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人在美国,除了刷盘子还有什么去处?

 明白知识 2022-12-10 发布于北京

前段时间,印度裔、印度教徒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出任英国新首相,成为西方大国领导人,让全球印度人惊喜。

这让人想起两年前,华裔杨安泽竞选美国总统的壮举,可惜当年未冲出民主党内初选。

去年,他转向了一个更加现实的目标:纽约市长。

尽管杨竞选纽约市长再度失利,但同年,36岁的华裔吴弭成功当选波士顿市长,改写该市几百年来白人男性当市长的历史。

吴弭,波士顿市首位经选举产生的女性及非白人市长。图源:AP

这些先锋一下把思路和格局打开:原来华人除了留学、刷盘子、当码农、开餐馆,还可以当官。

而市长就是一个不错的岗位,治理一方百姓,可以从地方开始。

01.

华人当市长,不新鲜也不常见

其实华裔,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几百个族裔中的一员,自然理应有机会当包括市长甚至总统在内的官员。

但是华裔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专门法律,也就是1882年《排华法案》,公开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族裔,因此很特殊。华裔当市长不是一件新鲜事但也绝不常见。

第一位华人美国市长是祖籍广东台山的黄锦波。

黄锦波,图源:Wikipedia

1941年出生于香港,由于其父亲是美国籍,但自幼在香港直到20岁。黄锦波的儿时极度贫苦,父亲早亡。凭自己的志气,终于考上美国的医学院。

1978年, 37岁的医生黄锦波雄辩的口才和个人魅力,战胜其他11位候选人,当选加州洛杉矶地区一座小城市喜瑞都市(City of Cerritos)的议员,当时他只在这座城市住了七年。

1984年,他又当上这座5万人口小城的市长并且在洛杉矶奥运会亮相,引起国内的关注。

喜瑞都市,图源:cerritos.us

1985年,黄锦波受邀登上央视春晚,唱了《龙的传人》。

1991年和1998年,中国发生洪灾,黄锦波不仅筹集善款和物资,还亲自送到灾区,并留下为灾民义诊。黄锦波把美国市长的亲民做派带到一线,不时演唱歌曲为大家加油打气,被称为“歌星市长”。

第一位华人女性市长,是同样在1984年当选的蒙特利公园市市长陈李琬若。

陈李琬若,图源:华联社

今年5月,纪录片《开船破浪:陈李琬若的故事》线上首映,讲述了这位天津出生的华人女性如何辗转来到美国,开创了不可思议的人生。

与之类似的还有2009年当选洛杉矶小城核桃市(Walnut)市长的苏王秀兰。现任的还有圣盖博市长丁言愉,阿凯迪亚(Arcadia)副市长郑博仁。他们都是小城市市长。华人目前做到最大的城市市长的是李孟贤,2011年当选旧金山市长,可惜2017年心脏病突发去世。

不过上面说的这些人,最起码是二代移民或者很小就到了美国。

假如说你,此刻还在中国路边看球撸串,此生是否还有机会去当美国市长呢?

答案是肯定的。

新移民或者一代移民担任市长职位,并非痴人说梦。可以参考洛杉矶阿尔汉布拉(Alhambra)前市长沈时康,硅谷城市萨拉托加(Saratoga)的市长赵嬿,以及湾区苏诺玛市长丁骏辉。他们都是一代移民,在国内的时候也万万没有想到日后会开启这样的征程。

以赵嬿为例,她为了成为市议员,竞选了三次,第一次差了200多票,第二次差了40多票。第三次出来,有多人说,你不觉得老选不上丢人吗。她说,竞选失败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不是一件丢人的事。第三次当选时,她赢了后一名2000多票。

其实华人聚居的地区,当市长不是不可能的事。美国选市长一般不要求出生在美国,只要成为公民满一定年份就可以,一般也不要求有从政经验,更没有年龄歧视。

唯一要求就是:吸引足够多的人投你票。

02.

美国的市长,什么地位?

在美国,市长是最大的干部吗?

首先,和中国的大城市下辖小城市以及县市不同,美国绝大多数的城、镇、村是同级别的。互相不隶属,而是平行相邻。这些城市的行政长官英文都叫做mayor,都可以翻译为市长。

市长可“意译”为三种:强市长(strong mayor)、弱市长(weak mayor),和名义市长(mayer in a council-manager government)。强弱根据与地方民选议会的关系来定义。

无论哪种市长,都没有上级领导,不用听州长和总统指挥,只需对市民负责。之所以有这种复杂局面和独立地位,是因为美国的地方是自治的,而且和联邦一样,议会、行政、司法职能分开。

强市长位高权重,说话管用,上任烧得起三把火。一个电话,可以叫各部门长官来办公室挨骂。强市长和议会分工明确,有权最终批准或者否决议会的提案。换个市长可以一改城市的管理风格。城市如纽约、芝加哥都是强市长制度。

弱市长呢,无法超越议会去行政,议会说话他听着,但也经常可以在程序上批准或者否决议会的提案,或者自己提案立法。城市行政权力主要在议会。像华盛顿DC、洛杉矶都属于这个情况。强市长和弱市长都属于“市长-议会制”(mayor-council)这种形式的地方政体。美国大约1/3的城市是这种形式,尤其是大城市。

然而,将近六成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通常是“议会-经理”制(council-manager),只有名义市长。

名义市长不是一个有实权行政职位,但绝不是吉祥物,而是地方议会的领袖或者协调人。

除了市议员的职责外,还代表城市出席公共活动,议会工作时有多些责任。议会专门雇一位职业经理人或者副市长来打理城市政府的运转。相当于议会是个股份平分的董事会,市长是个弱势董事长。城市经理才是CEO,也有一些大城市,比如得克萨斯的达拉斯、亚利桑那的凤凰城就是这种体制。

萨拉托加市长赵嬿,图源:sanjoseinside

萨拉托加市长赵嬿和很多小城市的华人市长都是这类“名义市长”。

在这种体制里,市长是每年由市议员而不是选民投票选举产生的。赵嬿当选的2020年局势奇特:市有5位市议员,其中2位白人,2名印度裔,1位华人。其中一位白人议员和一位印度裔议员为了上位展开激烈的竞争,并各找了上百市民来助阵。为公平起见,市里决定5位议员都可以作为候选人,五人投票决定。结果唱票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赵嬿得票最高,而且是唯一一位超过半数的(4/5当选)。

赵嬿上任后,落选印度裔议员还是不认输。赵嬿和副巿长还接到过威胁邮件和辱骂电话,发泄私愤甚至人身攻击。

然而赵嬿只顾先把实事做好,当时她才担任市议员两年,对政治不算资深。当年搬到这个社区后,她很快就参加小孩学校的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父母教师协会),后来又去市规划委员会(Planning Commission),又去AYSO(美国少年足球协会)做裁判,各种社区服务抢着做。

她担任过8年的城市规划委员,并担任过轮值主席,市里各种志愿委员职务有15年以上的经验;还曾任硅谷工程师协会理事长7年;并且有20多年科技公司工作经验。

凭借奉献热情和办事能力,她在70%白人人口、美国第八富裕的萨拉托加市,这位姓氏英语发音都让洋人摸不着北的女生,干出了令人称道的政绩。

03.

一半多市长,比老百姓还要穷

如果只算人口三万以上的城市,美国共有1600多位市长,小地方多如牛毛,统计不过来。

一个敏感问题是,这些地方领导赚多少钱呢?

高的能否致富,让人生从此好起来,低的能否养家,还是要再干一份兼职送外卖?

美国的市长治下从近千万到几千人口不等,而且强弱市长和名义市长的职权也不同。根据同工同酬原则,既然干的任务难度不同,自然不该领同样的薪资。

比如说纽约市长,俗称是全美第二难的工作,除了总统就属他难,那是不是该领仅次于总统的工资呢?

纽约市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图源:The Guardian

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根据薪酬网站的统计,美国的市长均工资是87000美元出头一点, 按照当前汇率,等于63万多人民币。这个数字哪怕在美国也不算低了。因为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也就是7万美元。也就是说市长家平均来说,似乎过得比普通老百姓要好。

然而,这个数字很有大水分,因为有些大城市,比如旧金山、纽约、洛杉矶、休斯顿年薪都有20-30多万,把整个水准给拉高了。实际上,有65%的市长工资低于59000美元。

也就是说,一半多市长比美国老百姓要穷。

全美工资最高的是旧金山市长,30-35万,离美国总统的40万只有一个身位的差距。纽约市长26万也不错。不过像前纽约市长彭博自己就是个富豪,所以把这点零钱都捐了。高工资的基本上都是大城市的强市长。

很多小地方的名义市长,工资很可能根本不够养家。

比如加州那些几万人的城市,如赵嬿的职位,工资是14500美元,有些城市甚至低于1万,因为这种市长是有很强的志愿者色彩,而且工作强度不算高,每一两周听取一下汇报,与议会一起制定发展方针。如果没有别的工作,别说养家,活下去都成问题。

比如说科罗拉多州一个小地方叫撒琳达,那里的市长兼职酿酒和导游。还有佛蒙特州的芒特皮利尔,市长兼职高中物理老师,周末还当飞盘教练。一些小地方,曾经甚至有下班时间送披萨才能过日子的市长。

科罗拉多州撒琳达,图源:tripadvisor

或者应该说市长才是一份兼职,收入不高,重要的,是对的起一方居民的信任。

而对于远道而来的新移民来说,这份信任的价值无可比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