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座古城、1000多处聚落:被视为苗蛮的这支文化势力有多强大

 紫霞照我 2022-12-10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塑小动物

考古发现,公元前2500~前2000年左右,长江中游流域先后出现了1000多处石家河文化遗址。当然,处于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各1000多处聚落,有相当一部分是前后延续,即在原来遗址基础上改建或扩建使用的。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这一地区目前发现了至少17座史前中心聚落城址。 这些中心聚落城址共同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许是为防御居址免遭洪水侵害,所有遗址几乎都建在地势高突之处。

二、这些遗址往往集结成群,像众星拱月似的拱卫着有城墙环绕的中心聚落。

三、所有遗址建筑方式相似,均位于高地和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冲积平原之间。首先挖出宽阔的壕沟,用挖壕沟的泥土堆筑成城墙。城墙外边一般比较陡峭,里边则呈现缓坡倾斜状。

四、大部分遗址始建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即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石家河中期即公元前2300年前后被废弃。

五、这些遗址的面积一般在7. 8 万~120万平方米之间。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文章图片2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的16座城址分布示意图(不含汉北的龙山岗城址)

这些史前城址,根据形成年代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前4400~前3100年,长江中游南北各发现一座城址。长江以南发现的是湖南澧县城头山——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时代最早的城址,兴起于大溪文化早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被废弃。长江以北发现最早的是龙嘴城城址,位于湖北天门市汉水以北。龙嘴城古城存在时间较短,其兴废分别是在油子岭文化早期和晚期,其后被考古学家视作石家河古城前身的谭家岭古城所替代。

第二阶段,以屈家岭文化早期谭家岭城的兴起为发端,到石家河文化晚期,又发现了15座史前城址。

两个阶段共发现的这17座史前城址,除了大悟土城位于湖北北部与河南信阳交界处外,其他16座具有相当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受制于长江和汉水流域的地理特点,这 16 座史前城址形成三个彼此隔绝又可以互通有无、相对集中的区域。

一是洞庭湖西北部、长江南岸,共分布有湖南澧县城头山、鸡叫城和湖北荆州石首走马岭、公安鸡鸣城和青河城5座城址。

城头山城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境内,占地15万平方米。建城时间距今约6000年,废弃于约4000年前。

鸡叫城遗址位于澧县涔南乡复兴村一台地上,城址呈圆形,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该城址陆续使用到公元前2500年后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交错之时。

石首走马岭城址位于荆州石首焦山河乡走马岭村,总面积7. 8万平方米。古城始筑于屈家岭文化早期,到屈家岭文化晚期基本失去城的功能,至石家河文化中期终被废弃。

公安鸡鸣城城址位于荆州公安狮子口镇龙船嘴村。城址平面呈圆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青河城遗址位于荆州公安甘厂镇青河村,面积约6万平方米。

鸡鸣城和青河城两座城址都始建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毁于石家河文化时期。

二是汉水以西、长江以北区域,分布有湖北荆州阴湘城、沙洋马家垸和城河3座城址。

阴湘城遗址位于荆州荆州区马山镇阳城村,呈不规则的圆形,面积约17万平方米。

马家垸城址位于荆州荆门沙洋五里铺镇显灵村古河道的东岸,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垣外有护城河,距今4500年左右,是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

城河遗址位于荆州荆门沙洋后港镇城河村,以自然高岗为东北边的天然城墙,东、南、西、北城垣以平地起筑,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为100万平方米,且护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较完整,距今4300多年。

三是汉水以东的江汉平原北部、大洪山以南和以东,呈明显的东西向带状分布,共有湖北天门石家河、龙嘴、笑城,应城陶家湖、门板湾,孝感叶家庙,安陆王古溜和武汉黄陂张西湾 8 座城址。

文章图片3

中心聚落石家河城周边聚落分布图

龙嘴城址位于天门石河镇吴刘村,呈不规则圆形,城内面积6万平方米,城的东、西、南三面环湖,北面则是一个人工开挖的壕沟,城墙依地势而建,最高处达2米。距今约5500年~ 5000年。

笑城城址位于天门皂市镇笑城村,面积约9. 8万平方米,使用年代在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城址除城北有壕外,其余三面均为湖泊。

门板湾遗址位于应城市西南约3公里处,依丘傍河而筑,城南、东、北三面环水,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 20万平方米。属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

陶家湖古城位于应城市区西约18公里处的四龙河与陶家河交汇处,地处鄂中丘陵地区,毗邻京山屈家岭,属屈家岭文化中心地区,城址总面积约 67万平方米,属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遗址。

王古溜城址位于安陆烟店镇双庙村,城址面积 24万平方米。属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遗址。

叶家庙遗址位于孝感孝南区,城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加上周围遗址,面积达到了60万平方米。始建城年代距今5000 年左右。

张西湾城址位于武汉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建安村,与长江中游已经发现的其他城址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位置最东,距其最近的是叶家庙遗址,17公里;二是时代最晚,兴起于石家河文化早期;三是延续时间最短,至石家河文化中期,城址便完全遭到废弃;四是面积小,含城垣在内,面积才9. 8万平方米;五是周边没有发现任何同时期的附属聚落或遗存,显示出简单的聚落等级体系。

从地图上明显可以看出,这16座史前城址东西绵延大致呈明显的新月形带状分布。再观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地形地貌,我们还可以看出,这条新月形带状区域实际上也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宏观地貌分界线,其海拔高度大约30~50 米,呈现出的是平原低岗地貌,属于大洪山、荆山、鄂西山地、武陵山向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延伸的结合部,江汉和洞庭湖凹陷盆地即在其带状内侧。

这里地势低平,湖泊、河流和沟渠成网状交错。而在该新月形地带与长江之间的数千平方公里区域内却鲜有史前遗址分布,仅在完全处于内侧的监利县发现4处,潜江市发现1处,仙桃市发现2处,洪湖市发现3 处。

由16座史前城址东西绵延而成的新月形带状轴线不仅是彼时整个长江中游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而且是这一区域本土文化的策源地和辐射源。长江中游史前文化中心就是沿着这一轴线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转向了第三区域的大洪山南麓。在这一文化中心的转移过程中,整个区域文化面貌逐渐趋于一致,并对其他区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在公元前 2500~前2300年这个阶段,以这17座城和1000多处聚落为代表的石家河文化集团同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国并足而立,傲视天下,不论是中原地区还是东方海岱地区,在古城数量、面积抑或在文明发展程度上,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而至公元前 2300 年良渚古国灭亡后,石家河文化集团更成为整个长江流域唯一有实力和晋南陶寺古国联盟抗衡的政治实体。

——摘编自李琳之:《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有改动。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