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引发痴呆的第二位常见的原因。血管性痴呆在所有痴呆类型中的占比高达20%,由脑血管或心血管问题引发的脑损伤导致,以卒中较为常见。遗传性疾病、心内膜炎或淀粉样脑血管病也可能会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性格和情感反应一般保持正常,直至疾病晚期。血管性痴呆患者经常在晚上踱步,且常出现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的其他问题,包括抑郁和尿失禁。Konno等(1997)将血管性痴呆分为8型: 重要部位引起的梗死(单发梗死性痴呆) Binswanger病(Binswanger's Disease,BD),也称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或小血管性痴呆,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后,病理改变主要是广泛的脑室周围及额枕叶的脑白质萎缩,而基底节与皮质的灰质一般不受累。临床表现为皮质下痴呆,包括健忘、性格和情绪改变、假性延髓性麻痹、步态异常、尿失禁等,但健忘不像阿尔茨海默病的健忘那么严重。
Binswanger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大多治疗是对症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是一种特殊型脑血管病或血管性痴呆病,MRI可见脑白质T2高信号及多发小灶皮质下脑梗死或腔梗,主要病变在脑白质,同时可有白质萎缩。以反复皮质下缺血性卒中、先兆性偏头痛、进行性血管性痴呆以及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上述患者NOTCH3基因阳性或者病理发现微小动脉GOM沉积可确诊。 对于CADASIL,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以对症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路易体痴呆(DLB)是一组临床和病理表现重叠于帕金森病(PD)与
很可能的 DLB: (1)标准:痴呆表现,通常在注意力、执行功能和视觉感知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和早期的损害(随着进展的进展,记忆参与更多); (2)存在2个核心临床特征(±指示性生物标志物)或1个核心临床特征 ≥1个指示性生物标志物。 可能的 DLB: (1)标准:痴呆表现,通常在注意力、执行功能和视觉感知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和早期的损害(随着进展的进展,记忆参与更多); (2)存在1个核心临床特征(无指示性生物标志物)或⩾1个指示性生物标志物(无核心临床特征)。 目前对于DLB无特效治疗药物,指南推荐非药物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管理。 非药物治疗:初步研究显示,锻炼、认知功能训练和针对看护者的教育有助于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 药物治疗:
1.PDD临床诊断必备条件: (1)按照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或MDS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新标准或英国脑库标准确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 (2)帕金森病发病后隐匿出现的缓慢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且此认知功能障碍足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社交、家庭财务管理和药物服用等)。 以上两项必须兼具,缺一不可。 2.支持PDD诊断的条件: (1)情绪或性格改变; (2)视幻觉或妄想; (3)日间过度睡眠; (4)各种形式的谵妄及其他形式的幻觉。 可采用神经精神量表进行评估,MDS推荐每项≥3分视为异常。 3.不支持PDD诊断的条件: (1)存在脑卒中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及神经影像学证据,且符合临床可能的血管性痴呆(VaD)诊断; (2)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急剧恶化或呈阶梯样进展; (3)认知功能障碍可由明确的内科(系统性疾病、药物中毒、维生素缺乏等)、医源性因素(如服用抗胆碱能药物)或神经系统其他疾病解释。 4.在必备条件基础上,无不支持诊断条件存在,且具备以下4项认知障碍中的至少2项可拟诊临床很可能(clinical probable)PDD: (1)注意力障碍,可有波动性; (2)执行功能障碍; (3)视空间能力障碍; (4)自由回忆功能障碍,给予提示后可改善。 1.PDD患者应停用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和金刚烷胺,并及早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2.PDD患者出现幻视、错觉等精神症状时,应依次考虑减量或停用苯海索、金刚烷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若症状仍无改善,则将左旋多巴逐渐减量:若采取以上措施仍有症状或锥体外系症状恶化,则宜选择疗效确切、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小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并争取以最小剂量获得最佳疗效。 3.PDD患者锥体外系症状的治疗原则与原发性帕金森病治疗相同,多巴胺替代疗法仍为一线治疗药物。
4.多巴胺替代疗法与抗精神病治疗是相矛盾的,一种症状的改善可能导致另一种症状的恶化,治疗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用最少的多巴胺制剂控制运动症状,用最低的抗精神病制剂控制幻视或认知损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