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2

 唐眉 2022-12-10 发布于河北

第三节:药物的质量与季节气候、采集时间的关系

【原文】

帝曰:其主病(1)何如?

歧伯曰:司岁备物(2)则无遗主(8)矣。

帝曰:先岁物(4)何也?

歧伯曰:天地之专精(5)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歧伯曰司气者主岁同(6),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7)何谓也?歧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8)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9),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10)何谓?

歧伯曰:以所不胜命之(11),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12)。

帝曰:善。平气(13)何如?

歧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4)。正者正治,反者反治(15)

【详解】

(1)主病

“主病”,张志聪注“主病,谓主治病之药物。”此处是讨论药物与疾病治疗的

关系。“其主病何如”一句,是承前句而问。前句言“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这里是问“谨候气宜”与治疗的关系。因为前节中已经提出“五味五色所生”与气候变化密切关,而五味五色又与五藏密切相关,药食产生的气候环境与药食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也就与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由于如此,所以王冰注谓:“言采药之岁也。”意即此节主要是谈药物的质量与季节气候、采集时间的关系问题。

(2)司岁备物

“司”,即职司、主管之意,亦可作为作用来理解。“司岁”,意指在一年气候变化中起主要作用者。由于各个年份的气候变化不尽相同,所以对谷物、药物产生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备物”,即准备药物“司岁备物”句,意即药工必须根据不同年份气候变化特点来采集应时产生的药物王冰注:“谨候司天地所生化者,则其味正,当其岁也。故彼药工,专司岁气所收药物”张介宾注:“天地之气,每岁各有所司,因司气以备药物,则主病者无遗矣。如顾阴司岁则备酸物,少阴少阳司岁则备苦物,太阴司岁则备甘物,阳明司岁则备辛物太阳司岁则备咸物,所谓岁物也,岁物备则五味之用全矣。”均属此义。

(3)无遗主

“遗”即遗失或遗漏。“主”即前述之主病。“无遗主”是承上句而言,意即如能作到“司岁备物”,则治疗各种疾病的优质药物就不会短缺,就可以保证疗效。

(4)先岁物

“岁物”,即当年产生的优质高效药物。“先岁物”,张介宾注:“岁物者,得天地精专之化,气全力厚,故备所当先。”此句意即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医者须预先准备高效优质药物,以备不时之需。《新校正》认为此“先”字不好解释,怀疑“先”字为“司”字之误。其注云:“详先岁疑作司岁。”窃以为《新校正》与《类经》所释均可。因为此句是问为什么要“司岁备物”,只要弄清为何要“司岁备物”就可以“备”字,本来就有“先”字之义,因此,无需在“先字或“司”字上多作推敲。

(5)天地之专精

此语是对前句的回答。前句为何要“司岁备物”?此句回答是:因为岁物,亦即当年应时而产生的药物是应时而生,所以能得“天地之专精”,亦即药物性能与当年岁气特点完全一致,因此它的性能较非应时而生的药物性能好,作用大这也就是张介宾所说“得天地精专之化,气全力厚。”属于优质药物。此句在于强调,为了保证药物的质量,以便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一定要注意药物采集时间,做到“司岁备物”。

(6)司气者,主岁同

“司气”,已如前述,注家多以五运之气来解释,窃以为仍以司天在泉之气解释为好,理由已如前述。“主岁”,即主管一年气候者,亦即司天在泉之气。“司气者,主岁同”,意即司气者即司天在泉之气。不过这里需要提出者,即下面“然有余不足也”一句,值得研究。因为根据《内经》原文,司天在泉四间气,并无有余不足之说,只有五运才有太过不及和太少之分。因此,此处之“司气”,似亦可作“司运气”来理解。如果按五运来理解此处之“司气”二字则全句意即岁运与岁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同时,其对药物产生的影响与司天在泉四间气对药物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不过由于岁运有太过不及之分,因此太过之年药性厚,不及之年药性薄,此与六气对药物产生和质量上的影响又有所不同。这也就是张介宾注中所谓的:“运之与气所主皆同,但五太之运为有余,五少之运为不及,而物性之禀有厚薄矣。”这样解释,可以讲通。不过窃以为从本节前后所述内容来看,则似乎仍以六气来解释比较符合本节经文原意。是耶?非耶?是在读者。

(7)非司岁物,散也

“非司岁物”,即不是当年应时而生的药物。“散”,即分散。此处是与得“天地之专精”的药物相对而言,亦即质量不好。

(8)质同而异等

“质”,指药物的性能。“等”,指等级。“质同而异等”,是承上句而言,意即“司岁物”与“非司岁物”,虽然在性味上相同,但在等级上,亦即在质量上却有显著差别。司岁物,质量好,等级高,属优等品。非司岁物,质量不好,等级低,为次等或劣等品。因此,二者在疗效上自然有明显的差别。

(9)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

“气味”,指药物的四气五味。“厚薄”,指药物气味的轻重浓淡;“性用”,指药物的性能和作用,“躁静”,指药物作用发生的快慢;“治保”,指药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多少”,指这种补养作用的强弱“力化”,指药物作用的范围,“浅深”,指作用范围的大小。全句意即由于药物有司岁物和非司岁物之分,因此也就自然产生了“质同异等”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具体表现在药物的气味、性用、治保、力化等各个方面。一般说来,当年应时而生的司岁物,气味厚,性用好,治保多,力化深,反之,则气味薄,性用差,治保少力化浅。所以张介宾注此云:“此即质同异等之谓,盖司气者与不司气者,其有不同如此。

(10)岁主藏害

“岁主”即当年的主岁之气。“藏害”即对人体藏府所产生的损害。“岁主藏害”意即主岁之气如果偏胜失调,则可以造成相应脏腑的损害。

(11)以所不胜命之

此句是承上句而言。原文在此系用五行概念来说明“岁主藏害”,亦即当年岁气偏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及发病规律。“以所不胜命之”,意即从五行概念来说,人体脏腑的五行属性与当年主岁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合,如果属于不胜时,则脏腑就会受到损害。如主岁之气为风气偏胜时,人体脾胃便容易受病因为风在五行上属木,脾胃在五行上属土,木可以克土,木为土之所不胜。其余可依此类推。张介宾注此云:“此言天有岁气,人有藏气,而岁主有害于五脏者,在所不胜者也,如木气淫则脾不胜,火气淫则肺不胜,土气淫则肾不胜,金气淫则肝不胜,水气淫则心不胜,是皆藏害之要。”即属此义。

(12)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上淫于下”,“外淫于内”,注家解释不尽相同。王冰认为,“上淫于下”是指司天之气,“外淫于内”是指在泉之气。其注云:“上淫于下,天之气也,外淫于内,地之气也。”张介宾则以六气及五味来解释。其注云:“淫,太过为害也,上淫于下,谓天以六气而下病六经也。外淫于内,谓地以五味而内伤五官也。”窃以为这两种解释以王冰注解较好,因为此句是承上句“岁主藏害”而言。关于“岁主”,前面已作过解释,是指当前主岁之气,因此,此处所谓“上淫”、“外淫”,自然是指司天在泉之气而言。上句言“岁主藏害,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与此句“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互相照应、前言受病规律后言治疗原则。全句意即如人体在气候偏胜失调而发生疾病时,临床上即可以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等等,这也就是原文谓之“所胜平之”,“所胜治之”。

(13)平气

“平气”,即气候变化既非太过,亦非不及,完全正常。

(14)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所在”,指疾病的病位和病性。“调,指调和。“平”,指恢复正常。此句是承上句而言,全句意即疾病的发生如系由于气候偏胜所致者,在治疗上固然应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但如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无关,亦即在气候正常下发生,则可以不拘泥于气候变化,临床上可以完全根据患者病情,认真分析患者疾病的病位,病性,进行针对性治疗和调理,直到恢复正常为止。

(15)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正者正治”句中的前一个“正”字,是指疾病的一般表现,例如受热而出现热症的各种临床表现或受寒而出现寒症的各种临床表现等均是。后一个“正”字,则是指对疾病的一般治疗方法。例如,热症用寒凉药治疗,寒症用温热药治疗等均是。因此所谓“正者正治”,意即热病之由于热者或寒病之由于寒者,在治疗上均应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反者反治”一句中的前一个“反”字,是指疾病的各种特殊表现。例如受热而出现寒症的各种临床表现或受寒而出现热症的各种临床表现等均是。后一个“反”字,则是指对疾病的特殊治疗方法。例如,受热而出现寒症表现时用寒凉药治疗,受寒而出现热症表现时用温热药治疗等均是。因此所谓“反者反治”,意即寒病之由于热者,或热病之由于寒者,在治疗上与正治不同,并不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治热以寒或治寒以热,而是恰恰相反,治以与患者临床表现相从,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为什么在对疾病的治疗上会出现正反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正反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呢?本篇后文中讲得很清楚。后文明确指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必已。”这里所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就是指“正者正治”。这里所谓“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就是指“反者反治”。这里所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是指从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来作治疗。这就是说,不论是“正者正治”也好,还是“反者反治”也好,从治疗机转来说都是治病求本。这也就是说,疾病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多变化的,不一定与其病因完全相应,热病可以出现热证的临床表现,但也可以出现寒症的临床表现后者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真热假寒症;寒病可

以出现寒症的临床表现,但也可以出现热症的临床表现,后者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真寒热症。因此在治疗上笔者就不能简单从事,见寒治寒,见热治热,而要认真分析病机,治病求本。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在治疗上有正治,反治之分的原因,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关于病机问题,后文病机十九条部分有专论,读者可参看后文,此处从略。

【述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其一,指出了气候条件与药物质量的关系,因而强调了“司岁备物”;其二,强调了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关系并由此总结出“岁主藏害”及治以“所胜”的治疗原则。可以看出,中医学对疾病发生的认识和治则、治法以及对药物的采集等等,都是根据自然界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总结出来的,因而运气学说便成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