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讲清楚高中修辞手法,还不赶紧学起来

 zhuxrgf 2022-12-09 发布于江苏

一篇文章讲清楚高中修辞手法,还不赶紧学起来

2022-09-16 14:17·天睐语文

比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更多借喻的例句:

1.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国际歌》)

3. “丢掉箱子逃吗?”但是另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高尔基《母亲》)(喻指头脑里的想法)

4. 林冲踏着乱琼碎玉,飞奔而去。(喻指冰雪)

5. 其缺点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知识补充:

博喻: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形成“……像(如)……像(如)……像(如)……”的句式。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格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分类:

1.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拟物。

例如: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袋里去。(马克思《给海涅的信》)

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生动形象;

3.表意丰富。

借代

用相关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不出现,借用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与借体是密切相关的两个事物,存在着具体与抽象、部分与整体、专名与泛称、特征与本体等关系。

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用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3.用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代有聪明才智的人)

4.用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画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用部分代整体。

例如:“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更多借代的例句

那边来了两个红领巾。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雨来刚进屋,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门前进来了。

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2.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借喻与借代的不同点:

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相似性);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有密切关系(相关性)。

二者可以用能否加“像”字来辨认。可以加“像”是借喻,不能加“像”是借代。

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

例如:巴掌大的一块地,能收多少粮食?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

酒未沾唇,人便醉了。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人先醉。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增添文采,增强感染力(生动形象)。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

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串对(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连贯而下,构成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一般不能单独成句。

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承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工对)和宽式对偶,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对则只要达到其中一部分要求即可。

例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概括力强;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

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文章气势与情感表达;2.节奏鲜明,形式整齐。

反问和设问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对比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反语

“正话反说”

例: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几个女人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层意思:一层表面,一层隐含。

1.谐音双关;2.语义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通感

又叫“移觉”,转移感觉,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

例: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

严格来说,通感的本质是比喻。

互文

“相互成文,合而见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表达同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移就

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具有使文句更简洁生动、使语句表达力强、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的作用。

如:快乐的绿林翠木渴睡的床寂寞富春水紫色的灵魂

①移人于物:

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②移物于人:

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

③移物于物: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难点解析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比拟:拟人,拟物(把人当物写,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如: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对比:既是修辞手法(针对句子),又是写作手法(针对篇章)

通感:既有感觉的迁移(多感觉描写),一般也是比喻的形式。

对偶: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都对偶,所以先考虑其他修辞,再考虑它。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比喻)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比拟)

比喻与借代的区别

毛主席像太阳。(相似性)

对面走了一个红领巾。(相关性)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反问:明知故问,不做回答

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叠字、叠词与反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白头吟》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叠词,反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古诗十九首之二》

修辞手法作用小结

比喻、拟人、夸张:更生动形象(有想象力),有文采,突出事物……的特征

反问、排比、反复、叠字:加强表达的语气,增加语势,强调内容或情感。

对比(也包括写作手法里的衬托):通过两类事物的鲜明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某事物……的特征

顶针、互文、对偶、叠字:节奏鲜明,结构工整,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用典:增加文采,使词句含蓄,有古典韵味(典雅、雅致)

设问:自问自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2022新高考Ⅰ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