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耳熟能详的药品,原来也曾经是院内制剂

 一元堂中医张 2022-12-10 发布于辽宁

    院内制剂的概念,现在大概只有医药专业或者医药相关人士才了解一点,普通人对院内制剂了解并不多,更不清楚现在有哪些院内制剂。但是提起这些曾经的院内制剂,可谓是鼎鼎大名,耳熟能详!今天来盘点一下,我们熟知的药品中,哪些曾经是院内制剂?

1. 复方丹参滴丸

Image

复方丹参滴丸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该药物由丹参、三七、冰片等组成。对天士力集团有所了解的人,基本都知道复方丹参滴丸的由来!1975年,上海中药二厂研制成功了“复方丹参片”,随即进入中国药典,现在临床上有数百个名为“复方丹参片”的药品。

而复方丹参滴丸,正是由复方丹参片改进剂型而制成的新的药品。1992年,时任解放军二五四医院药械科主任的闫希军,在关注到滴丸技术在日本的应用之后,便想到把该技术应用于国内,为医院研发一种制剂,普惠民众的同时,也能增加医院的收入。1994年,经过两年的研究,在复方丹参片的基础上,复方丹参滴丸研制成功,成为解放军二五四医院内的院内制剂。随后闫希军在解放军二五四医院成立了如今的中成药巨头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在解放军总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今陆军总医院)做临床研究,成为了上市药品,并成功用一个药品创造了一家年销售数百亿级别的控股集团。

可以说,复方丹参滴丸是正宗的由解放军二五四医院研发的院内制剂,然后成功的转身,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明星级上市药品。1997年底,复方丹参滴丸申请赴美临床研究,为中成药国际化发展做了积极的探索,是中成药国际化的先驱产品。

2. 三九胃泰

Image

三九胃泰是一个在市场上畅销十多年的药界长青树,它精选三桠苦、九里香等天然纯中药,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之效。虽经历岁月的变迁,一直广大胃病患者所认可,有着'胃药之王'的美誉。组成:苦、九里香、两面针、广木香、云苓、白芍、生地、丹参等。主治 用于上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纳减、心口嘈杂感等及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功能:清热祛湿,消炎止痛,理气除胀,养胃益肠

而三九胃泰最早,是从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制剂室走出来,并作为院内制剂在医院内使用了几年的。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任南方医院药局主任的赵新先在下乡服务中,了解到了三桠苦、九里香等中草药治疗胃病的作用,随后,与消化科专家周殿元、张万岱等,一起合作研发了用于治疗胃炎的药品,1973年研发成功,作为院内制剂在医院里使用,效果良好。

随后和闫希军一样,在南方医院的基础上,赵新先成了南方制药厂,并于19869月投产,这种院内制剂就被命名为“三九冲服剂”,后来改名“三九胃泰”,正式作为上市药品销售,从此叱咤中国医药市场三十余年,至今仍然是药店必不可少的常备药品。

如果说以上两种院内制剂最终成为著名上市药品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以下的两种知名药品,则是药企与医疗机构、医疗专家合作的典范!

3. 龙牡壮骨颗粒

Image

武汉健民的龙牡壮骨颗粒,其实最早也是个院内制剂。该药是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儿科专家董宗祈教授,根据传统经方龙骨牡蛎汤和参苓白术散化裁而成,最早是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协定方,后来作为院内制剂,在武汉市儿童医院应用多年,用于防治小儿佝偻病,当时名字叫做“补钙冲剂”。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提倡西医学习中医,补钙冲剂就是那时候诞生的。”董宗祈回忆,中医本来有一种验方,治疗儿童软骨病,包括牡蛎等11种成分,但效果并不太好,于是,董宗祈将钙剂和葡萄糖酸钙加入其中,创造了一种中西医结合方,效果明显。

这种补钙剂的走红,吸引了武汉健民药业的注意。1978年,健民一位董姓工程师,花3000元从医院买走了这个方子。从1978年到1980年,该药在医院经过3590多例临床试验后,健民公司向省药监部门申报了批号,不到一年获批,马上投产。

佝偻病是当年儿童四大常见疾病之一,但市面上没有国产好药,需求量很大。龙牡壮骨颗粒的问世,填补了市场空白,很快从武汉红遍全中国,救活了当时奄奄一息的健民药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此药的最高峰年产值达4亿元。”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熊富良说。

4. 养颜排毒胶囊

Image

养颜排毒胶囊则是另一种院内制剂成功转为上市药品的例子。养颜排毒胶囊的发明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姜良铎教授。姜良铎教授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的首届博士生,不仅仅是一位内科专家,也是一位养生专家。创立了状态医学理论、胚芽促健康动力理论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理论,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在此理论基础上,发明了“排毒养颜胶囊”

最早排毒养颜胶囊并不是用于美容养颜的,而是调节便秘的,由经典名方“大承气汤”化裁而成,当时叫做“三参承气汤”,作为医院协定方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的东直门医院和东方医院内使用。

1994年,排毒养颜胶囊作为上市药品,由云南盘龙云海药业生产,从1995年正式上市推广,到1999年就已经卖到10个亿!

和前三个药品一样,一个药品创立了一家企业,发展成一家集团公司!

5. 胃苏颗粒

Image

相对于前四个由于在电视上大做广告而让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药品,胃苏颗粒的知名度要小得多。然而作为消化系统的常用药,胃苏颗粒在消化科、药店的消化系统用药中,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品种。

胃苏颗粒,和养颜排毒胶囊可以称为“师出同门”,甚至严格来讲,胃苏颗粒的“辈分”还要再高一点。前面提到,养颜排毒胶囊的发明人姜良铎教授是董建华教授的学生,而胃苏颗粒,则是董建华教授自己的临床经验方。

最初这个方子的名字叫做“胃苏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们国家初建,工业基础薄弱,缺医少药,政府鼓励中医药学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为国家奉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大批祖传秘方、经验方在这个时候得以与大众见面。董建华教授的“胃苏饮”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最早在东直门医院作为院内制剂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配方一直是保密,你可以在医院买到成药,甚至熬好的药液,但是配方是保密的。

1988年,为开发中医名方,时任扬子江制药厂厂长的徐镜人三赴北京,最后从董老手中获得配方。随后,经过五年研发,1993年,“胃苏颗粒”终于上市,“胃苏饮”随即成为了历史,而“胃苏颗粒”则从此称霸中成药消化领域医院用药二十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