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三要素关系

 ZGGDWWZS 2022-12-07 发布于山东
书法三要素关系“笔法生笔势,笔势生笔意”。
@彪哥的书法生活 “笔意”指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书法家在意匠经营和笔画运转间所表现出的神态意趣和风格功力。它既取决于书家创作前的思想准备和创作动机,又产生于精湛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底之中;既是书家创作中受到某种启示而触发的灵感,又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和风格;既是书家思想情感和个性气质的流露气韵意味的关键,又是书家仰视俯察,妙合自然的体现。
笔意集中体现了书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生成书法独特气韵意味的关键,“笔断意连”是其根本的审美要求,“心手达情”是其呈现理想的创作形式和创作状态。
笔意本于笔法,显于笔势,与笔法、笔势合称为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笔意不仅指表露在外的形式,更主要是对书法作品内在的精神面貌和奕奕动人的神采的概括。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
唐代虞世南《笔髓论》云:“或体雄而不可抑,可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也。”
唐代李世民《指意》云:“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
宋代黄庭坚《跋东坡寒食诗》》云:“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他日东坡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宋代董逌《广川书跋》云:书法贵在得笔意,若拘于法者,正唐经生所传者尔,其于古人极地不复到也。观前人于书自有得于天然者,下手便见笔意。其于工夫不至,虽不害为佳致,然不合于法者亦终不可语书也。观《兰亭序》、《乐毅论》,便知逸少于法度备矣,此皆已出后人摹勒以传,不能尽得当时下笔意,至其合处犹度绝前辈,备有书法可考,则知书到古人地位,自可以法度论也。”
宋代赵构《翰墨志》云:“士人作字,真、行、草、隶、篆五体。往往篆、隶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者,以笔意本不同,每拘于点画,无放意自得之迹,故别为户牖。”
宋代姜夔《续书谱》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宋代《翰林粹言》云:“临书Zui有功,以其可得精神也。字形在纸,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发间布白,小心布置,大胆落笔。”
元代郝经《陵川集》云:“澹然无欲,悠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心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则自高古闲暇,姿睢徜徉。”
明代徐渭《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云:“临摹《兰亭》本者多矣,然时时露已笔意者,始称高手。”
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云:“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清代宋曹《书法约言》云:“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泳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作意。盖形圆则润,势疾则涩。不宜太紧而取劲,不宜太险而取峻。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
清代刘熙载《书概》云:“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现代沈尹默《书FaLun丛》云:“从结字整体上来看,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相互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