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念城(四)

 杨杨想吃糖 2022-12-07 发布于江西

肆念此城,念念此礼

肆念此城,念的当然还有礼。但我所谓的礼是我所谓的礼,如此而已。从小到大,只要我们慢慢长大就会不断有人离去,说来也是理所当然。关键是在城里参加过丧事的人,根本不觉得这是“礼”。按理说婚嫁丧娶是民间组织的礼仪,而现在“礼”慢慢淡去了,我只感受到了“仪”,这种送礼的仪式感并不出于真心诚意,所以文化传统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曾经的“礼仪之邦”真正是“礼乐崩坏”,所以许多人开始愤愤而论说:城里的文明表现得却是“无礼”的成分。说是要追求新思想,一边不让传统文化断带,一边还要改造旧有的礼仪方式,太难了。依我看,礼应该是特立独行的,不被社会所设置,不去设置社会,就一切正常进行就好,我始终相信人是“性善论”的,如果人能舍弃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那就可能走出礼仪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当然除却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的,于是我单方面认为生命超越了“礼乐”。

人还是这里的人,城还是这个城,在这样一个以商品为标榜的时代,人们好像和上个世纪没什么变化,俗不可耐,人的道德品质,标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之道,传统美德好像越发失去了它原本的意味。然而我们不再彰显礼仁的个性,只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显露金钱与权势,确实,忙于搞钱,忙于上位(官本位思想),尤其是这个平和社会,礼就显得不再是礼了,而是弥漫着功利性的成功主义价值观。

倒是曾经想过把礼和法画等号是最天真的,因为礼和法的概念类似,都是为了社会稳定,也确实做到了。只有在见识了真正的人性之后才能知道法律只是对礼仪道德的最低的道德要求,对于礼来说,法律是狭义的,反之亦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礼是为了社会分层,毕竟教育就是礼的分支,而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这样,可惜人们越来越不明白这教育到底是在前进还是倒退,明的看它越来越高级,暗的看它越来越萎缩。就连同知识分子都被妥妥地带偏了,做教育的也越来越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原本朴素的农村人那么的热情,因为信息的快速传递,似乎所有人都不太关心他人,道德倒成了情商低的表现,大家都知道吃苦不是好事,所谓的“吃亏是福”“吃苦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完全是扯淡之流。就像余华所说,既然都是穷人,我干嘛不做一个自由自在的穷人?还要做个苦难的穷人。好像确实如此,毕竟吃苦有扭曲人性的可能性,穷山恶水出刁民是有说法的,所以这是符合人性但又背叛理性的说法,说明白点就是“变态”。说到根本,此城还得看一步走一步,我们慢慢见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