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常用修辞格解析

 笔底明珠 2015-08-07

高中语文学习,对修辞格的掌握很重要。透彻理解修辞格并熟练运用,不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方面都能让考生如虎添翼。

学习目标:

1.了解8种常用修辞格的概念及作用;

2.弄清某些相近修辞格容易混淆的原因,能将他们正确地区分开来;

3.结合文章阅读、仿写句子等进行正确运用修辞格的能力训练。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反复、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比喻 比拟

一、比喻:

1、定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例句: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她的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社会主义的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4、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A、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B、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C、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出现喻体。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①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①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5、作用: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二、比拟:

1、定义: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比作乙物。

2、分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句: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A.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A.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3.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感情色彩鲜明,表现力强。

借代 夸张

一、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种类

1)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4)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3、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的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A、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

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B、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种方面的相似。

C、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例如:A、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

B、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句A是比喻中的借喻,可以说“乌云像灰色的幔”。例句B是借代,“一针一线”代表群众利益,是部分代整体,就不能改为比喻。

二、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 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给人以感染力;

3)增强联想,营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太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 排比

一、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C、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成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AB.。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严式对偶五项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3、结构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3)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作用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二、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 反问 反复

一、设问

1.概念: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2.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

例如:

社会力量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二、反问

1.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反问表示否定,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2.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如:

①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省委追认才能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②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三、反复:

1.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2.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增加节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