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创即巅峰,没逃出一人一马,为什么崤之战能打成100%的歼灭战?

 思明居士 2020-01-12

崤之战:军史第一歼灭战

(2)——100%的歼灭战!

这个“没品事”便是我们在“泓水之战”中已经提到的秦军攻灭滑国。滑国位于晋国和周王室的边上,同属姬姓,也就是周天子和时任晋国国君晋襄公(晋文公之子)的本家。秦军没有任何借口,甚至都可能没有宣战,便顺手灭了滑国,这还是在周天子眼皮子底下,更重要的是,当时晋文公去世没多久,还没下葬呢,秦军就这么干,无疑是触犯了“军礼”中不加丧的明文规定。

这里顺带说下,虽然春秋时代就开始了诸侯大国间的争霸,然而这只是历史的表象,春秋真正的历史应不仅在大国之间,而是更多由各诸侯大国攻灭众多蕞尔小国的历史构成的,这才应是春秋历史的主流,只是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我们已经很难充分还原这个真实的过程,只能重点记下大国的举动。比如齐桓公灭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楚国秦国手上也都攻灭过一众小国,甚至连郑国、鲁国等中型国家手上也都有过灭国的战绩。所以春秋应是小国的悲歌,这也是兼并战争下的必然和无奈。比如滑国就是如此,被人灭掉都可能只是捎带手的事情,你说那个命运呐!

但秦军这么干,终于彻底惹恼了晋国。估计周天子也很生气,但周天子早已没有实力,只能憋着。但晋国已然是中原霸主,可不会憋着,一来是国-丧,秦军犯了军-礼大忌,二来秦军当初经过崤函通道奔袭郑国,实质上是经过了晋国的土地,但却没有向晋国借道,事实上形成了对晋国的入-侵,因此先轸力主截击秦军。先轸是晋军的元帅和中军主将,他的建议无疑代表了军-方的主要意见。

但晋襄公和栾枝却有不同意见,他二人都认为攻打秦国会愧对晋文公,毕竟还没报答过秦穆公对晋文公的拥立之恩呢。客观说,这显然是囿于道德层面的迂腐之见,何况前630年攻打晋国时秦国反水,晋文公没计较,事实上已算是对秦国的报答了,否则崤之战说不定都能提前两年上演,那被俘虏的恐怕就是秦穆公本人了。

首创即巅峰,没逃出一人一马,为什么崤之战能打成100%的歼灭战?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由此先轸坚持己见、力排众议,他说现在秦军狂悖无礼,我们打它不是忘恩负义,更不是对不起晋文公,相反这正是报答晋文公的最好的做法。大概是出于顶级军-事-家的战略敏感,先轸已然根据各种情况判断出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的东进“野心”,由此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意思就是秦军未来肯定要向东和晋国开打了,现在我们不趁着有利时机消灭这支秦军主力,反而放走它,那会是晋国未来几代人的祸患,这是对子孙后代的严重不负责任。从后来的历史看,先轸的预见应该没错。

由此晋襄公下定开战决心,干他丫的!因为是国--丧期间,晋襄公连丧-服都没脱,正好穿着它鼓舞晋军的士气。晋军在紧急动员的同时,先轸也开始派人联系崤山附近的姜戎,也就是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在他心中,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争打法和计划已经基本成型。

这便是利用崤山当地的特殊地形,给必须经过此地的秦军布设口袋,来个“请君入瓮”。这就要说到崤山山脉和“崤函通道”了,简而言之,崤山山脉是天然的高山绝谷,山峰险陡,其下道路多数时候只有一条,而且深谷如函,道路狭窄,甚至有时战车都不能并行,这便是“崤函通道”!这种地形无疑是兵家所谓的死地绝境,在其中行军,一旦陷入包围,别说逃跑难于登天,就连首尾不能呼应。因此,崤山山脉和崤函通道历来都是关中至河南之间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这还是后话,不经过几次重大的战争实践和血与火的锻造,怎么称得上“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嘛?

首创即巅峰,没逃出一人一马,为什么崤之战能打成100%的歼灭战?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我大胆估计,公元前630年时,晋军方面尤其是先轸等人,就可能已经有过利用崤山来伏击秦军的这一设想。如今实战机会终于来临,先轸更是精心挑选具体伏击地点和周密组织这场战役。虽然崤之战具体的发生地我们已很难完全确定,但其精髓显然是选择一段真正的高山峡谷,待秦军完全进入后,封死前后两个出入口,来个彻底的“瓮中捉鳖”!

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战争形式的创新,正常来说,当时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战车车阵大方阵作战,双方都要摆好阵势,然后决战,但显然崤之战不是这样,晋军不仅不和秦军正面决战,反而要全力避免这一常规形式,代之以“请君入瓮”。这种讲究“兵者诡道”的伏击歼灭战,别说秦军方面,就算当时的整个中国都是从未见识过的(郑国伏击过北戎,但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自然也就从未想过,更无所谓预料。

所以崤之战作为重大战例,它的这一作战方式同样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这才是它真正的亮点。而孟明视等人也不是完全的愚蠢(虽然他们确实犯了很多严重错误),毕竟对于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就算有蹇叔的提醒,谁又能真的意识到并觉得它会发生在自己的头上呢?我们后人看待历史,切忌以全知视角代入前人,要知道,哪怕是教训,也都是前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有了这个付出才有了教训,这个因果关系不可随意颠倒。而看起来越浅显的教训,反而付出的代价就越多。

这一点我举个简单例子。二战以后,全世界都以为战争不就是机枪大炮坦克飞机么,然而海--湾战争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打!用这个震撼的感触去代入崤之战后的中国人的认知,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打!”这一点甚至可以发散到所有的具有创新意味的战争中去,这也是为什么战争一向要求“出其不意”、“出奇制胜”。而崤之战以后,战争也就基本从“约期会战”进入到真正的战争艺术时代了。

第二个就是保密的问题。相比于秦军攻打郑国的保密工作,晋军和姜戎军设伏阶段的保密工作,不仅重要,也同样是前所未有的探索。正常来说,秦军数千人,那晋军恐怕要调动至少上万人来完成围歼,那这上万人的指挥、设伏布置、协作组织,便都是新的课题,这才应是崤之战真正的军事经验。同时,晋军这次必然是不宣而战,同样触犯了“军礼”的原则,这也是秦军没有想到的一个不小的原因。

正如我一直所说,历史向来是奖励和优待创新的,运气也会始终相对站在这类人的一边。晋军和姜戎军上万人埋伏在崤山的两侧山上,可秦军愣是没有丝毫察觉。而在秦军进入设伏阵地后,晋军和姜戎军用木石堵死了两端的出口,然后估计先是射箭投木投石,然后再全军发起冲击和围歼。

秦军落入重围,又处于如此独特险峻的地形下,很快全军大乱,不仅无从反抗,就连逃跑都找不到出口。秦军300乘战车,数千士兵,正如开头所说,别说一个士兵,就连一匹马一个车轮子都没有逃出来。可以说,在其后中国三千年战史上,歼灭战能打出真正100%战果的,恐怕也就只有崤之战了。这固然离不开崤山特别适合歼灭战的优势地形,但恐怕也是历史对于先轸这一“先行者”的不吝奖赏所在吧。

首创即巅峰,没逃出一人一马,为什么崤之战能打成100%的歼灭战?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但先轸的运气,也似乎在崤之战中完全用光了。战后,孟明视等秦军的三位主将都被俘虏,晋襄公的母亲之一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儿文赢想搭救他们,就忽悠晋襄公说:“这仨丢人玩意打了败仗,秦穆公肯定恨死了他们,不如放他们回国,让秦穆公杀了他们。否则如果我们杀了,不是更加剧两国之间的仇恨么?”晋襄公刚上位,没啥实际经验,估计当时也很年轻,所以就听从了文赢的话,放了那仨。

先轸听说后,顿时勃然大怒,他当面怒斥晋襄公:“战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费尽千辛万苦,这才抓住秦军主将,你居然听从妇人之言就放了他们!照你这么干,晋国估计离亡-国不远了。”据说先轸越说越激动,居然朝晋襄公脸上吐了一口唾沫。这大概就是军事家“不-懂-政-治”的地方吧。

虽然其后晋襄公并没有追责,反而向先轸道歉。但先轸却不能原谅自己的失态以及对晋襄公的侮辱,大概是为了维护当时的贵族精神吧,同年晋国攻打狄军的战斗中,先轸在指挥作战取得基本胜利后,居然脱下头盔和铠甲,故意冲入对方残军中,战死殉国。一代名将,中国第一位战神,就这样结束了辉煌的军事生涯,虽然死得其所,但也让人惋惜。

不出先轸所料,如果仅论孟明视等三位秦军主将,崤之战晋军还真的是白忙活了,因为这三人回到秦国后,不仅没被杀掉,秦穆公还身着丧服迎接了他们,直承是自己的决策错误,并仍然对他们加以重用。两年后(前625年)的彭衙之战,孟明视再次率领秦军卷土重来,虽然他个人是知耻而后勇,但这一仗最终仍是败给了晋国。

秦穆公依然信任他。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孟明视亲率大军第三次进攻晋国,为了表达报仇的决心,秦军在渡过黄河后烧毁了所有船只,上演了最初版的“破釜沉舟”。其后秦军攻占王官之地,兵峰直指晋国国都。晋军见秦军如此决心,避而不战,坚守不出。秦军无法决战求战不得,只好撤军,他们渡过黄河,到达了崤山中“崤之战”的战场,掩埋了三年前战死在这里的秦军士兵的遗骨,并且树立标志以兹纪念。

据说当时,秦穆公当着秦军全军发表了声泪俱下的演讲,一方面是表达对于战死士兵的追思,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力主东进的“野心”和决策的反思和自责。虽然眼前这一仗秦军看似打的晋军不敢应战,然而数年的征战,让秦穆公彻底认清了现实,那就是以秦军的实力和秦国的国力,终究不是晋国的对手,入主中原注定只能是他可望不可及的梦。而由他开启的秦国东进的“历史梦想”,至此只能留待后人。由此,秦国之后转而全力向西发展,“并国十二,开地千里”,秦穆公不仅称霸西戎,意外因此名列“春秋五霸”,也为秦国打下了真正的根基。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首创即巅峰,没逃出一人一马,为什么崤之战能打成100%的歼灭战?

而崤之战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楚国。因为秦晋的意外开战,楚国不仅获得了城濮惨败后难得的喘息机会,更凭空获得了秦国这一重要盟友。因为崤之战以后,秦国就放走了当年在鄀之战中俘虏的申公子斗克,向楚国示好,想拉拢楚国共同对抗晋国,楚国对此当然求之不得。而晋国不仅失去秦国这一重要盟友,也从此进入侧背受敌的不利战略态势,始终面临着右翼秦国的威胁,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对抗楚国,从长远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失策。但在当时,晋国却也难说有更好选择,要怪,就只能怪秦穆公不切实际的野心作祟吧。从这一点来说,秦穆公倒是有些像雏形版的“大魏吴-王孙-十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