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公语言原创22:元才与元才教育理念(全文)+郁金香

 新用户10354557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说明:本文完稿于2000年8月,部分发表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此公众号文本为论文完整本。

       提  要:文章(1)认为从孩童到本科的通才和专才培养目标都因其难以适应社会的变革而将逐渐退出人才培养的主流地位成为非主流;(2)提出“元才”和“元才教育”理念以及构成“元才”的元素;(3)认为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再到元才教育的主流体制的更替与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演变之间具有对应关系;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元才是最适合未来社会中人、社会、科技、经济、环境发展与建设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元才(Yuanist);元才教育(Yuanist Education);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本科教育

       关于从孩童到本科的人才培养的主流目标究竟应该是通才还是专才的问题在有些国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进入21世纪,我们应该走出在这两难选择中做出抉择的困境,扬弃和超越以上两种过时的目标,探索出更加适合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从孩童到本科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及其相应的新体制。

       一、通才和专才将成为从孩童到本科的非主流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曾经决定通才和专才作为从孩童到本科的主流培养目标的社会背景正在发生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科技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的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社会;全球化浪潮来势迅猛;市场经济发展成为规范全球经济活动的基本体制;人以自身为目的追求和人的个性发展要求愈益强烈;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等等。这些巨变是通才和专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产生时很少遇到的问题。面向未来,这两种传统的人才培养主流目标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1、信息时代的本科毕业生不可能是通才

       英国教育学家德·朗特里认为:所谓“通才”(Generalist),是指“一个兴趣和知识广泛的人。如果他广博的知识在教育界特别受人尊敬的话,他可被称为博学者(Polymath)甚至可被称作文艺复兴时期式的人(Renaissance Man)”① 。与之相对应,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博学多才、熟知文学、历史、地理、力学等学科及“七艺”(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的人才的教育。

       通才教育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一些人文学者为了反对培养僧侣和神职人员的教会教育及封建教育,提倡符合人的自由和价值的教育,主张培养知识广博、多才多艺、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政治、文艺和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通才教育应运而生。而在现代,美国是实施通才教育的代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所以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至现在,每四十年左右就会围绕通才教育问题开展大辩论,其原因可能与通才教育最适合在农业文明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尚不发达有关。通才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肯定现世的生活幸福和享乐;提倡科学,崇尚理性;强调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多才多艺;等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然而,社会背景的变化使这种体制显露出一些局限。通才主要是从掌握知识的角度及其全面程度来界定人才的,全面掌握人类当时代认识水平所及的各科类知识和学问的人即是通才。“通”还具有当时即“全面掌握”的涵义,而不是为实现将来“通”的目标而现在拥有的潜力。在通才教育产生的那个时代,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只要经过努力,就可以掌握当时几乎所有领域的知识而成为通才。然而,现代知识的加速增长使一个人实现“通” 的难度不断增大,成为通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小学直到大学毕业,任何人再也不可能通晓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学问而成为通才。通才已只可能是一生的目标,不可能成为一生的结果,更不可能是从孩童到大学毕业的结果。因此,通才及其培养体制已不合时宜。

       2、本科专才已难以适应社会背景的变化    

       本科专才与“专业”密切相关。“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②。本科阶段的专才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计划所需要的职业分工、学科分类和计划经济的构想,对学生实施专门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训练培养出来的本科人才。

       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化是专才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里,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在许多国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前苏联是专才教育的代表。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在头三年的高教体制改造中,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仿效苏联进行院系调整,大多数综合大学被取消,大力兴办专科学院和技术学院,教育周期被缩短,集中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专才教育在中国大陆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本科生培养体制。

       专才教育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从事专业工作的专才的需要,推动了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有其历史作用。正如王英杰所指出:“大学从培养通才过渡到培养专才是一场革命,是适应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或者说是适应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③。然而,专才教育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已经时过境迁。首先,它主要是以职业为本的教育,把人作为工作的工具进行培养,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工具化或者说工具性异化。其次,与过去一个人的工作一辈子很少变化的情况相比,现代社会的工作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专才仅仅学会某一专业技能,过早专门化和特异化虽然能解决当时急需,实现“专业对口”,但是应变能力降低,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再次,大学四年既不可能成为通才,也不可能成为专才。最后,学历层次由过去的欠分化发展为现在的职业培训、专科、本科及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层次完善的体系,所以原来由本科教育担负的专才教育任务可以大大地予以减轻,让专才教育在其对应的学历层次上发挥职能。可见,超越专才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克服专才教育弊端的出路并不是再回到通才教育的老路上去。无论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继续作为主流体制都已显得不合时宜。从孩童到本科人才的培养已经到了走出两难选择的困境的时候,扬弃和超越两种培养目标,开创元才培养目标及其元才教育新体制已势在必行。

       二、“元才” 及其基本元素

       本文提出“元才”和“元才教育”新概念。

       1、什么是“元才”

       “元才”概念与汉语的“元”有密切关系。“元,始也。九家易曰。元者,气之始也。从一。”而“一,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④。“《易·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⑤。《现代汉语词典》对“元”的解释是:①开始的;第一。②为首的;居首的。③主要;根本。等等⑥。综合辞书的解释和日常用语的理解,本文作者认为,“元”同时具有如下八大本质特征:①基础性:元是万事万物诞生与发展的本源、根本与始因,具备万事万物诞生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要素;②肇始性:是事物发展在时间维度上的起点;③全能性:由元可以生化出万事万物;④鸿蒙性:她具有类似于天地未开时的鸿蒙和混沌的外在表征;⑤潜能性:元的全能性以潜在的形式孕含于尚未展开的元之中,蓄势而发;⑥整体性:元是由各种必需要素构成的整体,不是某种单一的要素;⑦变易性:元,源于内因,因应外因,生化万物,应变发展;⑧内驱性:元的变易、演化、发展,其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元内部,内在的动力驱动元的展开与拓展。作者认为英语中很难找出与“元”的涵义准确对应的词,因此, 本文将“元”译为“Yuan”,创造“Yuanist”(读音[ju'ːɑːnɪst])新单词,将“元才”译为“Yuanist”,将“元才教育”译为“Yuanist Education”。

       “元才”是指具备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潜能,但是其素质和潜能尚未展开,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相比较还不全面、不完整、未通晓,但是具备学习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方法和能力,尚未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过于特异化的人才。元才就如同干细胞,具备全能性和发育成为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2、构成元才的元素

       作为整体的元才,是由若干元素或要素构成的。这些元素与现时的知识、能力之间或与具体的职业之间表面上看来可能缺乏直接的对应关系,而实质上却是构成一个具有高度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的核心成分,从而使由这些元素塑造的人具备应变各种工作变化和发展的潜能。构成元才的元素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下述的十三个方面,本文结合图1进行阐述:

图1:构成元才的元素

       (1)身体心理元素。身心是构成元才的载体和基础。健康的身心,保持身心健康的意识,了解和理解生命,了解自己,调适身心矛盾、排除茫然和孤独的能力,提高身心素质的理论和方法,科学锻炼身心的习惯等都是身心元素的重要内容。作为元才,仅仅当时身心健康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预防和调整自己身心问题的素质和自我主宰健康的能力。

       (2)人本元素。以人为本是元才的出发点和归属。元才应该是自主、自律、自觉、自信、自立的,是由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性与感性并按自身的意义行动的。元才是充满主体性、独立性、个性、创造性和自主发展的人。元才应该热爱生命,关注生活中永恒的基本问题:如生命的本质、人的意义、理想、自由、尊严、幸福、正义、爱、勇气、高尚等。

       (3)社会元素。人类社会愈来愈形成为相互依存的整体。因此,元才在发展和张扬个性的同时,要超越个人利益,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保持平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修养,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关心人类未来,有诚信、同情心和环保意识;具有与人相处共事的能力和竞争合作精神;赞美人类的多样性,对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传统和文化具有理解和宽容能力。

       (4)语言元素。语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习和创新活动、适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流、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工具,因而也是构成元才的重要元素。元才首先必须掌握母语,同时掌握当时代世界科学与技术活动中心通用的语言或世界文化活动中心的通用语言,当母语即为后两者时,则至少掌握另外一门外语。

       (5)知识元素。元才的知识的构建应以力求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和最有成效地对未来的学习和创造发生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应变潜力为核心。因此,本科生更应注重那些概括性强、适用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元性知识的学习,以加深对自然、宇宙、生命、人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和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知识更新和学习迁移,增强应变能力。元才还应具有人文学科、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相融合,基础与专攻、应用与开发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超越专业局限的能力。本文所说的元性知识,是指具有“元”的八大特征的知识,而不是指被误译的“Meta”的所谓“元”的知识。

       (6)学习能力元素。元才要学会学习,具有较强的追求新知和接受终身教育的意识;掌握从书本、信息网络和社会实践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勤奋好学、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个性心理品质,使自己能跟上“知识爆炸”的时代,能不断更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减缓知识老化;善于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7)创造能力元素。元才要学会创造,既要具有创造的精神和态度,敢于首创,又要掌握创造的知识,具有提出新理论、新设想和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造性技能;乐于接受新思想观念和社会变革;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

       (8)实践能力元素。实践是加深人对自然、事物、自己以及社会的了解和理解、获取并积累经验、适应社会和工作、使自己的潜能由潜在向显在表达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能力。因此,元才要确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观念,有高度的实践意识和劳动观念,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具有发现和开发实践的乐趣的能力;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学习;有劳动、工作和实验的基本技能;参加社会实践,有一定的社会经验。

       (9)适度的专业技能元素。有适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了解专业工作的基本环节;通过学习能够迅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方法元素。元才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哲学修养,崇尚智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全面掌握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等思维方法;既能自由地和批判地独立思考,又善于吸取他人的思维成果;洞察考察自然、技术、人和社会等的方法的差异,并善于借鉴与融会贯通;改变重记忆、现成结论和所谓的唯一正确答案的观念,学会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

       (11)美元素。未来社会必将是知识与艺术相互补充融合的时代。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都需要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元才要具有审美意识,掌握审美理论,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审美和创造美成为一生中自觉自愿、持之以恒的活动,使自己一生充满情感、憧憬、想象、感悟和快乐,提高对人性的了解和理解,丰富精神世界,健全人格,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热爱这个世界并使其更有人情味。

       (12)人生战略管理能力元素。人的一生面临多种发展可能性和机会,也不断面对着无数的诱惑。这就需要人生战略管理能力。专才教育忽视了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可能与认为人生设计是社会的任务而自我设计是应该被批判的观念有关。面向未来的元才必须具备了解自己、认识社会、选择目标、科学定向、实践探索、调控修整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的能力,使自己的人生效益最大化。

       (13)动力元素。动力元素是组合元才系统各种元素并使其由潜在向显在生生不息地发展的决定性元素。元才要有发展的强烈欲望,从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中获取动力;有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有自我激励和获取外来驱动力的意识、手段、方法和能力;能够自觉自主地产生动力,具有源源不竭的热情;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经得起困难和挫折。

       以上只是构成元才的最基本元素,并没有穷尽所有要素。元才的元素及其结构是随着时间、空间和需要而变迁的。

       3、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元才的基本特征

       构建元才的元素体系就如同基因编辑产生超人一样,将优秀的“成才基因”即各种必需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极具发展潜能的整体。以内源性成才元素为基础,加入外源性的成才元素,构成一个具备发展全能性的系统。系统中的元素可能绝大多数先天地存在于其载体上,只因后天开启方法的差异而表达不同。但是有些“成才基因”对于某些个体来说可能是后天的或外源性的,因而需要将其与内源性的“成才基因”进行编辑重组,才能构成一个具备发展全能性的系统。

       元才不是通才和专才的折衷产物,而具有自己的特征:以人为本是元才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元才具备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要素,是人才发展的本原状态。她既区别于专才,是尚未被专业知识和技能所特异化的人才,又区别于通晓各个领域的通才,是偏重掌握元发性的知识、方法和潜能的人才。元才的能力以潜在的形式孕含于自身,具有一通百通的可能性,蓄势而发。元才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具有向某个非既定的领域发展为人才的潜力,她不像“通才”那样当时即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具备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潜能。元才是以未来和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元才不是全才或通才,而是人才的种子,是发才、种才。她具备不同时地向多方向发展的适应能力,可以从一个专业化了的领域中先后转到另几个领域。这种“元性”正是“本科”之本。因此,元才不是“毛坯”,而是精致的种子或干细胞。其它许多能力都可以从元素系统的相互作用中派生出来。元才具有源于内因、因应外因、应变发展的变易性。元才的发展具有自组织性、自我谋划以及自生动力的特征。

       三、元才教育的优越性

       从孩童阶段开始即以首先成为元才、之后才成为其他什么人才的方向定位,本科阶段以基本实现元才为目标,这就是元才教育的基本理念。构成元才的元素体系也是将孩童到本科生作为元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元才教育就是将孩童到本科生作为元才培养的教育体制,而不是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元才教育具有诸多优越性:

       1、元才教育是效益最大的从孩童到本科的培养体制

       在知识量暴涨、技术更新和工作变换频率加快的信息时代,从孩童到大学四年的学习,既不可能实现通也不可能实现专的目标,然而成为元才的可能性却很大。元才教育在从孩童到大学阶段使学生获得最具迁移力的素养、态度、情感、知识、经验、智慧、技能、方法和能力,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对于毕业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积极的作用。因此,与泛泛的通晓或专业化相比较,这种最具迁移力和自组织能力的元才教育是信息时代最行之有效、最经济又最不偷工减料、对学生的未来最负责任的培养体制。

       2、元才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都内在地包含着上一次大学,实现或专或通的目标,管用一辈子的一次性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思想已不合时宜,而终身学习思想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元才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深刻关系。两者同样强调高等教育不是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元才教育需要终身学习予以扩展,终身学习需要元才教育作为先导。元才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从孩童到本科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强调学生在学习期间集中掌握元性知识、继续学习的技能,养成终生受用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工作和职业的变化。

       3、元才的非特异化为将来自主特异化创造条件

       专才教育是以降低学生将来的应变能力为代价的。从长远来看,专才教育的特异化是对于人生的低效利用,难以为学生将来自主特异化和多样化创造条件,甚至使发展的路变窄了,因为它不注重为应变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人一辈子过早地被特异化为一种模式,思想容易受到专业的局限。元才教育注重发展潜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虽然元才立即适应某个职业的速度可能还不如专才,但是具有比专才适应得更好的潜力;元才在变化面前比专才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和更快的适应速度。因此,元才的拓展空间更大。

       4、元才教育是对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超越

       一般说来,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再到元才教育的主流体制的演变与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演变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社会背景的变迁,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已经成为两难选择,再要求在两者之中选择一个,无异于刻舟求剑。无论是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都将逐渐退出其主流体制的地位,而元才教育是既超越这二者,又最适合未来社会中人、社会、科技、经济、环境建设与发展、教育规律和世界潮流的本科生培养体制,因而将成为未来从孩童到本科的人才培养主流体制。

注释

① [英]德·朗特里编,陈建平等译.《西方教育词典(A Dictionary of Education)》[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第111页.

②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1980年3月第一版,第12页.

③ 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96页.

④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第1页.

⑤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第一卷第264~265页.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第1546页.

以下是我在春天在北京拍摄的郁金香照片,请您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