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崤之战:军史第一歼灭战

 梦想童年594 2022-12-09 发布于江西

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歼灭战。晋军在元帅先轸的指挥下,利用崤山的独特地形布设口袋,待秦军完全进入后封死口袋,发起歼击。是役,秦军别说一个士兵,就连一匹马一个车轮子都没有逃出来,歼灭战打出这样的战果,成色算是十足十了。因此,这是一个不仅具有开创性,同时又堪称艺术的经典战例。这是崤之战的最大亮点。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1、“看客”的野心

崤之战的起因要归咎到秦穆公身上。

秦穆公在位时间长达39年(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见证历史风云最多的国君之一。然而相比同时代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晋文公等“霸主”在中原版图上的纵情角逐,绝大多数时候,秦穆公只能充当一名无奈的看客。

这倒也怪不得他,谁让秦国僻处西陲、远离中原呢?尤其我们在“假途灭虢”之战中说过,早在他继位之初,他老丈人晋献公就“假途灭虢”,提前封死了秦国东出中原的通道。再加上“秦晋之好”的制约,秦穆公注定只能对入主中原望洋兴叹。

但秦穆公也算雄才大略,岂会甘心一直当个看客?早期他试图通过控制晋国政局来发挥他的影响力,晋惠公和晋文公便都是他扶持上位的。然而擅长耍无赖的晋惠公他控制不了,真正能力强的晋文公他更是无从控制。尤其是城濮之战以后,晋文公成为天下公认的“霸主”,怎么可能会再听命于秦呢?秦穆公眼中心里都酸得不行,却也无可奈何。

而公元前630年发生的一件事情,也让秦穆公彻底放弃了他一直以来控制晋国从而称霸天下的间接策略。这就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行动。郑国危急之下,不得已派出“弼马温”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希冀可以离间秦晋的关系。(烛之武也擅长养马,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可以和孙悟空齐名“弼马温”的专业人才。)

烛之武不会翻筋斗云,只能被人从城上用筐子放下来。但不管怎么样,他终究见到了秦穆公,并向秦穆公分析了当前的情势。他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是肯定要灭亡了,但郑国灭亡对谁有好处呢?郑国就在晋国边上,但却距离秦国十万八千里。郑国灭亡只会扩大晋国的版图,你秦国能得到什么实际好处呢?同时,晋国这个邻国强大了,那就是你秦国力量削弱了!你说你费劲吧啦的打郑国,就是为了强大晋国、“阙秦以利晋”么?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应该说,烛之武确实厉害,他敏锐地抓住了秦国的天然地理劣势和秦穆公心理上的失衡,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乃至长久以来“利用”晋国称霸天下的策略,归根结底,秦国只能得其名而让晋国得其实,甚至有时秦国连“名”都得不到。这是实际地理形势而非人力所能决定的。烛之武的“点拨”让秦穆公“幡然悔悟”,所以他真诚请教烛之武,那我该怎么办呢?

烛之武笑着说:“你别帮晋国而跟郑国结盟,这样郑国就会感恩和侍奉秦国,从而成为你们的东方据点,起码秦国使臣再出使中原,也有个歇脚地不是?”这个建议确实不错,不仅让秦国得到实际好处,让晋国无功而返,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启发”了秦穆公一个新的称霸策略,那就是秦国不是一直被晋国从中原隔开么?如果能在东方有块“飞地”,并以此为根据地,那不就可以实现真正参与角逐中原的梦想了么?

客观说,秦穆公这个新策略只是在纸面上可行,实际实现的客观条件无疑极难,因此也就较为幼稚。然而这对秦穆公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突破了,也很有新鲜感,值得尝试。何况这个处理也是当时对秦国利益最佳的方案。由此秦穆公听从了烛之武的建议,不再帮助晋国火中取栗,反而结盟郑国,并留下杞子等人帮助郑国守城。

对于秦国的“背叛”,晋国方面无疑很生气。估计包括先轸在内的军方人士都建议立刻开练秦军,说不定作战计划都拟好了,然而晋文公却忍耐了下来。毕竟秦穆公是他的姐夫兼老丈人,又曾扶持他上位,没有秦穆公就没有他的今天,现在攻打秦军未免不仁义。

而更重要的,是晋文公对于当时天下整体战略的把控,那就是对抗楚国才应是晋国乃至中原诸侯的首要任务,他攻打郑国就是为对付楚国。此时楚国还没打到,秦晋反而先行内讧,无疑是战略上的根本失策。应该说,晋文公才是真正看透当时天下战略大势的人,这一点上秦穆公确实是战略短视。而他的这一“反水”,无疑阻碍了中原诸侯对抗楚国的历史进程。而晋文公又不久便即逝世,没有了他的居中把控,中原诸侯很快再次陷入内讧,给了楚国反扑的机会,不得不说是华夏民族的巨大遗憾。

而晋文公逝世后,秦穆公就彻底飘了起来。他本就一直认为晋惠公和晋文公都是他扶持的,所以“理所当然”该由他来当霸主。可为什么天下人都认为晋文公是霸主呢?那是因为晋文公打败了楚国,所以他才让给晋文公的。现在晋文公死了,那他只好理所当然、不可不戒地当霸主了!这还有什么疑问么?有疑问也憋着,“我不要你们以为,我只要我以为!”

由此,秦穆公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也终于不想再当看客了,他决定开始真正入主中原,如果晋国胆敢阻止,那就先和晋国一较高下!

机会说来就来,公元前628年,两年前留在郑国的杞子送来了一封信,说他现在担任郑国北门的守卫,手中有开门的钥匙,如果秦军来袭,他可以打开城门,如此秦军就可以轻松拿下郑国了。秦穆公喜出望外,觉得这是天赐良机,正愁没有机会入主中原呢,这不机会就来了么?同时,他当年留下杞子等人,当然不是让他们光做白求恩,也是要找机会拿下郑国,并将郑国作为秦国的“飞地”,施展他“想象”的称霸中原新谋略。

秦穆公自觉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了,所以立马派出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员大将率领300乘战车千里奔袭郑国。但这一决策受到了百里奚和蹇叔二人的坚决反对,蹇叔的理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千里奔袭能够成功的,而且这么大的动作,怎么可能保密从而不让郑国知道呢?但秦穆公却坚持出兵。由于那三员大将分别是百里奚和蹇叔的儿子,所以军队出发前,已经七八十岁的百里奚和蹇叔就拉着他们大哭,哎呀儿啊,我们都老了,估计是等不到你们回来了。蹇叔还乌鸦嘴地指出:“如果你们要是失败了,那肯定是有人在崤山伏击你们,我估计是要到那里帮你们收尸了!”

大军出征,弄成这个局面多不吉利,因此秦穆公很生气,派人痛斥兼恶心蹇叔:“你早就该死了,如果你五六十岁就死了,那现在你坟上长的树都能合抱了!”意思就是蹇叔已经活的够长了,早就该为绿化环境做贡献了。

然而实情却不出蹇叔所料,秦国距离郑国虽然没有一个筋斗云的距离那么远,但也有至少800里之遥。同时,300乘战车,就按一座战车30人的编制算,也有9000人,这样一股大军的行动,怎么可能做到完全保密?郑国不知道才是见鬼了。而中间发生的一件意外之事也让郑国提前得知了消息,同时打乱了秦军的如意算盘。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这就是著名的弦高劳军故事。弦高是来自郑国的贩牛商人,当时在周王室的境域内见到了秦军。这个人很机智,他结合郑国两年前发生的战事,敏锐地判断出,秦军肯定是奔着郑国去的,由此他灵机一动,押着十二头牛,擅自冒充晋国国君的名义前往犒劳秦军,并说:“哎呀,敝国国君听说秦军要经过敝国,所以先让我来犒劳接风一下。”下一句就软中带硬了:“如果秦军只是经过郑国,那郑国会做好一天的准备接待工作;但如果秦军想久驻郑国,那我们就得为你们准备很多天的粮食了!”同时,弦高也派人急速回国送个鸡毛信。在后世尤其是现代,弦高被当做“爱国主义”的典范,这个确实没错,但这里的“国”应是国家的最初含义,正如以前所说,弦高应该是郑国的“国人”身份,而郑国人都是他的本家同宗,他爱国理所当然,不爱国才不像话,因此,他和后世的“商人爱国”并非完全等同。当然,他的智慧确实值得称赞,而且,正如我一直说的,一个牛人能够留名青史,多数靠的是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成为道德楷模。

孟明视等人被弦高的操作整的一愣一愣的,咋咧,我们还没到郑国呢,郑国怎么就提前知道了?而瞧弦高话中的意思,郑国显然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这就更怪了,郑国怎么会知道我们是去打它呢!我们就不会是去打楚国或者其他国家么?看来一切都如老蹇叔所说,想保密实在太难了!

没过多久,郑国方面又传来了消息,杞子等人已经被郑国“礼貌”地驱逐出境了。原来郑国得到弦高的信后,立刻派人去偷偷观察杞子等人的住所,发现“秦国大使馆”都打理好了行装,甚至都做好了战斗准备,这一切无疑都证实了弦高的猜测,秦军确实是要来打郑国了。由此郑国派人向杞子他们说:“哎呀,你们在敝国住的太久了,现在敝国都没粮食了,实在提供不起食物,你们再不走就要饿死了!”杞子本就做贼心虚呢,岂能不明白话中的含义?再不走恐怕不是有没食物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头颅继续吃饭的问题,由此很快选择了逃跑。

这下孟明视等人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郑国已经有了防备,又失去了内应,继续前往攻打郑国恐怕不会如愿。但大军折腾了这么久,就这么无功而返岂不是连自己都对不起?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于是,经过商量,秦军干了一件没品事,看似给自己也给了秦穆公一个交代。然而这个举动,却彻底惹恼了早已在一旁旁观并且一直忍耐的晋国,为这支秦军的整体覆没点燃了导火索!

2、100%的歼灭战!

这个“没品事”便是我们在“泓水之战”中已经提到的秦军攻灭滑国。滑国位于晋国和周王室的边上,同属姬姓,也就是周天子和时任晋国国君晋襄公(晋文公之子)的本家。秦军没有任何借口,甚至都可能没有宣战,便顺手灭了滑国,这还是在周天子眼皮子底下,更重要的是,当时晋文公去世没多久,还没下葬呢,秦军就这么干,无疑是触犯了“军礼”中不加丧的明文规定。

这里顺带说下,虽然春秋时代就开始了诸侯大国间的争霸,然而这只是历史的表象,春秋真正的历史应不仅在大国之间,而是更多由各诸侯大国攻灭众多蕞尔小国的历史构成的,这才应是春秋历史的主流,只是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我们已经很难充分还原这个真实的过程,只能重点记下大国的举动。比如齐桓公灭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楚国秦国手上也都攻灭过一众小国,甚至连郑国、鲁国等中型国家手上也都有过灭国的战绩。所以春秋应是小国的悲歌,这也是兼并战争下的必然和无奈。比如滑国就是如此,被人灭掉都可能只是捎带手的事情,你说那个命运呐!

但秦军这么干,终于彻底惹恼了晋国。估计周天子也很生气,但周天子早已没有实力,只能憋着。但晋国已然是中原霸主,可不会憋着,一来是国-丧,秦军犯了军-礼大忌,二来秦军当初经过崤函通道奔袭郑国,实质上是经过了晋国的土地,但却没有向晋国借道,事实上形成了对晋国的入侵,因此先轸力主截击秦军。先轸是晋军的元帅和中军主将,他的建议无疑代表了军-方的主要意见。

但晋襄公和栾枝却有不同意见,他二人都认为攻打秦国会愧对晋文公,毕竟还没报答过秦穆公对晋文公的拥立之恩呢。客观说,这显然是囿于道-德层面的迂腐之见,何况前630年攻打郑国时秦国反水,晋文公没计较,事实上已算是对秦国的报答了,否则崤之战说不定都能提前两年上演,那被俘虏的恐怕就是秦穆公本人了。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由此先轸坚持己见、力排众议,他说现在秦军狂悖无礼,我们打它不是忘恩负义,更不是对不起晋文公,相反这正是报答晋文公的最好的做法。大概是出于顶级军事家的战略敏感,先轸已然根据各种情况判断出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的东进“野心”,由此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意思就是秦军未来肯定要向东和晋国开打了,现在我们不趁着有利时机消灭这支秦军主力,反而放走它,那会是晋国未来几代人的祸患,这是对子孙后代的严重不负责任。从后来的历史看,先轸的预见应该没错。

由此晋襄公下定开战决心,干他丫的!因为是国--丧期间,晋襄公连丧-服都没脱,正好穿着它鼓舞晋军的士气。晋军在紧急动员的同时,先轸也开始派人联系崤山附近的姜戎,也就是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在他心中,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争打法和计划已经基本成型。

这便是利用崤山当地的特殊地形,给必须经过此地的秦军布设口袋,来个“请君入瓮”。这就要说到崤山山脉和“崤函通道”了,简而言之,崤山山脉是天然的高山绝谷,山峰险陡,其下道路多数时候只有一条,而且深谷如函,道路狭窄,甚至有时战车都不能并行,这便是“崤函通道”!这种地形无疑是兵家所谓的死地绝境,在其中行军,一旦陷入包围,别说逃跑难于登天,就连首尾不能呼应。因此,崤山山脉和崤函通道历来都是关中至河南之间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这还是后话,不经过几次重大的战争实践和血与火的锻造,怎么称得上“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嘛?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我大胆估计,公元前630年时,晋军方面尤其是先轸等人,就可能已经有过利用崤山来伏击秦军的这一设想。如今实战机会终于来临,先轸更是精心挑选具体伏击地点和周密组织这场战役。虽然崤之战具体的发生地我们已很难完全确定,但其精髓显然是选择一段真正的高山峡谷,待秦军完全进入后,封死前后两个出入口,来个彻底的“瓮中捉鳖”!

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战争形式的创新,正常来说,当时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战车车阵大方阵作战,双方都要摆好阵势,然后决战,但显然崤之战不是这样,晋军不仅不和秦军正面决战,反而要全力避免这一常规形式,代之以“请君入瓮”。这种讲究“兵者诡道”的伏击歼灭战,别说秦军方面,就算当时的整个中国都是从未见识过的(郑国伏击过北戎,但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自然也就从未想过,更无所谓预料。

所以崤之战作为重大战例,它的这一作战方式同样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这才是它真正的亮点。而孟明视等人也不是完全的愚蠢(虽然他们确实犯了很多严重错误),毕竟对于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就算有蹇叔的提醒,谁又能真的意识到并觉得它会发生在自己的头上呢?我们后人看待历史,切忌以全知视角代入前人,要知道,哪怕是教训,也都是前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有了这个付出才有了教训,这个因果关系不可随意颠倒。而看起来越浅显的教训,反而付出的代价就越多。

这一点我举个简单例子。二战以后,全世界都以为战争不就是机枪大炮坦克飞机么,然而海--湾-战争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打!用这个震撼的感触去代入崤之战后的中国人的认知,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打!”这一点甚至可以发散到所有的具有创新意味的战争中去,这也是为什么战争一向要求“出其不意”、“出奇制胜”。而崤之战以后,战争也就基本从“约期会战”进入到真正的战争艺术时代了。

第二个就是保密的问题。相比于秦军攻打郑国的保密工作,晋军和姜戎军设伏阶段的保密工作,不仅重要,也同样是前所未有的探索。正常来说,秦军数千人,那晋军恐怕要调动至少上万人来完成围歼,那这上万人的指挥、设伏布置、协作组织,便都是新的课题,这才应是崤之战真正的军事经验。同时,晋军这次必然是不宣而战,同样触犯了“军礼”的原则,这也是秦军没有想到的一个不小的原因。

正如我一直所说,历史向来是奖励和优待创新的,运气也会始终相对站在这类人的一边。晋军和姜戎军上万人埋伏在崤山的两侧山上,可秦军愣是没有丝毫察觉。而在秦军进入设伏阵地后,晋军和姜戎军用木石堵死了两端的出口,然后估计先是射箭投木投石,然后再全军发起冲击和围歼。

秦军落入重围,又处于如此独特险峻的地形下,很快全军大乱,不仅无从反抗,就连逃跑都找不到出口。秦军300乘战车,数千士兵,正如开头所说,别说一个士兵,就连一匹马一个车轮子都没有逃出来。可以说,在其后中国三千年战史上,歼灭战能打出真正100%战果的,恐怕也就只有崤之战了。这固然离不开崤山特别适合歼灭战的优势地形,但恐怕也是历史对于先轸这一“先行者”的不吝奖赏所在吧。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但先轸的运气,也似乎在崤之战中完全用光了。战后,孟明视等秦军的三位主将都被俘虏,晋襄公的母亲之一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儿文赢想搭救他们,就忽悠晋襄公说:“这仨丢人玩意打了败仗,秦穆公肯定恨死了他们,不如放他们回国,让秦穆公杀了他们。否则如果我们杀了,不是更加剧两国之间的仇恨么?”晋襄公刚上位,没啥实际经验,估计当时也很年轻,所以就听从了文赢的话,放了那仨。

先轸听说后,顿时勃然大怒,他当面怒斥晋襄公:“战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费尽千辛万苦,这才抓住秦军主将,你居然听从妇人之言就放了他们!照你这么干,晋国估计离亡-国不远了。”据说先轸越说越激动,居然朝晋襄公脸上吐了一口唾沫。这大概就是军事家“不-懂-政-治”的地方吧。

虽然其后晋襄公并没有追责,反而向先轸道歉。但先轸却不能原谅自己的失态以及对晋襄公的侮辱,大概是为了维护当时的贵族精神吧,同年晋国攻打狄军的战斗中,先轸在指挥作战取得基本胜利后,居然脱下头盔和铠甲,故意冲入对方残军中,战死殉国。一代名将,中国第一位战神,就这样结束了辉煌的军事生涯,虽然死得其所,但也让人惋惜。

不出先轸所料,如果仅论孟明视等三位秦军主将,崤之战晋军还真的是白忙活了,因为这三人回到秦国后,不仅没被杀掉,秦穆公还身着丧服迎接了他们,直承是自己的决策错误,并仍然对他们加以重用。两年后(前625年)的彭衙之战,孟明视再次率领秦军卷土重来,虽然他个人是知耻而后勇,但这一仗最终仍是败给了晋国。

秦穆公依然信任他。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孟明视亲率大军第三次进攻晋国,为了表达报仇的决心,秦军在渡过黄河后烧毁了所有船只,上演了最初版的“破釜沉舟”。其后秦军攻占王官之地,兵峰直指晋国国都。晋军见秦军如此决心,避而不战,坚守不出。秦军无法决战求战不得,只好撤军,他们渡过黄河,到达了崤山中“崤之战”的战场,掩埋了三年前战死在这里的秦军士兵的遗骨,并且树立标志以兹纪念。

据说当时,秦穆公当着秦军全军发表了声泪俱下的演讲,一方面是表达对于战死士兵的追思,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力主东进的“野心”和决策的反思和自责。虽然眼前这一仗秦军看似打的晋军不敢应战,然而数年的征战,让秦穆公彻底认清了现实,那就是以秦军的实力和秦国的国力,终究不是晋国的对手,入主中原注定只能是他可望不可及的梦。而由他开启的秦国东进的“历史梦想”,至此只能留待后人。由此,秦国之后转而全力向西发展,“并国十二,开地千里”,秦穆公不仅称霸西戎,意外因此名列“春秋五霸”,也为秦国打下了真正的根基。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而崤之战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楚国。因为秦晋的意外开战,楚国不仅获得了城濮惨败后难得的喘息机会,更凭空获得了秦国这一重要盟友。因为崤之战以后,秦国就放走了当年在鄀之战中俘虏的申公子斗克,向楚国示好,想拉拢楚国共同对抗晋国,楚国对此当然求之不得。而晋国不仅失去秦国这一重要盟友,也从此进入侧背受敌的不利战略态势,始终面临着右翼秦国的威胁,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对抗楚国,从长远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失策。但在当时,晋国却也难说有更好选择,要怪,就只能怪秦穆公不切实际的野心作祟吧。从这一点来说,秦穆公倒是有些像雏形版的“大魏吴王孙十万”。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