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宝工艺竞技场】珐琅,浴火之后的美

 珠宝研习社 2022-12-07 发布于广东

珐琅,对我们来说听似陌生,但其实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搪瓷。作为一种古董中的常见材料与工艺,火中烧制后能附着于金属之上,产生一种具有玻璃感光泽的视觉效果,几百年都不褪色。经常出现在东西方的瓷器、家具、钟表之上。

图片来源: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在珠宝中的珐琅最初的使用是想要凭借「价廉」的特点来代替宝石,但到后来因为工匠们的手而做到了「物美」,于是渐渐有了自身独特的使用,并延伸出了多种工艺。

珐琅珠宝手稿

图片来源:V&A博物馆

珐琅珠宝制作的整个过程对工匠的经验与技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足够的研磨以保证颜料的纯净,多次“上色”、多次烧制,单单是初期的配色与色彩预估,都需要工匠有丰富的经验与大量的准备。

珐琅配色版

图片来源:珐琅工坊

那么本期就请大家与小编一起,看看古董珠宝中常见的珠宝珐琅工艺与独具匠心的名作佳品。

油画《金匠》局部

图片来源:大都会博物馆


珐琅烧制的基本功

考虑到有些关注研习社的朋友并非专业珠宝从业者,在这里小编将一些关于珐琅珠宝工艺的重点难点做简单分享,以便后面欣赏每件作品的美与匠人背后的努力。

· 原料

除了上面提过的配色板,珐琅原料的制造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作为玻璃原料的二氧化硅,要将其中加入含有其它元素的氧化物来使其变色,同时达到低于金银铜等金属的熔点。

出于不同的存储需求

珐琅有大块、小块、与粉末三种。

· 烧制

即便是到了如今这种可以完全通过机器控制火炉温度的时代,珐琅的烧制仍需要工匠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完成,尤其是烧制在如珠宝这样如此小的面积上。

图片来源:V&A博物馆

同时,考虑到金属氧化物在加热过程中会与原有的珐琅熔合,导致体积轻微收缩,故还需要填入新的珐琅再次加热。


· 还是烧制

由于不同颜色的珐琅有着不同的熔点,且珐琅在烧制过程中又有不同的三个阶段,导致珠宝珐琅的烧制必须要经过精心的安排与良好规划,否则就会导致有些珐琅未达所需烧制的同时另一些珐琅却烧制过度(阶段混乱)。

左:阶段一,像糖粒

中:阶段二,像橘子皮

右:阶段三:像芝士

烧制过度的珐琅


珠宝中常见的珐琅工艺与名品欣赏

· 掐丝珐琅(Cloisonné)

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珐琅,在中国同样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景泰蓝。金属基底或第一次烧制后的珐琅上固定极细的金属线并勾勒出设计图案,再将珐琅填入对应的区域后烧制、打磨等等。

掐丝珐琅珠宝制作流程摘要

图片来源:Enámeli

更高技艺的工匠会甚至会选择将细线改为更细的金属花丝甚至颗粒,再用珐琅填充,以达到更加极致的美感,当然,如此的代价便是这种珠宝上的珐琅经常碎裂,脱落。

掐丝珐琅彩蛋,1908

图片来源:苏富比

所有在珠宝中体现掐丝珐琅的珠宝大师中,不得不提的,便是19世纪的巴黎珠宝世家法利兹(Falize),在娴熟掌握技艺的同时,将东方之美与西方的审美视角结合,打造出大半个19世纪备受追捧的珐琅珠宝。

珐琅吊坠盒,Falize,1867

图片来源:V&A博物馆

珐琅手镯,Falize,1875

图片来源:大都会博物馆

珐琅吊坠盒,Falize,1880

图片来源:Wartski

或许是因为对掐丝珐琅的钟情,亦或许是因为工艺的高超,很多珠宝藏家也对一名使用掐丝珐琅制作饰板的大师费尔南德·特斯玛尤为青睐。

极致勾勒的线条,掐丝珐琅的痕迹若隐若现

右下角的符号是特斯玛独有的logo

图片来源:Wartski

· 曲面珐琅(Encrusted)

这是一项于14世纪末发明的珐琅技术,并在中世纪末达到技术顶峰,同时也是公认难度最高的珐琅工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是一种3D立体珐琅,这是它与所有珐琅工艺都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它的精妙之处,但同样也是它脆弱的原因,算得上“红颜薄命”了。

曲面珐琅黄金挂饰,15世纪

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法兰西的珐琅工匠发现橡胶可以阻止烧制前珐琅液体的流动,同时在烧制后又可以完全蒸发不留痕迹。于是,在用金银打造的“小雕塑”上涂上珐琅,再用橡胶包裹后烧制,曲面珐琅的工艺就诞生了,并使用了法语雕塑艺术中的术语Ronde Bosse作为它最初的命名。

曲面珐琅黄金吊坠,维斯·路易斯,1890

图片来源:V&A博物馆

· 内填珐琅(Champlevé

相比于掐丝珐琅在金属的表面用金属丝做出图案再进行填充,内填珐琅会用工具在金属表面雕刻或冲压出所设计的形状,再将珐琅填充进图案之中。

图片来源:V&A博物馆

填色完成的金属板会被送进烤炉,但在烧制前后珐琅的体积会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会重复几次,直到珐琅在金属表面达到满意的效果后再做其他的处理与装饰。

图片来源:V&A博物馆

从内填珐琅的这些工艺细节我们能够看到,除了珐琅的处理本身,其中对于附着金属的处理、黄金的雕刻,以及图案设计都对工匠有着极高的要求,毕竟要考虑到在烧制前后珐琅的颜色与体积变化。

善做彩蛋的法贝热用简约的内填珐琅

让这样一枚小小的黄金吊坠在两年前

2万多英镑成交,高出预估价上限4倍多

图片来源:苏富比

内填珐琅黄手链,1840

合起来的时候是一本经书的样子


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藏品

以空窗珐琅闻名的莱利将内填珐琅做出了空窗的效果同时保证了正反两面的图案与纹路

图片来源:苏富比

自然渐变绿色的内填珐琅配合金属的叶纹

映衬孔克珠淡淡的粉不仅让彼此都鲜活起来

也让镶嵌的钻石有了点点生机

图片来源:苏富比

一种以画家命名的别具风格的特色珠宝中,经常使用内填珐琅的工艺。

霍尔拜因吊坠盒,1870s

图片来源:苏富比

· 手绘珐琅(Painting)

自从几千年前珐琅被发明的那一刻起,它多彩的属性注定有一天会帮助绘画的呈现。或许是天公作美,珐琅工艺也随着文艺复兴的浪潮终于完全脱离了珠宝与金属加工,而是用独立的一个面板来用玻璃绘画,没有金属或者其他材料辅助分割颜色区域,给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另一种视觉上的艺术体验。

珐琅绘画《受难》局部特写,1553

雷昂纳多·里蒙西

图片来源:卢浮宫

然而并没有过很久,从哪里来的似乎也终究回哪里去。手绘珐琅带着更加成熟的工艺回归了珠宝,在毫厘之间带来与油画分庭抗礼的艺术展现。手绘珐琅细分为三种,分别是:画珐琅微绘珐琅、以及灰度画珐琅

手绘珐琅手镯,1850s

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藏品

手绘珐琅三色堇胸针,19世纪

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藏品

画珐琅珠宝使用我们常见的珐琅颜色,虽然色域不广,但是在小编眼里它是最具有珐琅特色的绘画。

胸饰,17世纪,西班牙

图片来源:苏富比

画珐琅手镯,1840s

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藏品

画珐琅怀表,17世纪中期

图片来源:《宝石与珠宝》

微绘珐琅珠宝也被称为釉料画珐琅珠宝,因为颜料中含有更多的氧化物与更少的玻璃,所以经过深度的精细研磨后可以实现很多在油布上才有的绘画细节。其中题材多是肖像或者大师名作在珠宝上的重现。

维多利亚女王微绘领针,1850s

全长:8.8cm,宽:2.7cm

图片来源:V&A博物馆


拉斐尔名画《椅中圣母》微绘珐琅胸针,1840

长:6.2cm,宽:5.8cm

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藏品

灰度珐琅画是一种单色珐琅,在如今的市场比较少见,多数是以墨色或者深色为背景,用灰色或淡黄色的珐琅对人体结构或者画像线条轮廓进行非常精致的展现。

灰度珐琅戒指,1880

弗里德里希·宝诗龙

图片来源:Wartski

灰度珐琅搭扣,18世纪晚期

图片来源:V&A博物馆

令小编深感赞叹的是,当代微绘珐琅的工匠能够借助于显微镜来完成这样高精度的工作,但是,几百年前的人是如何做到的?真是让人好奇,如果有知道的小伙伴欢迎后台留言分享。

图片来源:珐琅工作坊

· 透底珐琅(Basse taille

在中世纪的哥特时期,尤其是中世纪后期,透明珐琅的发展到了投入实用的水平。于是,填充珐琅借着这样的发展自身也进化成了透底珐琅:在黄金表面进行精致的浮雕雕刻,再借助于珐琅的透明效果付诸其上,达到一种具有深度与立体的美。

透底珐琅胸针,Child & Child1900

图片来源:Wartski

关于透底珐琅的透明呈现,也是让不少珐琅工艺者头疼的事,因为做出的效果经常不尽人意。这里小编分享一点从书籍与网络中查到的小心得,希望能够帮到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珠宝设计师与工匠:

很多时候,珐琅的呈现不那么透明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能并非珐琅颜料的问题,而是出在金属表面脱油不够或者抛光不足。

左:未脱油处理的金属表面在附着液体时会造成周围与中间不均衡的情况

右:脱油后的金属表面对液体的附着情况

与其它珐琅工艺略显不同的是,透底珐琅通常都是先将金属表面用一些透明的助熔剂涂在金属表面,再将珐琅以粉末状均匀洒到上面,然后入火炉烧制。

这样的过程会重复多次。

不同的透明效果取决于珐琅粉末的粗细

以及工匠的经验

通过透底珐琅的特性不难看出,除了工艺本身,对于黄金工艺掌握以结合,也是对工匠手艺的挑战。

中间透窗珐琅两边的鸢尾花使用的

透底珐琅却毫无违和

Luis Masriera,1900

图片来源:苏富比

拥有高超技艺的工匠会将透底珐琅与曲面珐琅结合使用,结果往往令人震撼。

吊坠

鹦鹉,16世纪

底座,19世纪中期

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珐琅钻石黄金戒指,19世纪晚期

图片来源:苏富比

借着透底珐琅的工艺回复本期课题调研的时候社员的一个问题:

近现代好像能用好珐琅的珠宝工匠或者品牌很少了?

答:其实也是有的,比如我们熟悉的下面这两个

梵克雅宝透底珐琅海螺珠胸针,1970

图片来源:Pinterest

不知是不是小编的错觉,当使用了透底珐琅后,当代珠宝也似乎有了古董珠宝的一丝气息。

透底珐琅钻石胸针

大卫·韦伯出品

图片来源:苏富比

· 玑镂珐琅(Guilloché)

其实,玑镂珐琅是透底珐琅的一个分支,主要区别仅仅在于金属上的图案与纹路是由一种叫做玫瑰引擎的机床雕刻出来的。虽然非手工雕刻,但却因为一个珠宝世家出神入化的运用,让小编着实不得不单拎出来聊聊。

珐琅彩蛋吊坠盒,20世纪初

图片来源:Pinterest

看到上面这些精巧的蛋型吊坠,对古董珠宝熟悉的朋友想必已经猜出来了,这位大师就是法贝热和他的家族。他们从将彩蛋中炉火纯青的珐琅技术也同样运用于珠宝之中。

法贝热玑镂珐琅领针,1890

图片来源:苏富比

法贝热玑镂珐琅耳环

图片来源:苏富比

当然,除了法贝热,也有其他大师名品将玑镂珐琅运用得惟妙惟肖。

珐琅钻石吊坠,Falize出品,1880

图片来源:Wartski

玑镂珐琅勿忘我胸针,1910s

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藏品

玑镂珐琅黄金领针,1900s

图片来源:佳士得

玑镂珐琅钻石胸针,1908s

ALEXANDER TILLANDER出品

图片来源:佳士得

玑镂珐琅伯爵胸针,1880s

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藏品

· 空窗珐琅(Plique-à-jour

“Plique-à-jour”源于法语,意为“令其在日光下”。将它译为“空窗”,可能是因为这种珐琅技术做出的珠宝就像教堂的的窗一样,带着五颜六色的光进入我们的眼中。

图片来源:Net Irenland

与所有其它珐琅不同的是,因为要让光透过,所以这种珐琅没有底部的金属作为背衬,仅仅靠珐琅自身的张力与周围金属的粘附性来置于珠宝中,这也大大加大了其制作的难度。

空窗珐琅“圣母的无暇之心”吊坠,1900s

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藏品

为了仅仅达到这一点,工匠们要么苦心钻研于配出比例最佳的珐琅原料,要么在制作阶段在金属框架背后垫一层称做“米佧”的垫板,除了需要满足在烧制过程中珐琅不遗漏之外,也要保证不粘在上面。

左:无Mica的珐琅添入,通常填入的格子比较小

右:有米佧的珐琅添入过程

与其它珐琅一样,空窗珐琅大多时候无法靠一两次完成足够的上料与烧制。

左:第一次填珐琅后烧制后的效果

右:烧制后未填满的格子继续补珐琅

同样,提及空窗珐琅,也绕不开一个人和一个珠宝时代:莱俪与新艺术。

因为关于莱俪研习社之前有过一次推文专题「女人眼中的莱俪与莱俪眼中的女人」详述,所以,本期小编就直接补一些之前没发的莱俪空窗珐琅作品与大家分享。

空窗珐琅棕榈叶套装,莱俪,1905

图片来源:苏富比

攀爬的绣球花”胸针,莱俪,1900

图片来源:苏富比

四只蜻蜓”胸针,莱俪,1900

图片来源:苏富比

空窗珐琅圣甲虫手链,莱俪,1905

图片来源:苏富比


珐琅与珠宝设计

除了上述这些特殊的珐琅工艺运用,其它珐琅在珠宝中的使用则多数在演绎配角或者对设计感的增强。

相信很多珠宝人也会赞同的是,对于珐琅珠宝,真正困难的北非工艺的复杂,而是将珐琅工艺最适当地运用在珠宝之中。

· 在边框中的运用

最常使用的红蓝绿色珐琅,不仅做到了最初代替宝石的初衷,而且因为不同质地的颜色展现令整件珠宝更加立体。

巴伯珠宝女王玛瑙卡梅奥胸针,16世纪

图片来源:《宝石与珠宝》

多彩的珐琅配合多彩的欧泊,珠宝中的Call-back

图片来源:大都会博物馆

· 色彩与线条的创意

虽然不属于手绘珐琅的部分,但是小编依旧觉得在珠宝的珐琅运用中,对于颜色的搭配与线条的勾勒,就如同绘画一样,甚至有时考虑到珠宝的立体呈现,要像给雕塑上色一般“前”思“后”想。

珐琅黄金蓝宝石项链

蝴蝶结,17世纪

项链,19世纪

图片来源:《宝石与珠宝》

珐琅卡梅奥头环,1815

图片来源:《宝石与珠宝》

· 画狮一般的点缀

更有些时候,珐琅带来的效果就好像广东的舞狮点睛,寥寥几笔就瞬有神韵,让人直呼巧妙。

维多利亚女王著名的橙花珠宝

用珐琅点缀的几颗青桔,代表着女王的孩子

图片来源:英国皇室收藏

用珐琅制作的荆棘之冠,虽然纤细,但力量满满

图片来源:菲兹威廉博物馆


结语

关于珐琅,其中深藏的工匠智慧与不懈精神还有很多很多。它就像一棵大树,生长于树干的色彩与可塑天性给了它最不可撼动的工艺基础,工匠们在上面凭借自己的思考、经验、努力、与创造在这棵大树上开枝散叶。但与大树不同的是,这上面长出的叶、开出的花,常常不可预估,屡屡令人惊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