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随笔250记》(79) 易律夫辑

 易律夫 2022-12-07 发布于湖南

    《易经随笔250》(79

   易律夫辑

 

(宋)李過撰《西谿易說》 

(一)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臣】等謹案:西谿易說十二卷,宋李過撰。過字季辨,興化人。董真卿周易會通稱此書有過自序,在慶元戊午,謂幾二十年而成。此本佚去其序,而書中亦多闕文,蓋傳抄訛脱,又非真卿所見之舊矣。其書首為序說一卷,分上下經,依文講解,而不及繫辭以下。馮椅易學稱其多所發明,而議其以毛漸三墳為信。又多割裂經文,如乾卦初爻初九潛龍勿用以下,即接以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又接以文言曰:潛龍勿用,下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初九潛龍勿用,何謂也?至是以君子勿用也,汨亂顛倒,殆不可訓,亦大為胡一桂所譏。其論爻辭為文王作,謂先儒以西山等字指文王者為鑿,而說明夷一卦以上三爻為箕子事,下三爻為文王事,則仍不免自亂其例。蓋過晚而喪明,冥心默索,不能與師友相訂正,意所獨造,或不免毅然自為,收視返聽,用心刻摯,亦往往發先儒所未發。其亂經之罪與詁經之功,固約畧可以相當也。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二)(宋)李過撰《西谿易說》原序

六經中惟大易一書可見聖人之心。蓋自秦人焚滅先王典籍,後漢興,逐漸收拾,雖能畧備,如詩、書、二禮、春秋,皆不免有散失牴牾。惟易以卜筮獨存,故大易一書不經秦火,為聖人全書。學者欲見文王、孔子之心,當於此書求之。

易即理也,理在物先,故有是理然後有是物,無是理則無是物。未有天地萬物,先有天地萬物之理,所謂道在太極之先者是也。於未見氣之前,元有此易之理,故繫辭曰易有太極,是太極困易而有也。太極既判,然後有天地,有萬物,即得依此理。故未有天地,是理隱於無形;既有天地,是理行乎天地。隂陽、君臣、民物、事理之間,未嘗一日廢也。是理也,天不能秘,然後河圖出;聖人不敢私,然後八卦畫。天不能不以此理示人,故寓其數於河圖。雖然,河圖不苟出也,有聖人出,然後河圖出。聖人之心與天合,得此理於未兆之先,不敢以為己私也,於是因河圖而畫卦。自夫八卦既畫,始有言語文字之可傳,故未畫之先,易存乎理,既畫之後,則易存乎書,前輩所謂畫前元有易是也。

聖人既畫八卦,因強名之曰易。易者,以變易為言也。繫辭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又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又曰:化而裁之之謂變,推而行之之謂道。又曰: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蓋是理也,與天地相為變通,而未嘗有所止窮也。古文日月為易,亦取往來不窮之意。

先儒言重卦不一,王弼以為伏羲重,鄭元以為神農重,孫盛以為夏禹重,司馬遷以為文王重,陸德明以為伏羲畫八卦,困而重之為六十四,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據諸儒紛紛之說,特未定者,以未曾見三皇易與夏、商易也。蓋自伏羲而下,歷代各自有易,已有六十四卦,先儒未之知也。

繫辭中所載聖人制器取象十三卦,自伏羲、神農、黄帝、堯、舜氏,已有取諸益、取諸睽、取諸隨、取諸渙之類。先儒以謂伏羲只畫八卦,卦未重而聖人能取其象者,蓋己然之理存乎天地之間,聖人得此理於未兆之先故也。然亦未免為率爾之談也,蓋亦未嘗見三皇易與夏、商易故也。

先儒謂伏羲作網罟,取離不外八純卦,神農而下,方取重卦,以證伏羲所畫止八卦。不知伏羲作書契,代結繩之政,已取諸夬矣,安知其所畫止八卦哉?

據山海經,伏羲得河圖,夏后因之曰連山;黄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是河圖不特出於伏羲氏之世也。夫子曰: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是有聖人出,則河圖必出也。故伏羲、黄帝、列山氏皆得河圖而作易。然神農氏制器尚象,見於繫辭甚明,今所載乃遺神農氏而著列山氏,未知所據。

周禮:太卜掌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連山,伏羲易。歸藏,黄帝易。鄭元易贊及易論云: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釋云: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絶。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地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如此,則杜子春之言與山海經合,而鄭元所釋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之義又皆無據,恐未足憑也。

按世譜羣書,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並是代號,而神農氏號連山與列山,則山海經所載,不應序在黄帝之後。既是曰連山,又不應易名不取連山,而反取乾、坤。要之,諸儒之說所以紛紛不定者,只緣不見三皇易與夏、商易耳。

據本朝元豐中,毛漸奉使京西,至唐州,得三墳書於民家。墳皆古文,有曰山墳、氣墳、形墳。蓋山墳為天皇伏羲氏連山易,氣墳為人皇神農氏歸藏易,形墳為地皇黄帝氏乾坤易。其經卦皆八,每卦之下皆有七卦,遂為八八六十四。山墳爻卦大象曰: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潛山隂,連山陽,藏山兵,疊山象。八卦其崇山君下則有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龍之類。七卦氣墳爻卦大象曰:天氣歸,地氣藏,木氣生,風氣動,火氣長,水氣育,山氣止,金氣殺。八卦其氣歸下則有歸藏定位、歸生寃、歸動乘舟之類。七卦形墳爻卦大象曰:乾形天,坤形地,陽形日,隂形月,王形山,水形川,雨形雲,風形氣。八卦其乾形天下有地天降氣、日天中道、月天夜明之類。七卦如此,則三墳者,三皇易也。已有連山、歸藏、乾坤之名,卦亦已有六十四,曰君臣、民物、隂陽、兵象、歸藏、生動、長育、止殺、天地、日月、山川、雲氣者,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之别名也。其君臣相、歸藏定位、地天降氣等卦,即六十四卦之别名也。

今以毛漸所得三墳易質之,諸儒所載,皆互相得失。山海經載伏羲、黄帝氏得河圖而列山氏,似失之贅。杜子春謂連山,伏羲、黄帝歸藏,而不著夏、商,文幾鹵莾。世譜以列山、連山為神農代號,與山海經所次又失先後之序。鄭氏所釋三易之義,固可以牽合,然以三墳卦名考之,如崇山君,伏山臣,豈有象山出雲,連連不絶之意?如天氣為歸,地氣為藏,豈有專取歸藏於地之意?至於周易而稱周,因代以顯周而已。文王演易,雖在商末,自武王革命之後,周之子孫所世守以為卜筮之書,與三易並藏,故稱周以别餘代,亦猶周書、周禮之立名耳。其所謂周普之義,果安在哉?今約諸儒之說,當至三墳、毛漸所得之書而後定。蓋伏羲、神農、黄帝各有易,其卦已重為六十四,夏、商、周易名,特循三皇之舊耳。

夏后氏連山易不可得而見,商人歸藏易今行于世者,其經卦有八,重卦已有六千四。經卦八:謂坎為犖,犖者勞也,以萬物勞乎坎也;謂震為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萬物所始條理者也。餘六卦同。又其餘六十四卦名,與周卦名同者三之二,曰屯、蒙、訟、師、比、畜、履,次序大畧亦同。卦名不同者,如謂需為傉,小畜為小毒畜,大畜為大毒畜,臨為林禍之類。如此,則文王重易,止因商易之舊。今以周易質之歸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辭亦用商。如屯之屯膏,師之帥師,漸之取女,歸妹之承筐,明夷之垂其翼,皆因商易舊文,則六十四卦不在文王時重。自伏羲以來,至于夏、商,其卦已重矣。方知繋辭所載取象十三卦,皆當時所有之易也。故曰:先儒未曾見三皇、夏、商易,所以紛紛之說特未定。

據文王卦名用商,卦辭亦用商,則文王所以重之易重個甚麽?蓋商易但有卦辭而無六爻,如屯卦但曰屯,不言某上某下為屯;蒙卦但曰蒙,不言某上某下為蒙。此惟文王之心與湯之心脗合,然後能逆推得坎上震下為屯、艮上坎下為蒙之數。既二卦相重,便有六畫,因六畫之剛柔以推一卦之變,于是繫辭焉以斷其吉凶,而謂之爻。蓋文王所重,重易六爻也。易爻既重,於是合天地、隂陽、君臣、民物、事理之會,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後乎千百世之未來,其無窮之變,盡總括於三百八十四爻而無遺矣。故易自伏羲而始,歷夏、商至文王而大備云。

文王之易雖備,然其理尚隱也。越五百載而夫子生,其潛心於文王非一日也,於是盡得文王之心於韋編三絶之後,始作彖、象、文王繫辭等,以明文王之易。曰彖者,所以明文王之卦辭也;曰大象者,所以明二象之得為此卦也;曰小象者,所以明爻辭也;曰文言者,所以明彖辭、爻辭未盡意也;曰繫辭者,所以反覆易道無窮之秘也。聖人有功於文王之易者非一,使當時無夫子彖、象、文言等,後世學者欲求文王之易,信難矣。文中子曰:成我者,夫子也。通于夫子,受罔極之恩,見得聖人有功於後學,與天地相為無窮也。故曰:易至文王而備,至夫子而顯。

然既有文王、孔子之易矣,自孔子而下二千年來,傳易者凡幾家,竟未有得文王、孔子之心者。故易至夫子而顯,至先儒而晦。夫子之心,惟其盡合文王之心也,故能贊易。如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見得文王未嘗没。每謂揚子雲作太玄以擬易,亦必有所見。如法言曰:春木之芚兮,㨙我手之鶉兮。去之五百載,其人若存兮。以此觀之,子雲必有所得。

三、易首卦,先儒議論不同。薛氏註歸藏,以為商易首坤,自立道以來,序合如此。引繫辭曰: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皆先隂而後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皆先柔而後剛。則商易首坤,為得先隂後陽、先柔後剛之義。然只言商易首坤可也,至連山首艮,則其說窮矣。易鈔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夏易首艮,是物先乎天地也,夏易所以不傳。天尊地卑,乾坤之定位也,商易首坤,是地尊乎天也,商易所以不傳。惟周易首乾後坤,次六十四卦,為得天尊地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之義。此夏、商易所以不傳,而周易獨傳也。其說固善,然亦未免為率爾之談。以文王之道傳於禹、湯,若謂夏、商之易不及周,是禹、湯之聖不及文王,安在其為相傳哉?如以夏、商之易為失義理而不傳,又大不可。夫子故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不足證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商道,是故之宋,不足證也,吾得坤乾焉。坤乾,商易也。苟失義理而不傳,則夫子曷為於此而觀道哉?不知夏、商、周易首卦不同,蓋寓三統之義。夏、商、周所建之正不同。夏后氏建寅,以正月為歲首,為人統。天地二十四位,艮連於寅,萬物終乎艮,又始乎艮也。夏正建寅,艮連於寅,只得首艮。商人建丑,以十二月為歲首,取丑未之衝,為地統。坤為地,商用地統,只得首坤。周人建子,以十一月為歲首,為天統。乾為天,周用天統,只得首乾。只緣所建之正不同,故于易之首卦各見其義。

先儒謂文王重易,周公作爻辭。余謂周公無預於易,文王在羨里中重易。周公或未生,就使既生,必在穉齒,豈能預文王之易?則為子雲家之童烏也。聖人不知此。聖人者出,各自擔當一件事。如伏羲畫卦,夏禹叙疇,文王重易,夫子六經,周公禮樂,各自擔當一件事,不曾攙匙亂筯。

又文王在縲囚中重易,周公豈得預爻辭?果爾,則周公同在囚也,必不如此。

先儒以周公為易爻辭,引左傳韓宣子適魯,見易象、春秋,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為周公與爻辭之據。不知宣子之歎,蓋歎魯也。他國不存易象、春秋,而魯獨存者,魯,周公後也,故周之典禮在焉。如必以宣子之言為證,則當時所見易象與春秋,並謂周公預易象可也,然則亦預魯春秋乎?即此可見。

然先儒言周公作爻辭者,以爻辭中有王用亨于西山、王用亨于岐山語,為文王亨王業事,故不敢謂文王自言,遂以為周公作。余謂文王事商之心,天地鬼神實臨之,豈容有亨王業于岐西之意?若以為周公作,尤不可。夫子去文王五百歲,尚能明文王之心,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周公為子而不明其父之心,以為文王有亨王業之意,尚得為達孝也哉?王用亨于西山,自是隨卦之王,王用亨于岐山,自是升卦之王,何關文王?若必以王為文王,則王用三驅,王假有家,亦文王耶?岐山、西山固周山也,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言之,則皆商之疆理也,豈容必盡指為周也哉?

以文王重易,正使有亨王業之意,豈宜自言其事?且如夫子作春秋,夾谷之會,夫子實攝相事,斥萊人,誅侏儒,使齊人惶懼,侵地復歸,皆夫子之功。而春秋所載,只曰:夏,公會齊侯於夾谷。公至自夾谷。齊侯來歸鄆、讙、龜隂田。若使無他傳記所載,則後世安知其事出于夫子?聖人不欲自表如此,曾謂文王乃自言亨王業之意於易哉?【春秋定十年春王正月,及齊平夏公會云云。】

先儒說易,遇西字盡指為文王事。如西山、西隣、西郊,皆曰文王事也。其至西南得朋,亦曰文王事。此皆言易之弊,初何關於文王?如謂東隣不如西隣,為紂不如文王,果有此義,豈聖人所謂明哲保身之道哉?韓文公羑里操曰: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此真得見文王之心也。文王豈怨紂哉?然夫子繫辭又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具當殷之末世,文王與紂之時,何耶?夫子此言,蓋為明夷卦發也。文王事只見於明夷,文王重易,至於晉明夷之事有感焉。晉卦明主在上,而康侯修朝覲之禮於王,有不可得者,此文王之所遇也。故於明夷卦言已之事,且不敢明言之,婉其辭而託諸箕子。夫子贊易得其心,知其不止箕子事也,文王事亦在焉。故于彖中别言之曰:内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内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則文王實用此卦也。故就六爻分之,上三爻為箕子事,下三爻為文王事。於二爻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分明顯出文王名字,以示人也。蓋順則文王事也。文王出羑里之難,全是順天理。以聖人心迹明白如此,先儒說易,未有能知之者,反以岐山、西山為文王事,豈不負文王?孔子云:

先儒言易,有改竄易本文者。如漸卦二爻鴻漸于陸,上爻亦鴻漸于陸。先儒謂自初爻鴻漸于干,以次而進,至上爻當漸于天,不應又漸于陸,遂改陸為逵,曰:逵,雲衢也。不知大易一書,不經秦火,本無牴牾,安可改竄?鴻漸之所以有取于易者,正以上爻鴻漸于陸者見鴻之德,先儒未能知也。

又如擊辭能研諸侯之慮,皆以為羨侯之二字,不知易文又安得有羨?此自王弼作明爻,有能悦諸心,能研諸慮語,故諸儒循習之,而不察夫子立言之意。據繫辭本文,論乾坤易簡之道,繼以能悦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蓋聖人之易,即此心之微,推而至于大而有國,又大而有天下,皆不能外是理也。故以諸侯代有國字以成文云耳,安得為羨耶?

又先儒說易,有釋解不行處,則曰占辭也。如漸之夫征不復,睽之載鬼一車之類,皆隸之占辭。殊不知三百八十四爻皆占辭也。豈特解釋不行處便為占辭?聖人之易,惟其盡天地、隂陽、君臣、民物、事理之會,密行乎幽明之間,可以酬酢,可以佑神,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故雖占辭,亦皆天理。

近世言易者,又盡以三百八十四爻併卦辭盡歸之占辭,曰:如此而有此占。然易固卜筮之書,亦不止卜筮之書。夫子固曰:易有君子之道四: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然則卜筮者,易道之一端也。曰:尚其辭,尚其變,尚其象,豈止為卜筮設哉!

近世學易者,則曰夫子五十而後學易,則亦未可以遽言也。不知五十以前,皆潛心文王之日月也。曰云爾者,蓋五十以後,始盡得文王之心,於是始作彖、象、文言、繫辭等。曰無大過者,謂無大過差於文王之心也。聖人不敢自謂盡得文王之心,故曰無大過,遜辭也。


(三)《三墳

山墳【天皇伏羲氏,連山易】

爻卦大象

崇山君【云云】伏山臣【云云】列山民【云云】兼山物【云云】潛山隂【云云】連山陽【云云】藏山兵【云云】疊山象【云云】

傳:

崇山君,崇其高,君之象也。【云云

伏山臣,潛伏其山,臣之象也。【云云

列山民,山有行,列民之象也。【云云】

兼山物,高下相兼,物之象也。【云云】

潛山隂,潛其山,隂之象也。【云云】

連山,陽山之相連如陽氣也。【云云】

藏山兵,藏岡地,内兵之象也。【云云】

疊山,象疊疊其山,如天衆也。【云云

氣墳【人皇神農氏,歸藏易】

爻辭大象

天氣歸【云云】地氣藏【云六】。木氣生【云云】風氣歸【六云】火氣長【云云】水氣育【云云】山氣止【云云】金氣殺【云云】

傳:

天氣歸聖人,以禮下賢智。【云云

地氣藏,聖人以藏智於國。【云云】

木氣生,聖人以行仁政,【云云】

風氣動,聖人以宣號令。【云云

火氣長,聖人以明長民。【云云

水氣育,聖人以教民育財,【云云】

山氣止,聖人以安萬國。【云云

金氣殺,聖人以順天殺物,【云云】

形墳【地皇軒轅氏,乾坤易】

爻卦大象

乾形天,【云云】坤形地,【六云】陽形日,【云云】隂形月,【云云】土形山,【云云】水形川,【云云】雨形雲,【云云】風形氣,【云云】

傳:

乾形天,聖人以仰觀天象,【云云】

坤形地,聖人以辨方隅,【云云】

陽形日,聖人以繼明照,下【云云】

隂形月,聖人以命相代政,【云云】

土形山聖人以正名,岳鎮【云云】

水形川,聖人以議法無弊,【六云】

雨形雲,聖人以雲瑞紀官,【云云】

風形氣,聖人以决治亂,【云云】

據三墳卦,每下有七卦,皆以上卦下一字相連取名。如山墳爻卦大象之崇山,君下有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龍之類七卦,餘凖此。氣墳爻卦大象之天氣,歸下有歸藏定位、歸生寃、歸動乘舟之類七卦,餘凖此。惟形墳一篇六十四卦,皆將上卦下一字於第二字取名。如乾形天下卦云:地天降氣,日天中道,月天夜明之類七卦,皆以此取名,與前二墳不同。撮其大畧記之,以見一書之義。


(四)商歸藏易

歸藏初經

初乾,其争言,【云云】初坤,榮榮之革,【云云】初艮,徼徼鳴狐,【云云】初兌,其言語敦,【云云】初犖,為慶身不動,【云云】初離,離監監,【云云】

初釐,燂若雷之聲,【云云】初巽,有鳥將至而垂翼,【云云】

歸藏齊母經

曰:舊言之擇,新言之念。

乾,屯,蒙,溽,訟,師,比小【赤畜】履,泰,否,同人,大有,佷,釐,大過,頤,困,井,革,鼎,旅,豐,小過,林,禍,觀,萃,稱,僕,復,毋亡大【毒畜】瞿散,【家/人】節,奐,蹇,荔,員,誠,欽,,規,夜,巽,兌,離,犖,兼,分,歸妹,漸,晉,明夷,岑,,未濟


(五)周易經卦

上經

乾,坤,屯,蒙,需,訟,帥,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剥,復,无妄,大畜,頤,大過,坎,離

下經

咸,,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巾孚,小過,既濟,未濟

西谿易說原序 [欽定四庫全書*西谿易說卷一 宋李過撰


(六)(宋)李過撰《西谿易說·卷一》【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

【原文】乾,元亨利貞。

伏羲始畫八卦,卦止三畫,以三畫備三才之道。既重為六十四,則卦有六畫,以六畫備三才之道。繫辭所謂六畫而成卦,烝三才而兩之是也。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自立道以來,合下有兩,故以六畫備三才之道。

乾,天之理也。未有天,先有乾之理。易有太極,天地萬物在其中。太極既判,天就易中禀得剛健中正純粹精之德,故曰乾。伊川云:天,專言之則道也。分而言之,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性情,以所禀言也。四德所以見性,六爻所以見情。

乾,元亨利貞,文王卦辭也,總言一卦之體。彖,夫子作,所以明文王之卦辭也。一卦之義,盡見於彖,旁通於爻。大象,夫子作,言二象之所以得為此卦也。小象,夫子作,所以明文王之爻辭也。乾、坤二卦,夫子說盡,只緣先儒不明作卦體統,千言萬緒,只是私意。學者即看彖、象、文言、繫辭,義理自見。

大抵元亨利貞,乾之德,天道不能易其序。元,始也,其胚腪處也。亨,通也,其發達處也。利,宜也,其成遂處也。貞,固也,其一成而不可變處也。在時為春夏秋冬,在卦為震離兌艮,在人為仁義禮智,在物則元者物之始,亨者物之長,利者物之成,貞者物之終。既終而化,生意已寓,元又在其中矣。此天道之所以利循而無終窮也。前輩謂事事物物上皆有元亨利貞,信矣。然非事事物物能有元亨利貞也,當知乾道無乎不在。

【原文】《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乾卦所次與諸卦特異者,夫子存文王易以示人,以見彖、大小象、文言皆夫子作,今輒繫其下云。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亨也。】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利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貞也。】總言利貞。萬物始乎一,天道運行,而元氣總攝之,故曰萬物資始,乃統天。潤澤流布,萬物發達,故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或潛或見,或飛或躍,各當其可,以順天變。至於天下,萬物各全,共禀賦之,正一成而不可易,則乾道備矣,故曰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寜。乾,君道也,體乾以出道,功用如此,惟九五當之。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游氏曰:道者,天也。道為萬物之奥,故足以統天。仁者,人也。仁為衆善之首,故曰體仁足以長人。猶之萬物蠢動於春,而震為長子也。大為之制,經為三百,曲為之防,詳為三千,要見歸于大中而已,故曰嘉會足以合禮。猶之萬物相見於夏,而離為文明也。義主於制刻,而利不生於其間,則不知先王之義。勞之乃所以逸之,故民至於忘其勞;殺之乃所以生之,故民至於忘其死。蓋利之實行乎其中矣,故曰利物足以和義。猶之萬物凋悴於秋,而悦言乎兌也。事以智謀,物以智創,智而不貞,則事不立。貞者,正而固也。謀之不正,則異議得以屈之;守之不固,則衆力得以傾之。豈事之幹也?故曰貞固足以幹事。猶之萬物終藏於冬,而成言乎艮也。君子行此四德,則乾道在我矣,故曰乾,元亨利貞。此解甚善。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合元亨為一,自元始中已有亨意。利貞者,性情也。合利貞為一,貞近性,利近情,情即性之動也。雖然,未離乎二也,故又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是就元始中已能以美利利天下,則利字已在元字中矣。至於利盡萬物,而天道又歸於不言之中,則貞字又在元字中矣。是合元亨利貞為一也。當萬物歸根復命之時,天道又冺於不言,則不言所利貞體備矣。只緣元者善之長已下分作四字說,至此又合作一字看,此夫子之易所以有功于後學。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七字,方能訓得乾字。剛其德,健其行也,是體用。剛則不屈,健則不息,中則不倚,正則不偏,純故不駁,粹故不雜,精故不粗,非七字不足以盡。乾六爻發揮,旁通情也。爻言其動也,故曰旁通情。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乾之六爻,終而復始,所以運乎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平,均也。惟雲行雨施之功,無往而不均也。再發前彖未盡之意。

【原文】《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八卦有自然之象,如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類。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擬諸其形容而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所以明其得為是卦也。乾為天,故曰天行健。他卦象皆指名,獨此不言乾而言健。蓋乾字大,須是剛、健、巾、正、純、粹、精七字,方能盡得乾。就天行處觀之,即是健而已,未敢謂盡得乾也。至健莫如乾,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日而一周,非健則息矣。君子體此,自強不息,所以法天行之健。然天道無息,惟聖人然後能配天。必如堯之廣運,舜之由行,文王之純亦不已,乃無息地位。學者未敢言無息,且自不息入,故由不息以至無息。自強又不息之功也,乃其用力處,於三四爻見之。

初九:潛龍勿用。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文言曰:潛龍勿用,下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原文】初九:潛龍勿用。

【原文】《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原文】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原文】《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原文】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原文】《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原文】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原文】《象》曰: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原文】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原文】《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原文】上九:亢龍有悔。

【原文】《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原文】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原文】《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原缺】

文言曰:或躍在淵,自試也;或躍在淵,乾道乃革。九四,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羣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乃知四離下體而處上體之下,德未至五,然處三位之上,故躍。躍者,未飛而習飛也。聖人修德,惟務曰進無巾。問:立得道理,一止便退,用力止此,易得放下,故曰進无咎。躍字只訓進字,躍則有上下,有進退。曰非為邪者,志不在君位而在德也;非離羣者,身未在天而在淵也。蓋九乾道一變,故有此戒。曰進无咎,曰自試,曰欲及時,皆進修之功。曰疑之,故無咎。君子之學,惟自以為是,則不復用力。疑之一字,乃進德之階,此聖學之所以不自止也。孔門之學,多自疑中入。樊遲問仁智,子貢問政之類,自今觀之,如樊遲、子貢之所疑,皆後世之所不必疑者也。推其如此,所以為孔門之學。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文言曰:飛龍在天,上治也。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陽進至五,剛而居中,君德成矣,乃當天位。人心利見已在二矣,况正九五之位乎?故君德自二至五,天地、日月、四時、鬼神無一不合。自天地鬼神且不能違,而况於形氣之相感者乎?天地間物,同聲必相應,同氣必相求,水必流濕,火必就燥,雲必從龍,風必從虎,此天理不約而自符者。聖人既作,所以必萬物之咸覩也。蓋天德之孚,有不期然而然者,是雖君德之終,而天下明文非一日之積也。聖人者,天地萬物之主,故一作於上,而天地萬物皆得所。翰飛戾天,魚躍于淵,凡在聖人道化之中,皆得以見聖也。故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雖然,君德終矣,乾乾之功,遽可已乎?兢兢業業,堯、舜未嘗一日廢。蓋聖學之始,不免矜持,中間正在用力,至此則從容中道,无一毫矯拂勉強之意。堯之安安,舜之由行,文王之陟降,夫子之不踰矩,但見其與天運相與為无窮而已。雖然,此君德也,堯、舜、禹、湯、文、武有其事,孔、孟則有其理。前輩言顔淵龍德而隱者也,天下文明則還他夫子,夫子惟不得邦家而已。苟得邦家,綏來動和,皆乾道保合之功用也。

易即理也,理之所在,先天後天不能違也。理在聖人,是人先乎天也。天不能違聖人,理在天,是人後乎天也。聖人只得奉天,天與聖人本無先後,但一於理而已。程氏曰:鬼神者,造化之迹。南軒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皆善言鬼神者也,最好看。

上九:亢龍有悔。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文言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聖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惟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五居中位,過中則亢。六陽已極,物極必反,故亢則有悔。居五之上,雖貴而無位;取初遠,雖高而无民。二非已應,賢人无輔。堯舜相禪,所以高乎千古者,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乎!雖然,必得其如九五大人之德,然後可以去。故堯必得舜,然後堯可以去;舜必得禹,然後舜可以去。孟子曰: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為天下得人,聖人無窮已之仁也。不然,亢而知退,特堯舜之細事爾。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文言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坤二卦獨有用九、用六二爻者,以純陽純隂故也。一陽生進而至六,則亢而有悔。然天道功成者,退必有以變而通之,故又言所以用九之道。羣龍,六陽也,謂六陽並見則必退,不為首則吉也。蓋天道盈虚消息自如此,曰天德不可為首,曰天下治,曰乃見天則。則即理也,理之至當而不可過,故謂之則。用九無首,以見天則之不可過也。然夫子又曰乾元用九者,蓋四德之在六爻,潛龍元也,見龍亨也,飛龍利也,亢龍貞也。天道至貞處又反歸於元,故六陽之亢則必以元用之,是反而歸於潛龍也。此天道之所以相循而無窮也。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