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大成若缺 班廷与胰岛素(4-4)

 书虫小记 2022-12-07 发布于北京

19224月底,班廷的临床实验效果也比较稳定,麦克劳德才执笔写下了伟大的论文《胰腺提取液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在论文中正式命名提取液为“胰岛素”。

麦克劳德履行了他对班廷的承诺,论文署名顺序为:班廷、贝斯特、克里普、坎贝尔、弗莱彻、麦克劳德和诺贝尔

如果还记得的话,最后这个诺贝尔,其实是一开始麦克劳德分给班廷的两个助手之一,因为他想休假,就先让贝斯特去当班廷的助理,谁知贝斯特当上了瘾,后来也没有让诺贝尔来接替自己。诺贝尔是到后来班廷和贝斯特忙不过来时,才又被麦克劳德叫来帮忙的。

结果就到了最后,这也是命。

192253日,论文在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上宣读。得到了当时所有研究糖尿病专家们的认可和折服——这还真亏了麦克劳德的文笔。

宣读完毕之后,在场所有与会专家长时间起立鼓掌,这是协会成立二十年来第一次,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发现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算起来,班廷深夜冒出那个想法是19201031日,然后是1921518日,他和贝斯特正式开始在多伦多大学麦克劳德的实验室开始了工作,到宣读论文,一共一年时间。

1923123日,班廷、克里普和贝斯特一起申请了胰岛素提纯制剂的专利,然后三个人用三块钱把专利卖给了多伦多大学管理委员会。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其他任何人、任何药商冒领这个专利,同时也是为了确保药厂的生产质量。

接着大家继续分工——班廷继续他的临床推广实验,采集数据;克里普继续优化提纯技术;麦克劳德则试图寻找新的胰腺来源——他发现鱼类的胰腺更好用,因为鱼的胰腺天然就是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分离开的,所以,鱼类的提取效率更高。

班廷一个同学叫吉尔克莱斯的,患有糖尿病,自告奋勇到班廷的医院来充当各种提纯后的胰岛素的试用者,他以自己的感觉和各种剂量尝试,提供了相当详实的胰岛素使用数量和效果数据。——总是有这样的神人。

班廷的第一个真正病人是美国人,而且还是柯达公司老总的儿子海文斯,也是重症糖尿病患者,班廷把一批试制的胰岛素交给了海文斯的主治医生,带回美国进行了注射治疗。效果显著,海文斯基本就恢复了。

这下需求量更大,药厂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合作。

与班廷开展合作的,是美国的礼来公司Lily,这是一家虽然名气没有那么大,但却颇有实力的药商。

这里展现出了制药公司的牛×——先是克里普和贝斯特到礼来公司宣讲和传授提取方法,然后礼来公司仅用了一个月就试制成功了一批。

为了尽快形成稳定产量,礼来公司不惜血本,每周的测试费用达30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万美元,合278万人民币),再过两个月,19227月份,礼来公司的制剂稳定性,已经远超贝斯特他们在多伦多大学生理学实验室了。

班廷因为多伦多大学实验室制剂不稳定,只好去找礼来公司(Lily),要求到礼来公司实地勘察,去看人家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一切归功于礼来公司的首席化学家沃尔顿。沃尔顿既自己发现,也从班廷那里听说了此前制剂不稳定。他就开始研究,发现是因为制剂制备后,要加入三甲酚防腐。三甲酚会让制剂溶液呈酸性,导致胰岛素蛋白沉淀,这就降低了制剂本身的效力。

沃尔顿之天才在于,他不认为是三甲酚不好,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再次提纯胰岛素蛋白的方法!——让胰岛素沉淀,不就是提纯嘛!什么叫逆向思维!

沃尔顿随即把三甲酚作为提纯剂,进一步提纯胰岛素,使得后来礼来公司新产出的制剂,效力比班廷他们生产出来的要高出一百倍!

礼来的老板艾利·礼来与班廷一见如故——班廷到底不是个搞学术的呆子,很容易让市面上的人接纳和信任,礼来把公司第一批生产出来的150单位胰岛素,全部都给了班廷,让他去临床试验。

礼来后来回忆说,班廷拿到这150支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的胰岛素时,泪流满面——因为当时班廷的诊所、医院都有大量糖尿病重症者等着药。——可见班廷此人也确实是真性情。

题外话,这一事例也证明了,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已经是世界一流的了,而且一直就是今天这么一个状态——研究力量都分散在大学、实验室和公司里,既发挥市场优势,又发挥研究机构优势。

而且,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市场的激励,胰岛素从发现到提纯到临床应用,绝不可能这么迅速

另外美国当时的国力早已是世界第一,但仍然保持了门罗主义,只专注于美洲本土事务,不参与欧洲和国际政治——以世界第一的国力(可不仅仅是GDP的问题),继续韬光养晦了整整四十年。反观我们。

随着生产扩大,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生来求医问药,包括此前给大家介绍过的,美国第一个研究糖尿病的权威艾伦,也是应用饮食控制疗法的人,他的饮食控制只能延缓糖尿病症状,但所有人几乎都无一例外的骨瘦如柴、营养不良。

他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否定掉了自己前半生的研究成果(还是那句话,只有科学理性才能做到不计前嫌,不在乎政治面子),成了胰岛素的忠实拥趸。

一时间,各种医生和医院的新闻报道涌上头版——统一的格式,就是刚刚从礼来公司或多伦多大学实验室里拿到胰岛素的医生,回到医院,病房里骨瘦如柴如同骷髅一般的糖尿病重症者们夹道等待。

一个证明班廷够猛和激进的例子,就是治疗当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女儿伊丽莎白。要知道,伊丽莎白的家庭政治地位仅次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当时伊丽莎白只有14岁,已经是重症糖尿病,生生地靠艾伦医生的饮食疗法扛了5年,已经相当于一具会呼吸的骷髅了。

艾伦把伊丽莎白介绍到了班廷所在的诊所。班廷先给伊丽莎白5毫升试用,伊丽莎白半小时后就感受到了制剂的威力,她觉得从来没有这样身心舒畅过,当天她的尿糖就没有了。

第二天,班廷告诉她,你可以吃白面包了。伊丽莎白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她已经四年没有尝过面包是什么味道了,周围的人也都吓坏了——饮食疗法形成的习惯。

班廷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制造轰动效应,扩大影响力。一个月后,伊丽莎白作为正常人回家了,正常发育成长,读大学,结婚生子,成为社会活动家,一直到198173岁去世。

19231025日,班廷回家探望父母,傍晚回到诊所,接到朋友的电话——混蛋,你获得诺贝尔奖了!

班廷赶紧上街买报纸,果然,头条就是麦克劳德和班廷获得1923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班廷的第一反应仍然是——麦克劳德?他凭啥?他特么自始至终提出过任何有建议的想法吗!

多伦多大学的领导们好容易才让班廷冷静下来,这可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个医学诺贝尔奖,而班廷也是第一个拿到诺奖的加拿大土著(麦克劳德是苏格兰人),这叫政治意义!

话说回来,从班廷192010月的那个构思开始,到拿到诺奖,整个才3年时间!

而且这是医学奖项,是最需要慎重慎重又慎重的——药物治疗,有很多隐藏的副作用,是要积累才会显现的。

所以,胰岛素从构思到临床使用,到拿诺奖,如果从19215月班廷第一次开始实验来严格算,连三年都没有,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估计也是绝后的

为什么一向慎重的诺奖委员会,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说的诺奖受“敌对势力操纵”?

实际上,诺奖委员会和医学界还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这么快,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当时,糖尿病对人类的威胁和致命性,不亚于今天的癌症,实在是太引人关切。胰岛素的发现和使用,居然可以如此有效治疗这种疾病,让重症患者都能过上正常生活,能解救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涉及面太广,这在医学史上也是空前的

二是胰岛素的疗效无须任何主观症状判断,单单是血糖检测就可以看到效果,其他病理现象的好转,也全都有客观指标衡量,几乎没有什么需要人去感受和评价的——数字说话

这实在是太难得了。

所以,要说快,也快得有道理。

班廷还是觉得不爽,他终其一生都对麦克劳德有怨恨——一个学术小白对学术大咖的防御心态。所以,他公开宣布,要与贝斯特分享奖金,以表彰贝斯特在胰岛素发现中的功绩。

他这么一表态,弄得麦克劳德也宣布,要与克里普分享奖金。

拿到诺奖,班廷成了加拿大的民族英雄,加拿大政府给了奖金和补贴,安大略省也给了奖金和补贴,他瞬间就成了年收入高达12500加元的高收入者——什么概念呢,当时多伦多郊区的一栋两层大house,只要7500加元。

1934年,班廷被封为爵士。

不过,有趣的是,即便是这么一个民族英雄,由于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按照加拿大当时的政策,不能授予教授头衔——还真就没法变通,班廷始终没有被授予教授职位——规则就是规则。

这个著名的团队走向是,后来麦克劳德离开了多伦多大学,回到了苏格兰到阿伯丁大学任教,一直到五十九岁去世。班廷终身都没有停止过对这位恩师的人身攻击

克里普和贝斯特继续搞研究,克里普在激素领域做出了一些建树,当然影响力没有胰岛素这么大,这哥们后来以72岁高龄参加横贯美国的汽车拉力赛,突发心脏病去世,始终牛得一塌糊涂。

贝斯特混得最好,麦克劳德离开后,他以29岁年纪就继任了多伦多大学生理学系主任,后来在肝素抗凝领域有重要成果,也一直与班廷保持良好的关系。

糖尿病本身,一直到二战后,才被进一步认识到,还有一型和二型之分,此前班廷团队解决的,是一型糖尿病问题

二型糖尿病还有一个麻烦事——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也有问题。所以后来治疗糖尿病变成了一种混合型治疗手段,针对二型还增加了口服降糖药,比如一开始我们说到的二甲双胍,干脆阻断身体对糖的吸收。

胰岛素的制作,也被礼来公司后来发展为基因方法,直接改造大肠杆菌,让杆菌成为人类胰岛素基因的承载者,来进行复制,极大地提升产量。

班廷此后有了国家科研经费,有了实验室,有了团队,可以完全独立开展研究。

这反而让他就再也没有了任何成就——说白了,他的科研素养实在是太差劲了,到他这样的身份,他后来做的一系列课题,都属于那种一看选题就觉得此人毫无科学素养,想法和构思都很粗陋的研究——他始终都认为科研在于创造性的灵感,这就是路径依赖。

到后来,班廷甚至开始转向研究诸如蜂王浆与烟草混合后的保健药液——这种已经近似巫医的领域。幸亏他有胰岛素发现者这个光环,不然的话,早就会被逐出国家实验室了。

做科研,坚持和努力当然需要,但只有坚持和努力,一定是不够的——学术素养、天赋、洞察力更为重要。

1939年,二战爆发,班廷被政府指派参加与英国专家合作开展飞行员高空飞行的生理反应研究,需要经常做跨洋飞行。1941220日,准备去英国的班廷发现有一架小型战机要飞赴英国参战,他想着搭顺风机去英国,节省专机费用。就上了飞机。

谁知起飞不久就遇到机械故障,飞机倒是没有直接坠毁,飞行员毕竟是战机飞行员,拼尽全力让飞机降落,当然,还是撞散了。

班廷身受重伤,飞行员把他安顿好之后,就去找救援。班廷因为头部受创,神志不清,居然站起来要走,之后面朝下栽倒在地,去世了,时年49岁。搜救队两天后才找到他。

他早逝的结局,用中国传统迷信的说法,可能叫他的命(或才能)没有厚实到能承载这样一份大任的地步。

从上述过程来看,客观地说,班廷对于麦克劳德的指责和怨恨,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心理偏见。但这也让我们更喜欢大神班廷——他是个好人,热情正直、讲义气、重感情、爱憎分明,说脏话,喜欢跟人打交道,同时,他也缺乏学术素养,学习成绩不好,基本功也很差,还很固执。这才像个正常人嘛

在后来的媒体和传记中,班廷的英雄形象主要来源于——农家的孩子,白手起家,受到各种权势人物压迫,突然灵感突发,孤军奋战,克服重重阻力到达顶峰。在敝号这么描述一番之后,就会知道,大多也都是猎奇心理以及班廷自己的偏见所致

要说一切起源于班廷在19201031日凌晨那个想法和构思,我们也知道,即便是那个突发的灵感,后来的研究也证明是错误的——构思认为胰液会损坏胰岛素,其实不会,而且这个认识导致了后来很多不必要的实验,给狗的胰管做结扎。

但是,错误的构思不意味着就不能成就伟大的事物。此前多少人也都尝试过这个思路,甚至也提取到了有降糖效果的提取液,比如德国的斯维尔泽,但却因为不稳定而没有再继续做下去。

很明显,如果没有后来麦克劳德的全面、悉心的指导,在关键时刻给与点拨和助力,不断给班廷团队纠偏,没有贝斯特的协助,没有克里普的提纯,班廷也会跟此前所有尝试过这个想法的人一样,被湮没在历史中

在很大程度上,班廷的想法能够得以实现,都依赖于克里普的提纯技术——此前失败的人都是因为无法做到提纯

一切就是巧合——一个有了灵感的固执的科研小白,碰上了一个能让他坚持自己想法去试错走下去的团队

当然,回过头来看,幼苗要成长为参天大树,需要各类自然助力,但是,如果没有幼苗,就什么都没有

班廷就是种下幼苗的人,他栽种的方式根本就不对,但如果没有他去栽种这个动作,那么糖尿病治疗史就得改写。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班廷当年1911年考进多伦多大学,第二年就转去了医学院学医,他有一个同班同学,名叫白求恩。在中国,人人都知道白求恩,很少人知道班廷;在世界范围内,正好反过来。他们俩都没能挺过二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