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智慧——《道德经》要旨

 12345csdms 2022-12-09 发布于湖南

原创 三香轩主 三香轩 2022-11-08 19:26 发表于甘肃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19日,有修改)

—1—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孔子殁后,儒分八家,流派界定是汉唐以后的事情,如果要分类,文化的主流实际是儒、墨、道三家,墨家的经典已经失传,留下一种精神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就是游侠精神。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成为文化的主流,三足鼎立,在均衡中让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生生不息。

佛家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土,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盛,初唐时期,禅宗大兴。佛家偏重出世,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学道、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其归趋,乾卦精神,自强不息精进不止,则是偏重于入世的,像《大学》就是入世修行的方法,《中庸》就是入世的心法。亦有像陆王心学,以孟子的“尽心篇”为发端,从“良知良能、赤子之心”入手,进入形而上道,但到底还是偏重入世。

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入或将出,而别人也永远没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特别是在养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也许有人觉得老庄这种模棱两可的姿态有点“骑墙主义”,其实如果说儒家自强不息、一味精进的精神就是乾卦的“天行健”,那老庄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坤卦精神。如果说《易经》在应世学问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链接:易经智慧——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在一马当先时,还要“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而“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就是坤卦要义。

关键字是“柔”、“顺”。“柔”对应的是“刚”,指性。“顺”,自然,生理趋势。“柔顺利贞,”老子讲“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上善若水”,水如何代表柔?随圆就方,无形,此乃水之德,“盈科而后进”。

而这种柔顺性德,以退为进,留有余地的哲学,在老庄思想中无处不在。在庄子的《让王篇》中,“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这句是老庄之道的人生大原则,懂了老庄之道的人,就知道富贵是舒服的事,但因而得意,就会是短命的事,太得意了,就会无药可救。所以处富贵中时,不以养而伤害自己。相反地,在贫贱之间,“不以利累形”。人在贫贱中,就要为生活而赚钱,可也不能过分的贪求,所谓“人为财死”,过分的贪求,过分的劳累,同样地会损害身体的健康,而危及生命。

图片

—2—

对于老子,在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这种思想比比皆是。虽然对于老子其人,莫衷一是,甚至这是不一个真实的存在都难以定论。在先秦四大圣贤中,孔子、庄子、孟子都有确切的生平记载,而老子很难在史料中得到准确记载。只有《论语》、《史记》中的只言片语,说孔子问道于老子,那时的老子姓李名聃,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若干年后,老子倒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被关吏尹喜作为通关“贿赂”,留下了一篇五千言的《道德经》,老子一路向西,有种说法化身佛祖,重新开坛布道。而尹喜也挂冠而去,上了终南山,修道飞升。

唐代时太宗李世民为了让自己的“李”姓源流追朔的更光辉一些,照古老神话传说,认为李姓的第一代始祖就是老子,远在尧舜时代的人,因为在李树下出生,所以就姓李。更传说他母亲怀胎了八十一年之久,因此生下来时,须发皆白,就是太上老君,老子又被推上了道教教主的地位,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

当然对于老子的这些生平,都是人云亦云的传说。钱穆认为,老子其实是一个假托的人名。“《老子》是战国一部晚出书,不仅在《论语》后,还应在《庄子》后。老子中许多重要观点,几乎全从《庄子》引申而来。只因其文辞简赅,故使人更觉得很像是意蕴深玄。”(钱穆《中国思想史》)

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帛书版《老子》,也分为《德经》和《道经》两部分,只不过《德经》在前,现在的《道德经》八十一章的顺序,是魏晋时期重新编排的,道是本体,德是用,“失道而后德”,也算合理。我也认同钱穆的观点,《道德经》的行文,已经有楚汉文化韵文特色,没有《论语》那么晦涩,确实在《论语》之后。

《道德经》的宗旨,“以静制动,以弱胜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融会贯通了这几句话,就明白老子完全不是讲形而上的,都是讲用世之学。而且,道家未学到相当境界,就流入申、韩。法家即自此而来。法家也学老子之学,也学老子之术,但学不到最高境界,就成了法家。所以,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很多人认为,是“外示儒术,内用法家”,其实应该说,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

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亦即老庄之学,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儒家思想。最典型的就是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作为刘邦的一个庶子,在吕后专政时冷落边塞,得以幸存,吕氏余孽消清后,被请回来当了皇帝。那时秦始皇暴虐了几十年,秦汉战争打了几十年,汉初又乱了几十年,国力衰微,人民被连年战乱折腾的痛苦不堪。

刘恒践行老子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即皇帝位后,所穿的一件袍子,一直穿了二十几年,补了又穿,自己作为德行的榜样,又尽量减轻刑罚,更改法律与社会制度,财经上减轻税赋,种种改变,宽大到极点,无为而治,修养生息。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他儿子汉景帝在位十六年,一直到他孙子汉武帝初期,经历了一共五六十年间,成就了汉代辉煌的文化,奠定了汉朝四百年政权的深厚基础,汉武帝才有能力对匈奴动手,维护了北方边境的安定。

唐朝的“贞观之治”,以至于到唐玄宗时期,开创基业所用也都是“老子”之术。到了清朝,三十万孤儿寡母入关,要统治四万万中原人,也用的是老子之术,兵法也是道家的《孙子兵法》,为了让这些八旗将领简单易学,干脆人手一册《三国演义》,活学活用。

图片

—3—

老子的五千言,就这么管用吗?确实管用。老子的一个“道”字,代表了中国上古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纪晓岚曾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而他对道家学术,只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意思是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包罗众多,精细到极点,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刚才说了,中国历史文化上,时代变乱,出来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而他们的一贯作风,就是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别人打好了天下,或帮助老板成就了事业,自己则飘飘然而去。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武王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等。道家人物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该归隐时就归隐,入世出世进退自如。而做的不好就如韩信,再如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把他写成了道家人物,但其实他的立身处世完全是儒家的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是恰如其分。

为了解读这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现代人为此写出的文字不下几千万字,老子的思想也影响了全世界,在德国《道德经》是翻译最多的外文经典,几乎每家一册,黑格尔哲学思想据说受老子影响很多。

这五千言就说了“道”和“德”的问题,“道”可以理解为形而上的道,也可以是人间之大道小路,也可以是一种法则、规矩,也是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道”。在《道德经》,道是本体,是本源,德是道之用,是道的显现,比道要低一个层次,这是我们学习《道德经》首先要注意的。有关老子学说的其他问题,我们有机会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