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家教//家庭教育里的“初速度”与“加速度”

 采菊东篱630 2022-12-08 发布于河南
我们经常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暂且不问起跑线在哪里?谁划的?只一点:人生从来不是一次短跑!起跑也并不能决定过程与终点。

我们的无数经验事实证明:人生不是起跑决定的,不太懂教育的人很看重起跑线的“初速度”,比较懂教育的人,看重的都是却途中的“常速度”“加速度”。

“初速度”是父母的,“常速度”“加速度”却是孩子自己的,最终孩子的人生比拼的其实还是“常速度”的品质和“加速度”的冲刺。

回望我们过去的四十年,我们在“起跑线”上倾注了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培养出了多少拥有“常速度”“加速度”能力的孩子?那些进入大学就空心,就躺平的孩子正在告诉我们些什么?入学毕业季一厢情愿给大学生灌的鸡汤,是否有用?

无数的相关数据证明: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大多后劲不足。

图片

父母与孩子之累倒,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点:

一、彼此孤独;
二、相互控制;
三、严重内耗;
四、各自付出。

这几乎就是目前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状态,看起来很辛苦,其实准确说是“累”,这种累是心灵上的,身体上的才是辛苦。而且是以一种极度极端的方式“卷”出来的。

我们以“高考决定人生”“高考就是一切”的凌然气势让孩子掏空自己,之后便是完成“一切”后的躺平。但是他们考上大学后却突然发现,不过只是另一个开始,于是扛着辉煌又沉重的高考骄傲,慵懒地行走在大学的校园,甚至是以后的人生,艰难而纠缠,本是天骄,却从此泯然。
图片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要如何影响孩子,才不至累倒,拥有持久的“常速度”,最好还有“加速度”?

首先,回到本质。

就像罗杰斯的“共情、温暖、真诚模型”,孩子更需要父母如同心理咨询师一样,给孩子营造一个在就在本质里的氛围,非常需要。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只是我们很多父母需要先自我疗愈,然后才能疗愈孩子,引领孩子,达到“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的境界。

其次,拥有深刻。

如同阿德勒讲“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标的”,孩子的行为其实并没有我们看的那么重要,只是孩子心灵和目标的“影子”,真正重要的是孩子行为背后的目标。

我们如果能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感受的感受,你就拥有了滋养孩子的深刻力量。之前曾有描述:“感受是通往心灵的直路,是拥有深刻的捷径”。

第三,享有自由。

自由是亲子关系达到深刻联结后的那一份泰然和喜悦,在“树根与树干”、“树干与树冠”联通后的那一份肆意生长、郁郁葱葱。

到此时,所有方法和理念都成为锦上添花!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家长把方法当做了雪中送炭,甚至救命稻草。

总之,“赢在起跑线”的本意没有问题,但是过度夸大就适得其反,我很坚信的一点是:只有首先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后,再教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套路、策略或者说简单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规律。

罗伯特·比约克的“合意难度”理论也曾经用实验数据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阻碍,从短期来看,这些阻碍让学习更有挑战性,让学习进程更慢,也让学习者垂头丧气;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益处的。

“赢在起跑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也没有必要为了起跑而让孩子丧失奔跑的能力和向前的勇气。稳下来,行止有度走起来,需要加速能跑起来,也就是人生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王海勇,二级心理咨询师、LATS学习力提训督导系统创始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关工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教指导部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