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骂的“八嘎呀路”,翻译成中文到底是啥意思?原来是两个词

 炫叶楓雪 2022-12-07 发布于广东

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说法,大意是学会一门语言,是从脏话开始学起的。如果你观察仔细,会发现世界脏话大都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剧烈的吐气爆破音。

道理也十分简单,因为脏话就是情绪上的宣泄,吐气爆破音非常切合宣泄情绪时的感觉,毕竟已经发火了,还保留体面文雅做什么?都是恨不得,喷人一脸的状态。

我们最熟悉的日语脏话就是“八嘎呀路”(ばかやろ)了,这句活跃于各大抗战剧的日本经典脏话,究竟有着怎样的意思呢?了解以后会发现,其实是由这样两个词组成的。

一、“八嘎”——不仅仅是“动物”

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对于整个东亚的文化推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文化更是到处都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尤其体现在其文字之上。

日文中有着平假名,片假名之分,平假名是由我国草书演变而来,而片假名则是从楷书获取灵感的,他们的一个共同源头是万叶假名,据说就从汉字中“借”出常用的偏旁部首得到的。

首先我们来看“八嘎(ばか)”这个部分,读音为“b a k a”直译过来其就是“马鹿”的意思,对于“马鹿”这个词为何带有贬义,其主要有这样两个来源:

赵高说: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成语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黑白的样子。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对这个典故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秦二世曰:“马也。”秦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秦二世时期的权臣赵高为了测试百官,当着众人面,把鹿当作马,群臣因为畏惧他而不敢提出异议。这个典故不仅是成语“指鹿为马”的起源,同时衍生出“马鹿”这个词表示四不像

那么这其中为何带有贬义也就不难理解了,说脏话就是极尽所能的侮辱对方,此时“马鹿”就显得很适合了。

本土起源说:这个词书面记载最早出现于日本南北朝时期,当时日本皇权由持民院与大觉寺两大派系轮流继承,也因为这样的问题出现了多次继承上的纠纷。

当时,“量仁”天皇由“镰仓”幕府推出,但是当时他的前任后醍醐天皇有意立自己孩子为继任天皇,但这不符合之前轮流继任的规矩,因此后醍醐天皇被流放但拒绝退位,这就是日本南北朝的大背景。

“马鹿”就出现在后醍醐天皇这边的阵营之中,根据《平安记》说法,活跃于平安时期的家族“足利氏”,此时拥护后醍醐天皇,一位名叫赖远的将军在喝醉酒一时兴起,称呼“量仁天皇”为“马鹿”。

这些典故无不说明“马鹿”这个词从一开始就带有着极其低下的意味。如果比较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脏话模式”,其实也可以更加深刻理解“马鹿”背后的意味。

我国文化讲求一个“以人为本”,没有哪个民族比我们更加重视人,我们对亲戚称谓的细分程度可谓世界之最了。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叔叔伯伯等,有时我们自己都没办法准确的区分。

相比之下,日本对于亲戚称谓则就简单许多了,男性长辈统称为“欧吉桑”女性长辈就是“欧巴桑”。

这也就能看出两国之间“脏话取向”上的差异了,我国骂人一般都是从侮辱家里的“亲戚”出发的,大家都懂得;而日本没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侮辱人多是以“动物”出发的。

比如本文中的“马鹿”,或者是“支那”表示“猪”的意思等等。所以说,简单将“八嘎”理解为混蛋,我们就会忽略其中很多的文化内涵。

理解了“八嘎”那么接下来的“呀路”是怎么样的意思呢?它的背后又蕴含着什么呢?

二、“呀路”——奇妙的“歌舞伎”文化

“呀路”(やろ)读作“y a r o”日文直译就是“野郎”的意思。似乎只是一个语气上的加强,实际上,它也有一段同日本文化史交织的渊源。

我们对日本古人的形象大多是来自江户时期武士浪人的印象,尤其那独树一帜的发型,这样的发型叫做“月代”。据传言是方便将士携带头盔设计的。这样的发型也叫做“野郎头”

当时的日本,将士们平时以看歌舞伎的表演作为娱乐活动,这种现象立刻在军中蔓延开来,为了阻止这样的靡靡之风,政府明确提出,禁止歌舞伎在军队中进行表演。

但是方法总是有的,不少人开始以“男性歌舞伎”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他们大多会去找一些十七八岁,长相柔美秀丽的男性来代替女性进行歌舞表演。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市场,一系列男性歌舞培训流水线开始在日本国内盛行起来。他们大多是从小被相中开始进行童子功的训练,为了达到女性的感觉,要求也是非常的严苛的。

但正因为是出入军队进行表演,为了避免怀疑,这类从艺人员也留起了与武士相同的“野郎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风俗习惯,“野郎”渐渐从一种发型称呼,变成了这类人员的代指。

这类从艺人员因为以卖笑为生,所以其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后来更是用“野郎”比做“男娼”的意思,实际上,不仅是日本,在其他国家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十分常见的。

所以在日本,“呀路”不仅仅是作为“野郎”的强调语气词,其文化内涵上也是负面的,“呀路”的偏向重点,是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角度进行侮辱。

三、结语

我们常常戏谑调侃日本过于“温柔”,连一句像样的脏话都没有。许多人觉得,“八嘎呀路”不就是一句“马鹿野郎”,这么句没什么“攻击性”的脏话。

但是如果我们如果把它们拆开来看,这其中不仅体现着文化上异同间的相互碰撞,这正应证了那句“文化从来都是以小见大,渗透在日常方方面面”这句话的价值所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