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同鸭讲”之象谈讨论问题规则

 循天园 2022-12-09 发布于广东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要中国签订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协议,通过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会上针对公平的碳排放指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全世界人均碳排放量一样才是公平;一方认为各国碳排放量一样才是公平。由于讨论评价碳排放方案的标准不同,造成了沟通中“鸡同鸭讲”的局面。如何避免讨论中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呢?这就需要统一评价的要点和标准。

其实在医学理论和事件中,“鸡同鸭讲”的情况也很多,现举例如下:

第一,关于肥胖悖论。为什么对“肥胖”一词,能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呢?“鸡同鸭讲”的分歧点在于评价标准。一方认为肥胖是许多疾病的保护因素,比如他们认为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的人群越肥胖,则死亡率越低;另一方则认为肥胖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癌症、心理障碍等,越肥胖则患以上疾病的风险越高。“鸡同鸭讲”是因为评价肥胖的指标不同,一方认为BMI(体重指数)超标就是肥胖,另一方认为腰围、腰臀比超标才算肥胖。实际上,BMI超标的人群中,有一部分是肌肉发达、体重超标却健壮的人,这些人不能叫“胖”,应该叫“壮”;而腰围、腰臀比超标者,才是真正对健康不利的中心性肥胖。综上所述,双方讲的肥胖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第二,关于治愈。在耳鼻喉科,医患之间也常存在“鸡同鸭讲”的疗效评价障碍。比如治疗鼻部疾病,医者认为将病灶去除、结构正常便是治愈了,而患者认为鼻子舒服了、没有症状了才算治愈。患者鼻子很难受,医生诊断为鼻部肿瘤、鼻息肉等疾病,从手术本身来讲获得了成功,但患者不仅原先难受的症状没有消失,反而还出现了新的症状,这就是没有治愈。“鸡同鸭讲”的点在于评价指标不同——患者的目标是生活质量的提升,医者的目标是见病治病。双方评价不同,造成了医患认识的冲突,这也促使医生反思医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第三,关于疗效评价。从疗效评价来讲,往往一方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进行评价,另一方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前者针对的是有相对成熟治疗方法可以作对照的普通疾病,后者针对的更多是尚缺乏好的治疗方法的复杂疑难疾病。从个体评价来讲,一方是以能够量化地可重复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来进行评价;另一方是以诊治多少患者、治愈多少患者来进行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主要针对两类不同的医生,前者针对的是针对单病种进行突破的研究型医生,后者针对的则是全科型基层临床型医生。对于不同类型的医生,应该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鸡同鸭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评价要点、评价指标、评价对象的选择不同,能意识到这些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鸡同鸭讲”。(刘璐 张英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