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乐书院】中華禮樂文化的教育與推廣(繁体字阅读)

 赵文耕 2022-12-10 发布于山西

以香港公開大學禮儀動畫作品為例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前言

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古人生活,小至起居飲食、待人接物,大至國家制度、軍事祭祀,莫不由禮。中國素有有「禮儀之邦」的稱譽,然而,禮的概念極其複雜,其中包含禮儀、禮容、禮器、禮意、禮制等不同層面。在脫離禮教傳統的現代社會,要對中國傳統禮的學習,並非易事。

近年禮樂文化復興,傳統禮學重新被提倡、研究。對古代禮樂文明的重視,相關的教育與推廣亦嚮應配合。香港公開大學創意藝術學系與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合作,推行「中華禮儀動畫化計劃」,招募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創意藝術學系師生,並由彭林教授的禮學團隊指導,製作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禮儀動畫,以趣味形式宣揚中國禮樂文明。現時共製成三則短片,包括《儀禮·士冠禮》、 《儀禮·士昏禮》及中華日常禮儀故事。

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我們看儒家的經典《詩》、《書》、《易》、《春秋》, 無不與禮相涉。孔子重視禮,無庸置疑。他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立者,三十而立,立身之謂,包咸曰:「禮者所以立身。」 是也。孔子更重視禮的實踐,禮者履也,踐而行之,舉手投足,必中禮儀,以表達心中誠敬。《論語》首句便說「學而時習之」,所學者禮也,習就是實踐出來的意思。劉殿爵教授英譯《論語》,便很精準地翻譯此語「習」字為“try it out” ,正正就是實踐的意思。這種對禮的實踐和學習,就是個人修身立德的關鍵,


  何晏注; 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灣:藝印印書館縮印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1965 年), 卷八,頁 71。本文所據 《十三經注疏》版本,除特別注明外,均據此本。

② D.C.Lau trans., TheAnalects. HK: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9. P.3.

《禮記·經解》所謂「恭儉莊敬,禮教也」,是之謂也。在「太上立德」的古代價值觀影響下,禮就成了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孔子以外,孟子也重視禮。在《孟子》一書中雖然並不經常提及「禮」,但他所謂「不違農時」,按時而作,我們在《禮記》中有〈月令〉,《大戴禮記》內有〈夏小正〉篇,都是講究合時而作的道理。孟子又常說「謹庠序之教」,庠和序不正是習禮射的場所嗎?又說「五十者可以食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這不正是先秦儒家所提倡的養老禮嗎?可見孟子談道德,亦不離禮。至於荀子對禮更加重視,荀學講求「隆禮」、「由禮」,其學派著有〈禮論〉篇,又有〈王制〉篇,與《禮記》篇章互為發微,對漢代禮學影響深邃。禮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核心,要深切體會和認識中國文化,不得不認識其禮樂文明。

大执礼-隆礼

然而,禮在古代中國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它並不單指我們現代說的禮節 (manner) ,也不僅代表儀式性的禮儀(ritual) 。它滲透在生活每一個層面,小至個人日常起居飲食、待人接物,大至於國家制度、軍事祭祀等方面。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其意義遠超於說中國人很有禮,更代表著中國人一切生活上的形式,都是禮;而禮的背後往往有其義理、意義,所謂禮意是也。禮意負載了不同範疇的道德如忠孝仁義,也代表人的情感和欲望的正確表達。所謂「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制儀」(《史記·禮書》) 是也。有內在的情感和道德,就由形式的禮來表達和制約。內外相合,達至「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因此,禮的範圍很廣泛,包含了禮儀、禮容、禮器、禮意各方面內容現存最古老的禮書,包括有《三禮》, 即《儀禮》、《周禮》和《禮記》。《儀禮》詳細記錄了冠、昏、喪、祭、燕、射、聘、覲等禮儀,其中進退揖讓周旋之節,鉅細無遺,是中國最古老和完整的禮儀書(courtesy book) 。同樣《禮記》也記載了許多生活層面的儀禮, 諸如〈曲禮〉、〈內則〉諸篇,能完足《儀禮》所記載。更重要的是,《禮記》記述了不同禮儀後背的義理,並且往往與《儀禮》 相表裡,如《儀禮》有士冠禮、士昏禮、飲酒禮、射禮,《禮記》就有相應的〈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至於《周禮》, 原名《周官》, 記載儒家理想的政治官僚架構,內容無不與禮相合發微。《周禮》以「五禮」為禮的架構,以吉、凶、賓、軍、嘉為禮的大體,綱紀天下。三禮性質各異,並記載了中華禮樂文化不同方面的內容。

周礼-五礼

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儀禮》。《儀禮》記載了冠、昏、喪、祭、燕、射、聘、覲等禮儀,仔細地記錄參禮者的周還進退、服飾器物之節。這些無疑都屬於禮的形式。在一些學者的眼中,《儀禮》所代表的是「禮之末節」。孔穎達就說:「《儀禮》威儀行事,是禮之末節。」  (《毛詩正義》)歐陽修在《新唐書·禮儀志》中也說:「事物名數、降登揖讓、拜俛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所謂禮之末節也。」這種他們視為「禮之末節」的進退揖讓周旋度數,正正就是實踐禮的方法和法則。禮字有二訓,禮者體也,禮者履也。實踐是禮極為重要的一環。內心的情感道德,缺乏了實踐,則無從表現。而這種實踐,也並非一朝 一夕可以學成熟習。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大型禮儀需要排演、練習,到行禮當天才能順利進行。古代選賢以鄉飲酒禮和鄉射禮,也是考驗他們對重要禮儀的熟習程度,以觀察其參與國家層面禮典的資格。人們在行禮前必須熟讀禮書, 《禮記·曲禮下》說:「居喪未葬,讀〈喪禮〉; 既葬,讀〈祭禮〉。」孔穎達 疏云:「事須預習,故皆許讀之。」 因此,《儀禮》這種記錄進退揖讓度數的書,在中華禮樂文化其角色非常重要。再者,《儀禮》所記,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刻,如冠禮、昏禮、相見禮、聘禮、喪禮、祭禮,體現了人由成年、結婚、選賢、入仕、出使、到死亡、祭祀的歷程,均非小禮,而是各種標誌著人生階段過渡的儀式。所以,在漢代《儀禮》被奉為「經」,當時認為《儀禮》記載著「禮之大體」,《禮記·昏義》說:「夫《禮》, 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冠昏喪祭朝聘等具儀式性的禮儀,不僅體現了人生重要階段的轉移,更與人倫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根據德國著名歷史人類學家揚·阿德曼(Jan Assmann)「文化記憶」的理論,他指出儀式是負載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也是建構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媒介。而對儀式性文字的撰寫、記誦和傳遞,有助文化記憶的鞏固和擴展。④  在中國文化中,《儀禮》無疑就是這種「儀式性文字」,代表著儒家文化思想中重要的「慶典」(ceremony) ,冠昏喪祭等禮典具有重要意義,並透過人際間交往和互動而固定存在。而對《儀禮》的學習和推廣,成為了古代重要儀式的認識和傳承,是增強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手段。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卷十九,頁 709。

②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975 年)卷十一,頁 308。

③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卷四,頁 74。

④ 詳參揚·阿斯曼 (Jan Assmann) 著;管小其譯:〈交往記憶與文化記憶〉,《學術交流》2017 年第 1 期, 頁 10-15。

香港公開大學「中華禮儀動畫化」計劃

《儀禮》為禮之經,但其書艱澀難讀,即使唐代古文大家韓愈也有如是嘆。學習《儀禮》對文化傳承有著重要角色,但要真正讀懂書中細節,亦殊非易事。因此有對文本的分節學、繪圖學和釋例學的出現,輔助閱讀。然而,閱讀《儀禮》最大的隔閡在於文本表意的局限。以艱澀文字表達複雜的儀式,是其書令人望而生畏的原因。因此,現代學者開始運用現代科技將《儀禮》文本復原為影像,突破文字界限。其中以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彭林教授及其團隊的《儀禮》復原重建計劃,最為盛大。  該計劃現時復原了《儀禮》中的〈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和〈鄉射禮〉四篇。

士冠禮

因緣際會,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與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合作,於本年開展「中華禮儀動畫化計劃」, 招募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創意藝術學系師生,並由彭林教授禮學團隊指導,以香港中、小學生為對象,製作中華禮儀動畫短片,希望將複雜古老的中華禮儀,運用趣味形式作教育和推廣。香港公開大學創意藝術學系設有動畫及視覺藝術特效榮譽學士課程,修讀同學具備製作各種類型動畫的技術。這次參與動畫製作均為該課程優秀的師生,共十一位學生,並由系內負責動畫教學的老師麥盛豐先生帶領。學生共分成三組,分別製作《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及中華日常禮儀動畫。

士昏禮

製作禮儀動畫的選題,〈士冠禮〉與〈士昏禮〉均出自《儀禮》,中華日常禮儀動畫則剖份內容來自《禮記》。選題取材自《儀禮》, 意義在於:其一,呼應清華大學禮學中心近年《儀禮》復原計劃,該計劃以冠禮、昏禮開始復原,對相關儀節服容的認識至為成熟,在製作過程同學也較容易掌握箇中細節。其二呼應「禮本冠昏」的禮意,《儀禮》以〈士冠禮〉和〈士昏禮〉為首二篇,為傳統禮儀中的重要篇章。


  詳見拙著: 〈文本與視覺: 《儀禮》的影像復原與中華禮樂文化〉,收入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編: 《承傳與流播:全球脈絡與中國文化論集》(即將出版)。

其三,冠禮和昏禮與現代禮儀關係較為密切,冠禮即成人禮,類似現代大學畢業禮,婚禮則為人倫之本,現今香港通行各式各樣的婚禮,對傳統婚禮性質也應予了解。在動畫的製作過程中,先由參與的公大學生就〈士冠禮〉、〈士昏禮〉及日常禮儀等題目蒐集資料,清華禮學團隊也向公大師生進行多次有關《儀禮》中相關儀節的講座、分享會及討論,讓年輕學生有機會接觸古老並正統的禮儀。在製作前的討論過程中,公大師生與清華禮學團隊掌握禮儀知識與創意趣味間的平衡,一方面希望突出不同禮典的重點,如冠禮中的三加冠、婚禮中的六禮;一方面希望發揮學生的創意,為傳統禮樂文化添加幽默感,增強 動畫短片的娛樂性,以利在香港中、小學的教育和推廣。

現時共製作三則禮儀動畫短片,分別為〈士冠禮〉、〈士昏禮〉及中華日常禮儀故事。以下為各個作品的簡單介紹:

一、《儀禮·士冠禮》

此則動畫由公大創意藝術學系動畫及視覺特效榮譽學士課程四位三年級學生製作,包括許奕敏、陳子欣、焦韻樂及蔡欣桐。

動畫以小學生為對象,故事以教室裡的課堂為引入,講述老師為大家介紹士冠禮,小朋友感到內容沉悶而呼呼大睡。於是,老師變身成超人導遊,帶領小朋友穿越時空,回到古代親身認識士冠禮。士冠禮是古代的成人禮,在男子二十歲時舉行,三次加冠儀式最為重要,因此同學以人偶 (Puppet Animation) 為古代時空的媒介,還原士冠禮中三加冠及其三套服裝,呈現典禮中的各種重要儀節。至於現代時空則以拼貼動畫 (Cutout Animation) 呈現,以區分動畫中兩個部分, 並且突出穿越時空的視覺效果。

拍攝道具:現代時空教室內正在學習的小朋友

古代時空的人偶:冠者、賓、父母及各有司

(相片由製作同學提供)

二、《儀禮·士昏禮》

此則動畫由公大創意藝術學系動畫及視覺特效榮譽學士課程四位三年級學生製作,包括何漢森、黃靖怡、彭智勇及曹懿心。

在《儀禮· 士昏禮》動畫的預備階段,同學分別構思了兩個方案。一是傳統文藝風格的故事動畫,另一方案則是以輕鬆諧趣風格的解說類動畫。組員在討論後,認為有趣的動畫解說可以大幅提高在畫面表達方面的創意元素,繼而增強趣味性, 吸引觀眾觀看。 因此最終選擇以諧趣方式製作動畫。

〈士昏禮〉動畫內所有角色均以手繪可愛風格呈現,影片開始指出周朝士昏禮與現代婚禮的不同之處,製造懸念引起觀眾興趣。然後按順序講述士昏禮的六禮和流程,期間插入有趣的畫面來介紹相關儀節,希望能透過使觀眾會心一笑

而增強其對士昏禮的了解和記憶。

〈士昏禮〉動畫中壻與婦的服飾

動畫均以手繪可愛風格呈現

(相片由製作同學提供)

三、中華日常禮儀動畫

此則動畫由公大創意藝術學系動畫及視覺特效榮譽學士課程三位三年級學生製作,包括余喬欣、余慧欣及謝敏恩。

這則動畫以生動有趣故事的方式表現中華日常禮儀。故事講述一位小學三年班的女主角——小玲,性格頑皮之餘做事沒有禮節,不懂禮貌的她被身邊的同學們討厭。有一天,一直掛在小玲書包上的古裝公主小飾物化身成為精靈,在小玲做出失儀行為時作出正確的禮儀教導。這段日子,小玲與精靈成為了好朋友。同時,小玲脫胎換骨,學懂如何以禮待人,更得到老師的賞識,成為班上的禮貌大使。

故事希望帶出禮儀的重要性,讓觀眾明白不應忽略待人處事的細節。除了在學校裡運用,還可帶到家中,甚至在生活上融會貫通。

主角小玲與禮儀公主精靈

日常禮儀部份內容來源於《禮記》

(相片由製作同學提供)

小結

禮儀文明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要認識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必由乎禮。中國之所以稱為禮儀之邦,乃由於禮滲透於生活各個層面。禮有體有用,有理論,也有實踐,內容龐大複雜,非熟習經學文獻者,往往難以窺其堂奧。而且,禮學以《三禮》為基礎, 《三禮》中又以《儀禮》為正經,文字艱澀難讀。然而其書記載了人生歷程中的各種重大儀式。對這些禮儀性儀式的認識、學習與傳誦,有助增強文化身份的認同。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與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合作推展「中華 禮儀動畫化」計劃,由彭林教授團隊帶著復原《儀禮》的知識和經驗,與公大創意藝術學系師生共同製作禮儀動畫,希望透過趣味及創意,將傳統禮樂文化帶進社群。目前,公大師生已完成《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及中華日常禮儀動畫,並曾於公大校內課堂、校外講座播映,輔助教學,反應良好。透過這種形式,突破艱深的禮儀文本,有效地進行相關課題的教學。

阅读更多:
【礼乐书院】諸家载簋銘文摹本的文字差異①(繁体字模式)
【礼乐书院】“季札观乐”是否为僭越行为?
【礼乐书院】试析礼之内涵及学礼以成君子之可能性
【礼乐书院】丧礼矫正与王道再复①
【礼乐书院】史前礼制的形成、演进模式与特征①
离道近的人,可以不讲礼吗?甲骨文台历说字——礼
文耕说字——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