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

 12345csdms 2022-12-09 发布于湖南

原创 三香轩主 三香轩 2019-04-20 23:22

图片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据说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办公室悬挂的一副格言,余秋雨先生用这句话来形容城市文化,一座普通的城市,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

图片

最近总在思想、文化、历史的问题上打转,对于南怀瑾、爱新觉罗·毓鋆这些通儒,强调传统文化一定要在诸子经典中体悟,而且要“以经解经”,略过秦以后的论述这样的做法,很长一段时间不甚理解。觉得他们指出的必是大道,人生应走在大道上,有时也觉得风景过于单一,况且南师也说,真正的历史其实没有在正史上,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大道走走,溜出去看看小道旁的风景也是好的。也就去看熊十力提倡的“新儒学”,钱穆写的历史,蒋勋写的美学,余秋雨写的文化,傅佩荣解的经典,西方人写的思想史和中国史。越看越觉得自己的浅薄,再对比了东西方文化和历史,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敢说了,因为,一张嘴有可能就是错的。

但也觉得,不留下自己逐渐成熟的过程,未免是一种遗憾,况且对比余秋雨先生二十年间写的东西,那也是差异很大的,螺旋式上升应该是学习的基本态势。上一次写过句感悟:“历史的走向,被思想决定。”今天再加一点,应该是“思想主导文化,文化决定历史。”当然这中间还有教育,我觉得教育应该是文化“文以化人”的最主要功能。而对于思想和文化的关系,我觉得思想还是比文化高一个层级,虽然这都是西方哲学的分类,也有好多人把思想文化看成一体。

图片

人类能够立于天地之间,其实就是因为人有思想,这个话题太大,我不敢说,我就说说文化吧。对于文化的概念,其实很多,我比较认同钱穆和余秋雨先生的。钱穆认为“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中国文化则是中国人或是中华民族经过了四五千年长时间积蕴变化而成的,中国文化重'道’不重'术’,重践行人道,不重追寻物理。”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两位大师对于文化的界定核心一致,文化是“集体”的外象,这个集体可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可以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而这种引导,最主要的就是思想,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而我们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就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图片

对于中国文化,我还是认同这几位大师的说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反思这一百年来我们走过的弯路,不能一味的拿西方文化来解决中国问题,近代的落后,不能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哪个比喻“洗澡水脏了,应该倒掉,但是不能把盆里的小孩一块倒掉。”我们需要摈弃的是文化中的糟粕,“孩子和盆子”都得留下,但不是复古,文化创新就是给盆子中加入的新的干净的水,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生。对比东西方文化,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相比于西方文化短短几百年的历史,我们是唯一传承五千年的文化,也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古文明。中华文化,让全世界最大的族群,在这几千年里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历史,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西方科学屡屡碰壁,有识之士一再强调,只有东方文化才能为人类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图片

对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大多数人概括为“天人合一”,钱穆概括为“性道合一”。中国人说“率性之谓道”,要把人类天性发展到人人圆满无缺才是道,这样便叫做“尽性”。因此人的最高最伟大的理想是能尽性,尽己之性方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要可以尽物之性。中国文化是重“人”的,强调的是“向内求”,学问之道就是先做人后做事,修齐治平是晋级,内圣外王是目标。

图片

余秋雨把中国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三个“道”——

其一,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

其二,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

其三,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

通读孔子的一生,在哪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礼”的社会,“礼”从本质上说,是培养人的一种敬畏之心,畏天地,畏祖宗(鬼神),畏大人。克己复礼方为“仁”,仁就是忠恕之道,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学。再说“君子之道”,孔孟先圣企图改造社会而行不通,把改造社会的目标变成了改造人格,君子成为一个人修齐治平的最终目标,而在修习的过程,做人为先的“大学”之道,最终塑造的是一个文史政的通才。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是《论语》中的高频话语,也成为中国人的市井俚语。最后说“中庸之道”,他构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整体思维模式。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东西方文化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特点是整体概括、普遍联系,而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正好相反。“中庸之道”反对切割,而提倡整合;希望清晰,却又容忍混沌;要求结果,却也承认过程;知道是非,却又肯定转化;它认为,互补、互动、互易的整体,是世界的真相,而极端化思维则是虚假思维。中庸之道,使我们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民粹主义,与世界上其他地方陷入宗教极端主义而引起的无尽争端和灾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三个“道”,社会模式、人格模式、行为模式齐全,而且组合严整,构成了一种大文化的“三足鼎立”。这尊文化之鼎,既是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也是中国文化其命维新的本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图片

在文化、历史、甚至宇宙的真相中浮沉,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但“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以化人,本立道生,吾辈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往期文章

是庄子的梦呓,还是阿Q的胜利?

照机若镜,得其自然

世路难行,尽守本分

天命而生,尽性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