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朝重臣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抄家?你看康熙死前他都干了些啥

 静者为王的江湖 2022-12-08 发布于河北

一、引言

对于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的重臣张廷玉,如今网上有个误解,那就是他晚年时遭到了乾隆抄家,实则这个说法不严谨!

据《清史稿 张廷玉传》载:上(乾隆)以责(张)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

意思很简单,晚年的张廷玉,被乾隆训斥了一通,命他上缴赏赐之物。这跟抄家是完全两个概念。但此事出在张廷玉身上,其威力却又不亚于抄家。因为张廷玉在当时,实在影响力太大了。

比如,他是汉臣中唯一配享(雍正)太庙的人物,且门生故吏满天下。可谓当时的绝对大佬一枚。因此就算乾隆咬着后槽牙想抄张廷玉的家,也要三思后行,而“尽缴历年颁赐诸物”这手段,也就相当于一种变相抄家式的警告了。

对这一点,其实《雍正王朝》把握得很好。在八爷党逼宫雍正时,满朝文武只有一个不知“江湖深浅”的新科状元,和“江湖大佬”张廷玉敢站出来,替雍正说话解围。

对新科状元,八爷党敢大放厥词,可对张廷玉,就算是八爷都被气得恨不得咬死他了,却也不敢有啥过激行为和言辞。这就是张廷玉在雍正时期和乾隆初期的分量。

那么乾隆明知张廷玉“分量”这么重,却为何还要进行变相抄家呢?

二、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其实张廷玉也曾是狂傲少年一枚,考取进士后,一度张狂得不得了。据二月河所著的《康熙大帝》记载,在康熙时期,南书房内有一位康熙宠臣叫高士奇,丝毫不亚于后面的纪晓岚。

一次张廷玉不知深浅地问高士奇,听说咱皇上博学多识,就没有不会的。那么你跟皇上比,谁更厉害?

高士奇当即大怒,劈头盖脸训斥了张廷玉一通:你个瓜娃子,饭不能乱吃,话更不能乱讲,你几个脑袋?

正是经高士奇的训斥后,张廷玉意识到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毕竟当时他自感才华比不过高士奇的,可高士奇都如此乖巧,自己还有啥狂傲的?

于是张廷玉便把《淮南子》中的这句: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砍下后面半句来,当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即少说话,甚至不说。那干啥啊?揣摩皇上心思啊,顺着皇上心思办事,罪再大也是小事,逆着皇上心思,事再小,也是大罪——不过关于这一技能,乾隆年间的和珅,才是集大成者。

但不论怎样,正是这个座右铭,让张廷玉受益终身。哪怕他出任刑部侍郎时,由于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都被称为“伏虎侍郎”了,却依旧安稳过。

毕竟,这些事都是康熙想做的,奈何他被捧得太高了,无法下得去手了。所以张廷玉“伏虎”,如何不让康熙高兴?

也就是说,康熙已经把张廷玉当成重点培养对象,留给了继位者雍正!除了张廷玉的确有才干外,还有就是他的汉臣身份。这对康熙时期极力推进的“满汉一体,消除隔阂”帮助巨大。

三、乾隆为何要抄他家?

当雍正成为皇帝后,张廷玉便开始大放异彩在雍正时期了。这点《雍正王朝》解读得非常好,就不多说了。咱直接跳过,进入到乾隆初期。

如今的张廷玉已是三朝重臣了。由于雍正死得太突然,这就造成了乾隆登基时,对所有一切都准备不足,就必须要依靠,老爸留下的这些重臣“镇场子”,帮他渡过这一交接时期。

雍正死前,已经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破格待遇。乾隆自然懂,二话没说也破格封赏张廷玉为“伯爵”,之前这种待遇一直属于武将,张廷玉是第一个以文臣身份,得此殊荣的。

但随着乾隆皇位坐得越来越稳,张廷玉的多余,就显出来了。

一则,当时乾隆手下有两位绝对大佬。一个是满人鄂尔泰,一个是汉臣张廷玉。鄂尔泰是武,张廷玉是文。乾隆明显是在玩平衡,让这两位绝对大佬互掐,如此他才能完成这过渡时期。

二则,张廷玉再大佬,终究是汉臣,在清朝时期属于先天不足。于是他便开始大量提拔汉臣,以对抗鄂尔泰!这几乎是必然。乾隆初期不表态,不是看不见,而是需要如此。但当他坐稳后,就必然要处理张廷玉了。

也就是在这时,张廷玉突然老糊涂了,一面告老还乡,一面又要求乾隆写保证书,必须要有书面保证,使得自己死后能配享太庙。

乾隆岂能答应?你再大佬也是臣子,哪有臣子逼皇上写保证书的。你张廷玉不是曹操,我更非汉献帝。于是乾隆大怒了,这才引发了变相抄家张廷玉。

四、你看康熙死前,张廷玉曾干了些啥

看到这,估计读者已经感觉出奇怪了,张廷玉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为座右铭的一生,晚年马上要平安着陆了,为何又多此一举,逼着乾隆写保证书?莫非真是老糊涂了?

非也非也!看下康熙死前,张廷玉曾干过些啥,就能明白。

在康熙驾崩前,曾毫无征兆的就把张廷玉连贬三级,从刑部左侍郎,降至刑部员外郎。这若是寻常人,不是哭死,就会被吓得睡不着。哪料张廷玉回家后,却美滋滋对儿子来了一句:“为父须待新君赐恩!

意思就是说:皇上贬我三级,就是要给新君创造“恩赐”空间。别叹气,等着吧,新皇上必会升我官。

如今再看张廷玉逼乾隆写保证书,是不也是一个用意?主动创造机会,让乾隆针对自己。因为当时的张廷玉已经是“汉臣魁首”了,跟鄂尔泰形成了一种“党争”之态。而历来卷入“党争”的重臣,有几个善终的?都死得很惨。

所以张廷玉这明显是玩了一把金蝉脱壳,表示:我只在乎能否配享太庙,其余的都跟我无关。一下子跳出去了。

乾隆也不傻,当即变相抄家张廷玉,打压之。而在张廷玉死后则二话不说:走您,配享太庙去吧……就这样,张廷玉和其家族,终于安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