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军萍 巧妙设计导学案,引领小学语文教学走进高效课堂

 昵称15221501 2022-12-09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教研周刊》2018年3月

巧妙设计导学案,引领小学语文教学走进高效课堂 

新疆阿拉尔市第一师七团中学       吴军萍     邮编:843300

    “导学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我校语文组是按照 “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程序编写(即先由经教师集体研究定学习内容;再是教师个人能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与学的学习实施方案;最后集体研讨并绘制出有效教学的成功蓝图。

    因此,本人认为“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编写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有效课堂学习的文本,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导学”这一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训练,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第一步:研究课程,解读教材

      编写导学案,教师先要研究课程,并全面理解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要在遵照教材、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调序、校正、变革与创新,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也便于创造性驾驭教材。在解读和分析教材的同时,寻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研究教材的学科学习方法,组织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主要教学行为,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学案具有“导向 → 外显,起动→沟通,凝聚 →合作”的作用,从而减少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第二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又是自主发展的主体。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达到真正有效。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个性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说到研究学生,一要研究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二要研究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我们的教学能够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是这样做:先是每位实验教师结合课题——“探究有效课堂教学中最优化的分层教学策略”,通过测验、谈话、问卷等方式,调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参与度、学习方法、思维特征等情况;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生理的变化、学习能力掌握的程度、不同层面学生),遵循规律,设计操作可行学案。同时,教师还要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悉心观察,关注学生活动,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编写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营造适合于学生“内在条件”的“外部环境”, 并能在实施导学案时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境进行调整,使之导学案设计能多样化,达到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有效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最佳状态。也就是我们遵循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课堂。

   3、第三步: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教法,更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知道,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设计体现学生主体的新教学策略。 而设计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把握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及知识与情感并重的原则,根据学生巳有的学习经验和个性智力差异及能力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而教师,则应扬其所长,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积极地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研究和设计“教”的方法,又要设计“学”的方法,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调控,两者有机结合,层层推进。

     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励评价,能以目标为依据,从认知目标、技能操作目标、情感目标等方面去设计教学评价,去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何;学生的活动量和思维量是否足够;学生是否都在其不同层面上得以发展与提升;师生互动交流状况如何;学生知识的掌握及拓展状况怎样等。达到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也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第四步:把握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4.1 自主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引进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4.2 针对适应性原则。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注意其针对性和适应性,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设计符合认知规律、层次分明、教学策略各异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4.3 反馈机制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能针对重点教学内容的研讨和评论,集中和分散作业相结合的练习及评析等进行有利的双向反馈,达到强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反馈。

   4.4 整体实用性原则。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是开放的、综合的,但必须又是有机的整合。为此,设计的导学案,应遵循“课前预习、课中求实、课后延伸”的原则,总体分“课前预学、课堂互动、课后评价”三大模块进行学习。既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科学有序的构建及衔接自然;又注意有规则的主次融合,有底线的综合、渗透、拓展和延伸,组成具备整体性功能的有机结构,使学生与老师操作简单而实用,真正有效地发挥导学案的整体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