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南丁格尔”张竹君与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第二人民医院

 新用户8926AVU2 2022-12-07 发布于北京

今天要聊的是一所已经消失的学校,无法将它列入《沪上名校》系列,但因其创办者和成就在近代专业教育史和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及地位。特开此篇分享以兹纪念,欢迎朋友们讨论。

文章图片1

张竹君 李平书

张竹君(1876—1964),广东番禺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女权运动先驱。1900年在广州博济医院医科班毕业,24岁开始行医,25岁时与徐宗汉(黄兴夫人,1901~1902年之间,在广州女医师张竹君所设的福音堂里,她经常参加两广志士胡汉民、马君武等人的每周聚会,“或议论时政,鼓吹新学”。徐宗汉与张竹君私交甚笃,对张竹君兴办的医院和女学堂等社会公益事业予以慷慨援助,张为徐宗汉前夫李晋一家之医师,期间两位成为好朋友,从此以后,徐宗汉与张竹君的友谊持续近50年而生生不息,张还是黄兴和徐的媒人,广州起义后黄兴得张、徐二人救助赴港医治伤势,期间黄、徐二人情投意合终成革命眷属)在广州开办禔福医院,两年后又创办南福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位创办医院的女性。同时议论朝政,抨击时弊,倡导新学,提倡女权。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随万国红十字会深入东北救护受害的中国人。1904年11月,先在上海创办育贤手工女学校,后又创办女子中西医养病院。1905年,与义父李平书(沪上名中医、实业家、高桥中学创办人)鉴于“当时上海租界医院虽多,但都是外国人所开,国人当时治病住院都非常不便,同时女医生非常少,妇女求医十分困难。考虑到女性分娩时的高风险,男医生为女子治病时不便,尤其是妇科疾病缺乏诊治而殒命者众多,而决定创立女子中西医学院,招考女学生,延请名师,分授中西医学及各科学,租赁公共租界西区“新马路梅福里对门洋房”作为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校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中西合璧的女子医科学校。以“贯通中西各科医学,而专重女科,使女子之病,皆由女医诊治,通悃而达病情”为办学宗旨,鉴于当时女子医校风气未开,决定先招14至23岁、资质聪明、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女子40名,为女医学奠基。学院分正科、预科二部:“文理已明,兼有普通学者为正科”,学习中医、西医、修身、国文等8门课程,5年毕业;“文理未明,须习普通学者为预科”,课程为修身、国文、中医等7门,一年后升入正科,再习西医,6年毕业。毕业时要想取得文凭,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聘请中东西著名医士莅院,按照科学考试,合格者给予文凭,准其行医。如院中助教需人,须留堂充当教习,薪水优给”(摘自《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简章》)。学院的一切经费及中医教术由李平书担任,西医教术及宿舍事宜由张竹君担任,其他课程另请教员分授。同时还在学校旁边开办了一所附属妇科医院,作为实习医院,李平书还倡议从彩票中提捐筹措经费,在南市建设医院,后来又劝说杨斯盛、王仁泰各捐助5000两,借用三泰码头积谷仓公地(今多稼路1号),从1908年7月开始动工到1909年5月竣工,建起了一座大型医院——南市上海医院。南市上海医院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南市上海医院实行中西医并行。常驻中医是何懋甫、吴观涛二人,常驻西医是王维廉、张竹君二女医士。此外还有定期应诊中医。上海医院落成后,附建有校舍,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遂迁入,改名为上海女医学校,校长仍为张竹君。后又改称上海医院附设医学专修学校。男女兼收,学制5年,毕业者给予文凭准其行医。1916年4月,医院归上海县立,改名为“公立上海医院”。中医停诊,医院彻底西医化。上海解放后,南市上海医院改名为“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准确地说,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是一个专门培养中西医汇通产科医生与助产士的学堂。

文章图片2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张竹君发起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率领救护队员前往武昌,救治受伤士兵达1300余人,后被赠予“巾帼伟人”匾额。1913年二次革命,1926年的上海霍乱疫情,1932年淞沪抗战与1937年八·一三事变,张竹君始终在抗疫第一线和战火硝烟中抢救伤病员。她终生不嫁,却收养了20多名孤苦儿童,并将他们抚养成人。张竹君一生爱国爱民,救死扶伤,无私为社会大众服务,深受民众的推崇和赞誉,她获颁发“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并享有“中国的南丁格尔”、“中国女豪杰”、“慈爱之神”等荣誉称号。1964年,张竹君在上海病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