分享

名著 | 聊斋志异:促织

 郑洋洋zyy123 2022-12-06 发布于浙江
明朝宣德年间,宫中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向民间征收蟋蟀。蟋蟀并不产于陕西,但是陕西的华阴县县令为了讨好上级,进贡了一头蟋蟀。没想到这只蟋蟀“骁勇善战”,博得皇帝欢心。于是上级命令县令每年都进贡蟋蟀。县令就将其摊派给里正(地方官名),里正又将其摊派到普通人家。以致出现只要家庭被摊派上交蟋蟀的任务,这户人家往往就会破产。甚至还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瞅准了这一商机,纷纷捉蟋蟀以“囤积居奇”。
县城里有一个叫成名的读书人,为人老实迂腐,已到中年却还没考中秀才。但却被推举为里正,他想尽办法都没有推掉这个官。(思考下为什么?)不到一年,他的家产都因为当里正这个官被花光了。恰逢上级要求他交蟋蟀,成名不敢将任务摊派给底下的百姓,家中又没有足够的钱去游手好闲的人那里买一只蟋蟀,不禁“忧闷欲死”。妻子劝他死有什么用,还不如亲自去抓,万一抓到了蟋蟀呢?于是成名便去山中搜寻。无奈多日过去,一只合格的蟋蟀都捉不到。县令索要得很急迫,见成名交不出蟋蟀,还对其施以杖刑。成名无奈受刑,躺在床上休养,只想一死了之。
这时村中来了一个驼背的巫师,擅长占卜。成名的妻子为了给丈夫分忧,便去找巫师占卜。巫师出示一张绘有佛寺和乱石丛的图画,石头下伏着一只上等蟋蟀“青麻头”,旁边还有一只蛤蟆。妻子将图画带回家,给成名看。
成名看了图画,自己思量:莫非要去图画所绘的地方找蟋蟀?于是便去村子附近的佛寺,费了一番力气,竟然真的捉到了一直“青麻头”蟋蟀。成名将蟋蟀好好供养,打算以此交差。
没想到成名九岁的孩子竟趁父亲不在时,偷偷把关蟋蟀的盆打开了,蟋蟀迅速跳出,孩子急忙捕捉。在慌乱中竟然把蟋蟀拍死了。母亲听到这件事后,“面色灰死”;不久成名回家,听到消息后,“如被冰雪”。成名气冲冲地要找儿子算账,却最终发觉儿子在家中的井里自杀了。父亲顿时“化怒为悲”,悲痛欲绝。夫妻两人急忙抢救,到了半夜,孩子渐渐有了气息,但精神恍惚,陷于昏迷。看到孩子虚弱的模样,夫妻俩虽然因交不上蟋蟀郁闷忧愁,却也不敢怎么责备孩子了。
第二天早上,成名突然听到门外有虫叫。成名循声而去,费了一番力气,竟然又捉住一只蟋蟀,只是这只蟋蟀个头太小,成名担心上级官员不满意,但因为再也没有其他的蟋蟀了,只能暂时将这只蟋蟀保管好。
村中有游手好闲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叫“蟹壳青”,是蟋蟀界的常胜将军。他来找成名斗蟋蟀。一见成名的蟋蟀又瘦又小,少年不禁发出嘲讽的笑。试着让两只蟋蟀相斗,成名的蟋蟀“呆若木鸡”,少年大笑;用东西拨弄它的触须,蟋蟀还是不动,少年又笑。突然间,蟋蟀暴跳而起,将“蟹壳青”制服。成名震惊错愕。突然间,一只鸡跑过来,将要把蟋蟀吃进肚子,已经用脚踩住了成名的小蟋蟀,成名惊恐万分。却没想到蟋蟀竟然摆脱鸡爪,跳到鸡冠上啃咬,成名越发惊喜。
于是成名将蟋蟀进奉给县令,县令又进奉给抚军,抚军进奉给宫廷。皇上龙颜大悦,给抚军赏赐了名马丝绸;抚军不忘赏赐的缘由,考核县令的政绩时给他打了“A+”;县令则免除了成名的徭役,还给了成名秀才的身份。此后一年,成名的孩子精神恢复了正常,说自己在昏迷的这段时间里变成了蟋蟀,骁勇善斗,刚刚苏醒过来。对了,抚军除了夸赞县令,还厚待了成名。没过几年,成名就有了百顷田,万间屋,几千只牛羊,一出门,骑的马,穿的衣服比世家大族还排场。
蒲松龄评价:天子偶然间用过一件东西,不过用了就忘了。可是供奉的官员却将其当成了“定例”,层层摊派,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天子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百姓的死活,不可以不慎重。成名因为蟋蟀而贫穷,又因为蟋蟀而富有。当他担任里正,受杖责时哪能想到以后的富裕生活呢!上天打算让宽厚老实的人得到补偿,顺带着连县令、抚军都得到了好处。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确如此!(完)
少肉先生曰:余向谓《聊斋》无深挚之思,唯书生之淫。今阅《促织》,始知吾向之孤陋矣!求学不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者,其余之谓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