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世界都爱我哥,但我哥最爱的是我

 杨林湖畔 2022-12-07 发布于北京
让我们先来做两道题。

请根据下列关键词写出答案:

01





一门三杰,在文坛皆有声名。


泱泱中华五千年,这道题可以有好几个回答: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02





这三杰中有一个人:他很会吃;他的咏月之作很有名;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很爱他的弟弟。


现在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写出正确答案:此人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没错,今天的主人公便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中的那对兄弟——苏轼和苏辙

图片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苏轼与苏辙

苏轼不用多说,作为宋代文人天花板,他就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即使是最落魄的时节,在朝中也不缺粉丝(比如太后)。他们的父亲苏洵,在《三字经》中还占有一席之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比起父兄来,苏辙显得无比低调,很多时候后人说起他来,也只是称其为“苏轼的弟弟”,而忽略了他本身——位列唐宋八大家,官至尚书右丞(宋神宗年间相当于副相),以及苏轼对弟弟文章远胜于己的评价:“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传闻中,兄弟二人当年入仕,宋仁宗感叹的也是“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1]——这对兄弟自始至终都是并肩而立的存在。

图片

少年 动静分明故喻名


不得不说,苏洵非但自己会读书,也很会教儿子,知子莫若父,对二子性格的看法更是一针见血。

他在《名二子说》中解释给兄弟俩命名的含义:“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图片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苏轼与苏辙

这一年苏轼11岁,苏辙9岁,他们往后的人生被父亲精准言中——车无轼而不成车,“轼”是一架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苏洵担心苏轼不会掩藏自己的锋芒;至于“辙”,看似与车的前行没什么关系,实则如影随形,车毁马亡之际也不会被波及,苏洵对沉静的苏辙十分放心。

无独有偶,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洵携儿子见张方平时,张方平也给出了类似的评价:“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2]没有人会不爱苏轼,但二人性格使然,苏辙的稳重谨慎会让他在仕途上走得更远。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尽管一直在哥哥压倒性的光芒下成长着,苏辙也并没有出现气馁、嫉恨这些负面情绪,正相反,他一直都如同哥哥爱他一样地爱着哥哥。他回忆起与哥哥共度的少年时光,总是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3]《宋史·苏辙传》中也称赞他们的兄弟情深:“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图片

中年 分离聚合皆前定


几年前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下午,笔者坐在梵高博物馆里听着文森特和提奥的通信时,突然想起了轼辙。

多像的两对兄弟!

才华横溢却总是玩脱的哥哥。谦逊温暖一直为哥哥收拾烂摊子的弟弟。

笔者觉得梵高最美的那幅《杏花》,正是他听到弟弟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后,饱含着对这个新生命的祝福和喜悦的心情画下的,这是梵高后期最温馨的画作。而提奥,以兄之名,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文森特”。

图片
《杏花》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藏

梵高有生之年只卖出过一幅画作,终其一生都依赖弟弟接济,但在提奥心里,哥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画家。

梵高去世后不到一年,提奥也因伤心过度、精神崩溃而离开了人世。提奥的妻子将丈夫葬在了文森特的墓旁,兄弟俩最终又聚在了一起。

巧的是,林语堂也曾经说过,苏东坡最好的诗词,往往都是为子由(苏辙)而写。

苏轼天真豪迈的性格注定了他在仕途上的起落落落。而兄弟俩长达数十年的离合聚散,却也在宋词史上留下了无数名篇。

苏轼早年就曾放言弟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4]

闲暇的时候,调笑弟弟个子高:“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5]

睡不着熬夜的时候,爬起来想念弟弟:“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幽光与子分。”[6]

图片
宋 张齐翰(传)秉烛夜游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少年时与弟弟雨夜联床对话的情景更是常常浮现在脑海中:“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7]

与弟弟在渑池游玩,诞生了“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8]

中秋“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对弟弟的遥思让他写出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

——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传世的诗词中,仅以“子由”为题的就逾百首。

图片

北宋 苏轼《春中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的苏辙呢?

若说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苏辙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尽管他为人远比哥哥要理智沉着,但在父兄的影响下,苏辙为官也是极清正耿直的,当年科考时写的《御试制科策》可比他哥还要大胆。所以,同样是被贬,苏辙一边被贬一边还要努力捞哥哥一把。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的“乌台诗案”,苏轼被下狱,差点以为自己就此玩完的时候,给弟弟写下了诀别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10]

苏辙吓坏了。他四处奔走,冒死上书,只求纳还自己的官职,留哥哥一条性命:“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臣欲乞纳在身之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11]

万幸的是,经过多方营救,苏轼总算被捞了出来,兄弟俩一个被贬黄州、一个被贬筠州,再次天各一方。

图片
北宋 苏轼 黄州寒食帖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晚年 愿结来生未了因


宋哲宗即位后,太后垂帘听政,兄弟俩回到了京城,在这段时间,各自攀上了人生的巅峰。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苏辙任右司谏。不同的是,苏轼很快就外放了,而此后数年,苏辙从中书舍人、龙图阁直学士一路升到了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张方平的预言终于得到了证实。

不过好景不长,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后,轼辙先后辗转被贬,其间苏轼贫困潦倒,还是苏辙倾其所有,为哥哥凑出了路费和安家的费用。最终,苏轼被贬儋州,苏辙被贬雷州,在被贬的路上,苏轼听说弟弟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于是紧赶慢赶,终于在藤州追上了弟弟。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从藤州到雷州,两人格外珍惜这难得的相聚时光,他们慢慢地走,走了足足二十多天。也许在到达雷州的这一天,他们心里都冒出过这个念头:这段路要是永远没有尽头,那该多好。

可惜朝廷有命,身不由己,苏轼一到雷州就要渡海前往儋州。苏辙送哥哥到海边,遥望着远去的白帆,期盼着与哥哥的下一次再见。此时的两人都不知道,这次的分离,是兄弟俩此生最后的诀别。

图片
元 王蒙 丹山瀛海图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生性乐观的苏轼在条件艰苦的儋州依旧自得其乐,用海南特产的椰子做了两顶椰冠,一顶自己戴,一顶隔海寄给了弟弟——这对兄弟的感情到暮年依旧像孩提时那样可爱,像是小孩子得了一个好玩意儿,便一定要分享给最要好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一样。

苏辙晚年隐居乡里,闭门著书,多次写信给哥哥希望一起生活,然而天不遂人愿,苏轼还没等到这一天就因病离开了人世。这个豁达了一辈子的乐天派,死前唯一挂心的便是没能与弟弟见到最后一面:“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他一生交游甚广,朋友中的文人墨客不知多少,可他坚持要弟弟给自己写墓志铭:“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尽管悲痛难忍,做了哥哥一辈子后盾的苏辙依旧可靠,他安葬了哥哥,为哥哥题写了墓志铭,又把侄儿们接到了身边照料,一如过去的几十年,始终默默地解决哥哥的后顾之忧。

孤独地度过了没有哥哥的十一年后,苏辙在颖昌与世长辞。临走前,他再三嘱咐儿子,要将自己葬到哥哥的墓旁。

就像兄弟俩一生都在盼望的那样,他们终于又在一起了。

参考资料:
1.“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陈鹄《耆旧续闻》 
2.无名氏《瑞桂堂暇录》 
3.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4.苏轼《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 
5.苏轼《戏子由》 
6.苏轼《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7.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8.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9.苏轼《水调歌头》 
10.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11.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