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诞辰 | 圣人的另一面:挑剔的超级吃货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刊

—— 让美相遇,让好发生 ——

9月28日,明天又是孔子的诞辰纪念日。这个两千年前的圣人,在近代总因“克己复礼”的主张被新青年们视为食古不化的“怪老头”,以至于许多人闻孔色变。

不过,当我们真正去梳理关于孔子的记录,又会由衷觉得这人真是不凡!

他出生于当世闻名的大力士家族,自己也是勇武过人,还是一个精深占卜师(自称“百占七十当”,占卜准确率高达70%)。

此外,孔子还是声乐爱好者,《论语》里就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每次和别人一道共展歌喉时,遇上好听的歌声,一定会要对方再唱一遍,自己也跟他一起唱。这般博采众长,相信孔夫子的清唱水平一定相当不错。

今天,大遗产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孔子另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身份:宴席规划师。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也是先秦贵族眼里的美味,周代八珍中就有一味网油烤狗肝。这恐怕让今天的宠物爱好者难以接受。

鱼和熊掌的悲剧春秋时期,华夏民族的菜谱变得丰富多样,诸侯们可以每顿饭都吃无数种美味。于是,在吃的问题上,不止满足于吃饱,他们开始挖空心思琢磨怎么吃好。对美食的喜好,甚至足以影响国家兴亡。

熊掌,脂肪细腻,富含粗蛋白,烹调起来口感极好,于是这个极难获得的食材,就成了贵族们最为青睐之物。《左传》说楚国太子商臣发动叛乱,用军队围困楚成王逼其自杀,成王的临终诉求是再来上一顿熊掌。

又据《吴越春秋》载,吴国公子光与专诸商量弑君事宜,专诸于是去太湖学习炙鱼的烹制方法,学了三个月方“得起味”。凭借吴王对烤鱼的偏好,专诸获得了接近吴王的机会并将其一举击杀,使公子光顺利继位为吴王阖闾。

▲谁能想到美味的烤鱼,腹中竟然藏着弑君的利刃,这就是鱼肠剑的由来了。

无怪乎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怎么处理美食之欲,儒家从一开始就尝试着给这个问题提供标准答案——礼。

《论语·学而》里记载,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在《论语·述而》里,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要吃饱,不必吃好,可以说是孔子认为的“合礼”饮食的总纲。

然而,孔夫子虽然这么说,但未必是这么做的。只要符合孔子的礼,在吃肉的时候,孔子是乐于“求饱”的。

《礼记》是汉初儒生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关于礼的言行,其中记载了孔子一次饱食的经历。他回忆说自己曾到鲁国贵族少施氏家吃饭,吃得很饱,因为这顿饭“合礼”,在饭前孔子要行祭食礼,可见这顿饭应该是以肉——符合祭礼的精美食物为主。

▲周代贵族的食物中有不少今天被视作怪癖的美味,比如蚂蚁卵做成的酱料。

孔子的秘密菜单

什么样的肉才是符合“礼”的呢?孔子有“十不食”的标准,简单来说,不是色香味俱全的肉,不吃,那么反过来想,如果符合标准,有多少肉,他就会笑纳多少。实际上,孔子堪称肉食美食家,《礼记》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吃肉的具体方案:在肉食搭配方面,麦饭适合干肉、鸡肉羹、雁肉,牛肉适合配稻饭,羊肉适合黍饭,猪肉适合稷饭,狗肉适合粱饭,干肉羹配兔肉酱,麋肉块配鱼子酱,鱼肉丝配荠菜酱……

在肉食烹煮方面也有讲究:煮小猪时,猪身上要覆苦菜,肚子里要塞辛菜;煮鸡肉要加肉酱,鸡肚子里要塞辛菜……食肉时令也有规定:春天应该吃牛膏脂煎的羊肉猪肉,夏天适合吃有臊味的狗膏脂煎野鸡肉干、鱼肉干……即便同一种肉食,在不同季节的调制方法亦有不同。调肉丝,春天用葱,秋天就得用芥菜酱;调猪肉,春天用韭菜,秋天就得用辛菜……这讲究,怕是比今人也有过之。

▲《礼记》中有规定,贵族祭祀寝庙的主要菜品就是羔羊和嫩韭菜。民间祭祖用不起羔羊,韭菜却必不可少,所谓“庶人春荐韭,配以卵”。

但这讲究,也只能是说说。《墨子·非儒》篇收录了一则攻击孔子的小故事,正是拿孔子爱吃肉来做文章。

故事说孔子师徒困于陈、蔡时,一连喝了十天的稀粥。到第十天时子路献上了一只蒸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源,上来就开吃。待一行人回到鲁国后鲁哀公请吃肉,孔子却讲究起来,说什么肉割的不端正不能吃。

子路于是很疑惑,问孔子:“这怎么与我们在陈蔡时不一样啊?”孔子说:“当初不讲究是为了苟全性命,今天讲究则是为了苟全礼义”。

墨家用这则故事,讽刺孔子平日里“伪行自饰”——断上几天肉就什么都不顾了。

墨家之言可能夸张了孔子的行为,但可见孔子爱吃肉的名头,在战国时期就有着一定知名度,在极端的情况下,一碗肉也能够让孔子忘了许多规矩。

孔子吃肉的两面性,也许可以认为是一种辩证法。不违反礼义,还能吃到适量的肉,这在孔子眼里也是理想生活之乐吧。

肉虽好吃,但一般情况下还是得按照规矩吃,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设计了一整套繁复的饮食之礼。

做不到就社死的礼仪

《礼记》说:如果你要在家请客,摆桌时一定要将带骨的肉放到客人左边,纯肉块放在客人右边。把饭放在客人的左边,把羹汤放在客人的右边。

薄片肉、烤肉放外边,醋和酱放里边,葱和蒸葱放末端,酒、浆放右边。

如果有干肉条要放最右边,还要注意干肉条的弯曲方向是向左的。如果宴席中有水煮鲜鱼这类特殊食物,摆桌时还要考虑季节。如夏天的时候鱼肚要朝向右边,冬天的时候鱼鳍要朝向右边。

摆完了桌不能忙着吃,还要宾主按次序祭祀,祭祀完了吃饭时同样有严格的礼节要求。比如开始时客人先要吃上三口饭,然后由主人引导客人吃纯肉块,一路按规定吃下去,最后再吃带骨头的肉。

在按次序吃的过程中,宾主双方还需随时注意各类细节,如不能用手抓饭、不能喝汤如流水、不能给狗扔骨头、已拿起的鱼肉不能再放回去、不能专挑一样吃,等等。

▲图中是儒家要求的食物正确摆放方法,有人说这种摆放暗合阴阳,有人说这种摆放是对祭礼的传承,不管怎么解释,这种摆放至少是非常方便客人用餐的,或许这就是儒家细致的待客之道吧。绘图/杨东海

作为客人尤需注意的是,不能自己给羹汤加佐料,也不能去喝用来蘸的酱汁。若客人这样做了,主人依规定就必须站起来道歉:“是我们家的人不善于调羹汤”、“是我们家穷导致招呼不周”。

饭吃完后,客人要依礼把饭菜撤下,主人同样要依礼推辞表示不需要客人亲自动手。

如果你是乡里的名门望族,时不时就得请乡亲吃饭,即所谓“乡饮”。举办这个宴会也有一套规矩。

主人备好饭菜后,要亲自迎接地位高贵的“宾”和次重要的“介”,而其他客人则等在门外,待主人向宾介行拜礼之后,大家才能进入主人家里,然后主人再进行三揖三让之礼,大家这才进入宴会大厅。

宴会开始,要先进行“献、酢、酬”之礼,献是指主人要先向主宾敬酒,酢是主宾回敬,酬是主人自饮一杯,然后这才劝众宾客开喝。完成这一套礼称之为一献,此时宴会才算正式开始。

▲葵菜这种中国原产的蔬菜,在秦汉以前被称为“百菜之主”,为国人提供了宝贵的蔬食营养源。

宴会中的音乐不能简单。当一献结束,乐工就要上场,先演唱三曲,曲毕,主人要继续引导“一献”,再演奏笙歌三曲,主人又需一献,然后乐工再唱三曲,再合乐三曲,宴会音乐表演才算结束。

此时,宾主酒兴正浓,主人就要以尊卑长幼为次序,挨个劝宾客们饮酒,等这一轮结束,礼的事儿算告一段落,宾主们才可以自由发挥。

这还是日常的宴会,如果碰到了儒家认为特别重要的事情,比如说婚礼,那在这些内容上又得增加不少讲究。

《仪礼》中完整记载了儒家士人们完整的婚礼程序——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吃的程序:

新郎在娶妻当天黄昏的首要任务是备上三口大鼎,最北边煮一口小猪,中间煮十四条鱼,最南边是风干全兔。此外还要备上规定的几种蘸酱、酒水、肉羹。

结婚用的腊兔必须得是新鲜兔肉制成,鱼一定要选鲋鱼,小猪的骨头一定是完整的。

▲1987年初,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了一件有着完整彩绘图像的漆奁。根据考古报告可知,此墓的主人是楚昭王的后裔、左尹邵佗。而这件漆奁上描绘的正是周代士一级的婚姻之礼。从纳采到偕归,作器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周人婚事流程。

“三礼”学专家杨天宇指出,这些均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兔肉是取“夫妇日新”之义,选鲋鱼是取夫妇相依附之义,小猪骨头完整则意味着夫妇全节无亏。

新娘子来到夫家的第一件事不是跪拜行礼,而是直接洗手开饭。

猪肉、鱼肉、腊兔按顺序摆好,饭、肉羹等按次序排好,新郎、新娘按次序坐好,共同拿猪肺煮脊骨祭祀祖先,然后吃掉祭品,再配肉羹吃三口饭,敬上三口酒(敬酒时还吃烤猪肝),就可以更衣入洞房了。第二天新娘起床见公婆,接下来又是一大套陪伴公婆吃饭的礼节。

吃一次饭,就要重温一次尊卑长幼的礼数,还能体会一遍谦逊礼让之道,更将美好愿望寄托于“吃”,这就是“礼”的用意了。

或许孔子的规则,在今天已经不完全适用。但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在乱世之中,期待社会重回秩序,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坚持。美食不会被任何人辜负。

编辑:zq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