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决战的开始

 昵称15596056 2022-12-10 发布于山东
Image 戳蓝字“老旦聊历史”关注我哦。

1952年10月14日,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沉寂长达半年之久的联合国军,对五圣山南部的上甘岭地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凶猛进攻。
包括主动进攻的美军在内,没有人预料到,这场仅仅发生在3.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战斗,竟然成为双方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决战。


Image
Image

一、摊牌行动

Image
Image

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原本是不打算同意这次进攻的。
事实上,他原本并没有打算再主动发起任何大规模攻势。
自上任一开始,克拉克就很明确自己在朝鲜的战略思路:以空军轰炸为主,地面战斗为辅。
克拉克之所以采用如此保守的策略,原因也很简单,根据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他的评估结果是联合国军的地面进攻很难占到便宜,既然打了没好处,不如不打,一动不如一静。
克拉克的主张是:除非美国愿意不计后果地把战争直接打到鸭绿江边,否则就不要为了去争夺那些山头而付出人命代价和消耗弹药,这样的进攻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至于美国有没有疯狂到可能失去理智,不计一切代价尝试打回鸭绿江边?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就连美国人自己心里都有答案,只是不会有人说出口来罢了。
因此,克拉克上任之后的地面作战策略就很简单了:必须等待敌人进攻,美军绝不可主动进攻
在这样的思路下,克拉克刚一上任就否决了范佛里特提出的大规模进攻方案,其中一条理由是:预计损失将会超过可能的战果,得不偿失。
直到1952年9月23日,克拉克的作战策略也丝毫没有动摇,当参谋长联席会议要求他评估“和谈万一失败之后美军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时,克拉克直白地说:“在地面战场上,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志愿军正在朝鲜战场上发起疾风骤雨般的攻势,联合国军的阵地一个接一个地失守,应该说,克拉克苟住的决心还真是够坚定,这样都不能让他有所动摇。
然而,2天之后,克拉克接到了一封信,给他开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
信中是这么说的:朝鲜战场和谈的关键,在于“这段时间里你们绝不放松对敌军有效的军事压力。”
这句话看起来不痛不痒,事实上也是一句典型的政治用语。令克拉克无法拒绝的,是写这封信的人:
哈里.S.杜鲁门。
领导发话了,那就没空咬文嚼字了,赶紧落实把。
克拉克开始硬着头皮在范佛里特递上来的一大堆作战计划中翻阅,准备找出几个合适的拿来执行一下,好歹搞一点“军事压力”出来。
突然,一个叫“摊牌行动”的计划让他眼前一亮。
这个计划,美军战史后来成为“金化以北攻势”,其作战目的很清晰简练:对上甘岭地区的“三角形山”(即597.9高地)和“狙击兵岭”(即537.7高地)发起进攻,拿下这两个高地。
从美军角度,三角形山正好是志愿军阵线上的一个突出部,对美军控制的金化地区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且志愿军在山上可以直接观察美7师和南2师对阵地,范佛里特早就想除之而后快。
然而,在克拉克案头,这种高地争夺计划没有十五也有二十份,令克拉克眼前一亮的是范佛里特对于这个计划可行性的分析:
1、美军此时有着非常充足的弹药储备,可以给予这个进攻计划最大程度的炮兵火力,以及最有效的近距离空军火力支援,因此,范佛里特表示,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只要2个营的兵力就能轻松拿下这两个山头;
2、由于地形的特殊性,一旦美军拿下三角形山,则志愿军后续阵地无险可守,必须后退1500-2000米;
简而言之:风险小,成功率高,收益率大。
这就叫瞌睡有人递枕头,克拉克要的,可不就是这种性价比超高的计划嘛。
克拉克立刻让自己的参谋部们研究这个计划。
参谋们很快回复:“由于有多达16个炮兵营280门大炮和200多架次的空中支援,估计步兵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结论是“行动预计5天,伤亡预计200人”。
克拉克当场拍板,就这么干。
10月8日,克拉克批准了范佛里特的战术行动,他在给范佛里特的回复中特别交代了两个重点:
1、对此次行动只做例行新闻报道;
2、要特别考虑夺取高地的战术意义。
这两句比较难懂,我估摸着换成人话大概是:
1、要打可以,要低调;
2、这一仗就是个战术行动,打完就完了没有下一步了(没打算发展成战役),所以打之前就想清楚怎么扩大战果,别仗打完了战果太小,丢人。
就这样,范佛里特终于拿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进攻许可,这位早已经不甘于固守阵地的将军,迫不及待地向上甘岭攻了上去。


Image
Image

二、秦基伟

Image
Image

当发现美军的主攻方向竟然是上甘岭时,志愿军从上到下都大吃一惊。
倒不是美军的进攻很突然,负责防守上甘岭的15军军长秦基伟,在13号的日记中还专门记载:
“从目前情况看,敌人可能采取报复性的进攻。今晚给各部队发出紧急指示,提高警惕准备粉碎敌人的任何报复行动,争取在敌人进攻我们的战斗中打歼灭仗,更大量的杀伤敌人和缴获敌人的武器。
估计敌人的报复可能以44师阵地(44师负责防守西方山)为重点,但必须估计到敌人会寻找我未发动攻势的方向和阵地突出的点进攻我们。”
从日记中就能看出,秦基伟不是没想过美军会反击,甚至已经还专门为了美军进攻做了准备。
然而,虽然在日记里也提到了美军可能不从西方山进攻,但秦基伟也确实没想到,美军竟然从上甘岭反击。
“1952年10月14日这一天,是我一生中又一个焦虑如焚的日子。”40年后,这位曾经担任过中国国防部长的老将军,如此回忆起那场决战惊心动魄的开始。

Image

秦基伟,1914年11月16日出生于湖北黄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尽管年纪不大,1952年的秦基伟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军。
他在13岁那年就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5岁加入红军成为“红小鬼”,17岁时,秦基伟已经在手枪营当上连长。1935年,21岁的秦基伟成为四方面军补充师师长。
抗日战争时期,秦基伟单枪匹马奔赴太行山,在短短半年之内拉起了一支5000人多抗日队伍,成为著名抗日游击队“秦赖支队”的司令员。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秦基伟担任中野9纵(改编后为二野15军)司令员,并率部参加了淮海、渡江、两广等重要战役。
在秦基伟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经历过的苦战、恶战不计其数,为了掩护主力转移,他曾率领1个警卫连和一群后勤人员、妇女在孤城临泽拼命阻击2个团的敌人,秦基伟亲自抱着全城唯一的轻机枪四处指挥支援,最终成功困守孤城长达数日之久。
在建国之后,15军原本预定留在西南,是秦基伟多次请缨、主动要求,最终才将15军带来了朝鲜。
15军来到朝鲜之后第一次参战是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初次上阵,秦基伟就指挥15军在第五次战役后撤阶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1年5月22日,秦基伟接到了志司全面后撤的指令,对于后撤行动,秦基伟有着自己独特的谨慎和重视:
我接到志司的回撤命令之后,深感形势严峻。既然不能前进,全军转移,必须动作迅速,延误不得。
在战争中,我有个体会:大部队行动,组织进攻还相对容易些,有主动权,比较从容。但撤退就不那么从容了,组织得不好,几万人马,一退起来就如洪水决溃,一旦乱套,指挥就不灵了,可以说叫天天不理,叫地地不应
这一次,我们的通讯联络可以说立了大功。打郑州时,除了其他战绩以外,我最看重的就是缴获了一批通讯设备。我一直强调,任何情况下,通讯都要保持畅通。
值此紧要关头,我命令全军报话机全部开通,一个命令直接下到团,一个团长一个团长地叫出来,亲口交代。十五军部队因此得以迅速收拢,神速转移,基本上没吃大亏。
正是由于秦基伟组织有力、行动迅速,15军得以用最高效率完整撤离前线,全部损失仅仅只有19门高射炮,就这点损失,还让秦基伟痛心不已。
但不幸的是,15军后撤时的优秀表现在志愿军中并不多见。
前面已经专门写过,在第五次战役后撤阶段,志愿军的仓促后撤正好被范佛里特的凶猛穿插逮个了正着,大部分东线部队陷入美军重重包围,情况在一时间危急万分。
详情可见:绝境之军
在这种时候,最糟糕的其实不是部队有没有战斗力的问题,最要命的是相当多的部队在后撤时没有电台,无法联络,志司能够指挥的部队寥寥无几!
而这个时候,建制完整、战斗力良好、并且始终保持联络状态的15军,成为志愿军手上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
彭老总亲自给秦基伟打电话,要求15军立刻调头,在芝浦里一带建立防线,务必要在此地坚守7-10天,守住九兵团和12军撤退的最后通道。
只要看一眼芝浦里的位置,你们就知道这里有多重要了——就在铁原的旁边。
在第五次战役中已经减员三分之一的15军毅然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们和铁原的63军一道,构筑起志愿军后撤的关键防线。

Image

最终,15军以伤亡1300人的代价,毙伤敌军5700余人,成功在芝浦里地区坚守了整整10个昼夜,让九兵团主力全部安全转移。
在这一战后,彭德怀以个人名义给秦基伟发了一封电报:
秦基伟:
我十分感谢你们!

彭德怀
当阵地上衣衫褴褛的15军战士们看到这封电报时,许多人都紧紧拥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Image
Image

三、有备无患

Image
Image

在打完芝浦里这一战后,15军奉命在后方修整了9个月,随后,志司让15军接替26军,换防西方山、五圣山一带。
接到命令后,秦基伟立刻带着15军1100余名指战员前往26军学习交流,26军的首长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防御作战经验。
26军防御经验中的核心思想是:不死守阵地,阵地可以放手让给敌人,等他占领了,给他一顿炮火,然后再夺回来。
听到这个经验,秦基伟犯起了嘀咕。
26军的长处的确很多需要我们努力学习。但该军阵地构筑和战术指导思想我以为有问题。
...军的指导思想不主张工事做成坑道,但实际上团师在西方山斗流峰的工事大部都是坑道,但坑道又很不合要求,因为坑道上面只有六米至八米厚的自然积土,如果敌人集中炮火乃至飞机投弹容易被摧毁,既增加伤亡同时失去立足抗击敌人攻击的作用。
其次是军强调反复争夺、看起来指导思想是积极的,但实际上没有遇到敌人大的攻击。
我认为在敌人优势的炮火和技术条件下、我们如果离开阵地工事同敌人进行反复争夺,一方面伤亡代价更大,另方面失掉了阵地再夺取是比较困难的,还不如事前将阵地工事做得更坚固将敌人杀伤在我阵地前沿,不让敌人占领我阵地更有利更主动且代价小
反复争夺在某种意义上尤其从战术指导上说是带被动性的行动,这种行动对国民党军队是有效或者说效果很大,但条件不同于过去,不认识这个客观条件不明确这个指导观念是会犯错误的。
当然我这种看法也可能不够全面或者由于我的思想上有毛病,总之有待今后继续证明。
《秦基伟日记》1952年4月2日
带着这个思考,秦基伟又很快跑去12军学习经验,并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今天参加听取了对12军工事检查组的汇报,该军坑道式的工事近两千个,这样同26军阵地建构的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
就兵团的评论是26军掘开式多12军坑道式多68军交通沟多。这三种情况各有优点,但从近代阵地防御作战应该是坑道与掘开式结合起来,尔后再用交通沟从地面上联系起来,既能保存有生力量又能发扬火力杀伤敌人。
但现在来看似乎在观念上对此点不够明确而且很少是这样做的,一般是各自强调自己的好,对各自的缺点认识不够。
《秦基伟日记》1952年4月5日
在进一步和15军内的其他高级指战员商量后,秦基伟明确了自己的防御理念:
要坚守阵地,把敌人挡在防线以外打。具体则是要工事上做文章,在26军阵地建设的基础上,改造阵地工事,进行大规模的筑城作业,建设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
15军进入阵地之后,热火朝天的筑城运动正式开始,部队一边抗击敌人进攻,一边紧锣密鼓地构筑工事。
至1952年9月底,15军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基本完成,共筑坑道近700条,总长度100余公里,堑壕总长230余公里,交通壕总长近500公里。
前沿阵地前面,有重点地布设了雷区、鹿砦、铁丝网等附防御设施。坑道内有厕所、厨房、水池,为长期坚守创造了条件。
在坑道工事完成之后,秦基伟高兴的说:“有了坑道,我们的底气就足了。”
坑道顶厚一般都在30米以上,别说炮火,要是把坑道口封死,“就是原子弹也无奈我何。”
15军凭借这坚强的堡垒,到1952年10月中旬,先后击退了敌人的中、小型进攻和袭击、伏击110余次,其中击退敌营以上兵力的进攻10次,消灭与消耗了敌人,锻炼与提高了自己。
坑道造好了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防御的主要方向。
敌人会从什么地方进攻?在接手阵地之后,秦基伟时常在思考这个重要问题。

Image

正所谓料敌从宽,秦基伟在思考问题时,把自己深刻代入进美军的角色,他认为,两军对阵时,两只部队防区的交界处通常最为薄弱,要发动进攻,交界处就是最理想的主攻方向,而自己防守的西方山、五圣山又是战线上的突出点,选择从交界处进攻一旦成功,还能对15军形成包围态势,极为有利。
因此,秦基伟认为,美军最可能的主攻方向有两个:
一是以西方山为主攻,侧击西方山西侧;
二是以五圣山为主攻,侧击五圣山东面;
这两个方向都能够对15军形成包围,但还是有很大差别:
1、西方山西侧就是平康谷地,非常便于美军机械化部队告诉运动,志愿军很难阻止敌人绕行背后;
2、而五圣山地区都是山区,志愿军的阵地易守难攻,而美军进攻起来路途艰难,尤其难以使用机械化部队。

Image

综合考虑下来,秦基伟认为敌人选择西方山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于是,秦基伟将这个考虑上报兵团和志司,得到志司的确认后,秦基伟将西方山作为主要防御方向,摆好了防御的阵势。
做完准备之后,秦基伟对未来的恶战有着相当充足的信心,“只要指挥上不犯错误,不至于出什么大的乱子。”
也正是因此,当美军凶狠地向上甘岭地区发起进攻时,秦基伟实实在在地焦急了一番。
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美军居然如此“狡猾”,选择了对美军自己最不利的进攻方向,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秦基伟的焦急,也就是焦急而已。
虽然并没有做专门防守布置,但45师135团,还是扎扎实实地坚守在上甘岭的阵地上;而15军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挖的坑道,就这么踏踏实实地立在那里。
有这完整坑道工事,有这身经百战的战士,敌人再强又有何惧?

正如秦基伟自己说的那样: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用兵的人时刻都在考虑出敌不意的动作,只要我们有了准备,敌人从任何方向发动进攻都会失败。
上甘岭战役,开始。

Image


Image
Image

老旦点评

Image
Image

1、秦基伟这个防守方向猜错的问题,就是战争中最典型的一个谬论:到底是要把敌人当成天才,还是当成傻子?
2、一般来说,靠谱的将军都会普遍性地把敌人按天才预估,假定对方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处置,并且用上了所有的资源,从而把开战后可能遇见的问题最大化,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开战之后预见的各种困难。
3、秦基伟也正是这么做的,从地形上很容易看出,美军如果用机械化部队强行侧击15军,将对15军造成巨大的麻烦,如果15军不针对这个方向做出专门准备,美军很容易发挥出自己所有的优势,用非常小的代价击穿防线,而一旦占领防线之后,整个15军都可能被美军包围,换个角度来说,从这个方向进攻的战略意义巨大。
4、而上甘岭地区则恰恰相反,山谷地形易守难攻,美军基本上就是顶着自己的劣势往上攻,几乎是必然要付出较大代价才有可能占领阵地,后续也无法对15军有生力量产生威胁,最多是打平推战,换句话说,就是战略意义不大。
5、而秦基伟千算万算,也不可能算到美军根本不在乎什么战略意义,因为克拉克根本就不想把事情搞大,整个进攻方案的思路是一锤子买卖,打完散伙,没有后续,这尼玛就有点神鬼莫测的味道:你把敌人当天才,敌人倒也确实不笨,但偏偏自己选择降智,黑色幽默了属于是。
6、虽然秦基伟没有猜到美军会选择上甘岭主攻,但是上甘岭这个地区的实际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美军必须在自己优势最小的山地上,和已经挖好坑道的志愿军拼步兵,这怎么看都是一个最糟糕的选择。
7、而美军这个时候的态度是战争中最糟糕的那一种:纠结。
实际上不想大打,却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实际上没说清楚自己为了这个目标能付出的底线是什么,却又为这场战争准备了天量的战争物资。
简而言之,美军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万一这个上甘岭打不下来,要怎么办?
他们很快就会知道了。

(抗美援朝连载42,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