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往事:继承杨公遗风,与人交手时,人未觉其动已腾空跌出丈外

 班主任尚大人 2022-12-06 发布于广东

崔立志,字毅士,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于直隶顺德府任县大屯村,幼喜拳技,善练石锁。曾跟邻村老標师刘瀛州习三皇炮捶,刘瀛州年老,让崔随弟子李香远习杨兆林所传太极拳。

文章图片1

崔立志(毅士,1892—1970)

清宣统元年(1909),崔毅士赴京继承祖上遗产,经营永聚号麻刀①,慕名而从杨澄甫习太极拳,成为杨澄甫的早期弟子之一。民国七年(1918)杨健侯老先生去世后,崔毅士与老师杨澄甫闭门用功,揣摩拳理,苦练经年。

杨澄甫受聘南下后,崔毅士为追随老师,只身南下,相继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民国二十五年(1936)杨澄甫病逝,翌年夏,全面抗战爆发,崔毅士此后独自辗转授拳于南京、武汉、万县、西安、兰州、蚌埠、合肥等地,并在西安成立致强太极拳社。②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崔毅士返回北平定居,继续经营位于东华门大街路南的永聚号,并在中山公园教拳。

20 世纪 50 年代,崔毅士当选为北京市武协委员,创办北京永年太极拳社,任社长。据崔仲三记述:

当年的牌匾就是我师叔吉良晨书写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墙上挂着我祖父亲自书写的拳社宗旨,开头便是:“吃水不忘掘井人,饮水思源。拳社起名永年, 不忘师恩。”当年在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永年太极拳社创办人还有:傅钟文先生(上海)、牛春明先生(杭州)、李雅轩先生(四川)等。祖父在中山公园古柏荫下授拳,对“教”“练”要求甚严,深得学员好评,享有“北崔南傅”(傅钟文)之美誉。③

在数十年的习练传授过程中,崔毅士继承了老师杨澄甫“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的老辈教法和练法,对自身、弟子门生均严格要求,对家人也不例外。

文章图片2

崔毅士早年太极拳照

崔毅士一生专攻杨家太极拳械,凡太极拳、刀、大杆子、推手,均得杨澄甫真传实授。其拳式宽大舒展、浑厚庄重、气势腾然,符合杨澄甫早年太极拳的风格。崔毅士推手善化善发,出手绵软,柔中有刚,轻灵机敏,虚实分明,身受者未觉其动,已腾空跌出丈外。1956 年,北京举行全国武术竞赛大会,杨澄甫的几位知名弟子从各地赶到北京,得以聚会。崔毅士做东宴请,聊尽地主之谊。

据张勇涛述:

1956 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太极拳》专题片,报道崔毅士推手功夫,作为中华武术经典予以收藏。崔先生身体魁梧,推手轻灵迅猛,干净利索,他深知推手容易伤人,所以在我家墙上专门钉上很大的厚垫子,将人发放出去,弹回来接着推手,有时候单手发人,发收自如,很少松手,同时还教导弟子要学会挨打,学会单腿雀跃,卸去挨打之力,以免摔倒。60 年代在北京中山公园推手时拿我和弟子做靶子,为了防止发放出去摔伤,特意安排两人接着,既体现出太极推手之威力,又表现了尊师爱徒之美德,很受武术界赞赏。④

北京城藏龙卧虎、高人汇聚。崔毅士交游广泛,因其功力深厚,各路名家皆是座上宾,众人相互切磋交流,乐此不疲。前来从学者众,其中也不乏带艺从习者。

据崔仲三述:

当年每天在我家练拳的人很多,祖父就特意做了许多供学生坐着休息的小木板凳,我和姐姐把它们称为“小羊”。每当有人来练拳时,我和姐姐就把“小羊”“牵”出来;练拳的人走了,再把它们依次“牵”回,现在想起来十分有意思。

有个叫吴斌芝的人跟我祖父学拳,他与当时在地坛教拳的吴式太极拳名家刘三爷(刘晚苍)、王举兴先生是挚友。他家住石景山,每天午后他就早早来到我家,在院子里等我祖父午睡后学拳,一直到深夜才返回,多少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1957 年为了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在官园体育场举行),汪永泉先生几乎是每天晚上到我家向祖父学练太极剑,经常陪练的人有我的姑姑崔秀辰和师叔吉良晨等。这时我也会被祖父叫到一边,拿着竹剑跟着练。后来,汪老师收徒(孙德善、朱怀远等人),邀请祖父和祖母出席,宴会后一起拍照留念,当时我也在场。可惜这张照片后来丢失了。

文章图片3

1957 年崔毅士(前排中)参加汪永泉收徒合影

祖父久居北京,广交武林朋友。如王芗斋、陈发科先辈和太极拳名家吴图南、李天骥,八卦掌名家陈紫江,形意拳名家骆兴武、王达三,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禹廷,陈式太极拳名家田秀臣、孙枫秋,三皇炮捶拳名家李尧臣,孙式太极拳名家孙剑云,还有大悲拳高手史正刚(奇云和尚)等,都经常是家中的座上宾。五六十年代北京的武术表演和比赛特别多,祖父和这些武林老前辈都经常在各种场合出现。每当老前辈表演结束时都会赢得满堂彩。⑤

1963 年,年逾古稀的崔毅士邀请身在永年老家的杨澄甫夫人侯助清进京小住。

据崔仲三述:

1963 年杨澄甫宗师的夫人应祖父邀请到京旅游,就住在我家。我祖父、祖母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尽心尽孝,并一同回忆澄甫先师当年在中山公园“行健会”(现中山公园南门内东侧建筑物)带领弟子们习拳、练剑、推手的热烈场面。那时,祖父总是早早出门、晚晚归家,风雨无阻,天天如此,时常伴随杨宗师左右。当年杨家住在西城缸瓦市一带,杨老夫人经常带杨振基、杨振铎到我家做客,一住就是几天。我祖母也经常带我父亲、我姑母到杨家问候,两家相互走动很频繁。往事历历在目,真是感慨万千。更有趣的是提起当年澄甫宗师在京城每当有聚会活动时,祖父就与师兄弟阎月川、王旭东共同签名落款“崔、阎、王”,一时被传为佳话。这次杨老夫人离京时,大家难舍难分,拍了一张合影以资留念。⑥

20 世纪 60 年代,崔毅士仍一心致力杨家太极拳的传播。为在当时大搞工业化的社会环境中推广普及太极拳,崔毅士将原架删减,改编为“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另又编一套“杨氏太极棍”。

据崔仲三述:

1964 年祖父在传统杨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更适宜工间进行练习的“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套路的风格、特点和动作精华,删减了重复动作,融入数十年的理解和体会,改进了传统杨式太极拳拳势结构与动作方法。此套路推出后,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祖父又根据几十年练习体会并结合武术中棍术的特点创编了“杨氏太极棍”。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北京传授开合太极拳(即现在的武式太极拳)的名师。当代京城的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师叔早年就曾从师于祖父。⑦

据吴文翰述:

崔老师身躯伟岸,体魄雄健,出手凌厉,变化莫测,年轻时人们戏称他 “崔判”(旧时城隍庙中主人生死的判官,俗传姓崔),从这个绰号就可窥探出世人对他拳技的评价了。他的卧室东壁所悬对联“是何意匠雄且杰,不著文章世已惊”,堪为崔师写照。⑧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近二十年中,崔毅士常年在中山公园的古柏下授拳,习惯成自然,不稍间断。

据崔仲三述:

每年的大年初一,祖父如同往日一样照常到中山公园授课。每到这时,祖父就与弟子们演示太极推手功法。吉良晨、杨俊峰、张海涛、李鸿、黄永德等轮番上场。祖父就以他擅长的肩、腕、肘把人发出去,一发就是几米开外,围观的人群不断发出喝彩声。⑨

1970 年,七十八岁的崔毅士去世。其终生授艺,从学者众,其中不乏军政要员,如肖劲光、周扬、王首道,以及著名作家丁玲、周立波,表演艺术家金山、侯喜瑞,画家李可染,还有外国驻华使节、中外专家等,以及高校教师、学生、工人、农民等。女崔秀辰、孙崔仲三、外孙张勇涛,皆承家传。此外,门生尚有和西青、吴文翰、吉良晨、杨俊峰、刘高明、张海涛、殷建尼、白志铭、马祥麟、韩敏英、杜星垣、李鸿、王永桢、黄永德、沈德丰、崔彬、邱佩如、孙正、方宁、李连生、曹彦章、陈连宝、孙德明、朱习之、王守礼、滕茂桐、姜焕亭、张家驹、崔少卿、钮心玉、杨乐安、宋翊三、陈志强、于家岚、陈雷、松绪金,等等。

注释

①崔仲三:《一代太极名家——纪念祖父崔毅士逝世 30 周年》,《武魂》2000 年第 5 期。

②崔仲三:《一代太极名家——纪念祖父崔毅士逝世 30 周年》,《武魂》2000 年第 5 期。

③崔仲三:《一代太极名家——纪念祖父崔毅士逝世 30 周年》,《武魂》2000 年第 5 期。

④张勇涛:《忆崔立志(字毅士)二三事》,未刊稿。

⑤崔仲三:《一代太极名家——纪念祖父崔毅士逝世 30 周年》,《武魂》2000 年第 5 期。

⑥崔仲三:《一代太极名家——纪念祖父崔毅士逝世 30 周年》,《武魂》2000 年第 5 期。

⑦崔仲三:《一代太极名家——纪念祖父崔毅士逝世 30 周年》,《武魂》2000 年第 5 期。

⑧吴文翰:《武派太极传入京、津、西北等地之始末》,《武魂》1997 年第 12 期。

⑨崔仲三:《一代太极名家——纪念祖父崔毅士逝世 30 周年》,《武魂》2000 年第 5 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