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古人托物言志诗

 杏坛归客 2022-12-10 发布于山东

孔子说:“诗言志。”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作品,所谓“志”就是诗人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种“志”,既有诗人所要表达的志向理想,也有诗人所要寄寓的思想感情,还有诗人所要阐发的事理观点,等等。

“诗言志”,除了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外,还可以采用借景抒情、借事明理、以古喻今和托物言志等手法。

托物言志诗,就是人们常说的咏物诗。这种诗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一种凭借外界事物以寄发心志的手法,它所寄发的种种“志”,都是诗歌中描写的物象之外的旨意,并不直接显现在诗句的字面上。因此,阅读和鉴赏这一类托物言志的古代诗歌,就应该透过诗句字面去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把诗人蕴蓄在诗歌内在的“志”发掘出来,才算真正读懂了这一类古代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要“言志”,就必须先“托物”,而这种“托”又有不少具体方法,归纳起来,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和特点:

一是以所歌咏的事物为喻体,把所托的事物看作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抒发情志。

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诗人曾巩有一首《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的“柳”是一个喻体,诗人借用它来比喻社会上一种倚仗权势、胆大妄为、瞒上欺下和得意忘形的小人。诗中的“柳”,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狂”字,而它之所以“狂”,就是因为它“倚得东风”,因此还在“未变初黄”即刚刚发芽时就乱条飞舞,而到“飞花”时,它就“蒙日月”了。但是它在狂妄之时却忘记了等待它的还有秋冬的清霜,它一定会遭到清霜的打击的。这就好比社会上的某些小人,在初得势时就目中无人,十分狂妄,而到更加得势时就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为所欲为了。岂不知在他们狂妄之后,还有“清霜”似的国家法律和人民义愤在等着他们,他们必然会受到正义的惩罚。读曾巩这首诗,如果不明白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就会仅仅把它当作一首描写柳的诗,那就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蕴蓄在诗歌深处的高深立意了,就不知道作者是在借写柳来揭露批判社会上某些小人的丑恶面目了。

由此可见,这首诗就是采用以所咏的柳为喻体,通过这个喻体来抒发他对社会上某些小人十分憎恨这种“志”。

二是以所咏的事物为载体,启迪人们由此产生相应的联想,从中引发某种理性的思考,悟出其中某些深刻的道理。

例如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写道: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一般情况下,在人们的思考中,总认为下山下岭要比上山上岭容易,不会有什么大的困难,因此很高兴很喜欢。岂不知在下山下岭过程中,一定会在没有路的万山丛中绕来绕去,出了一山又有一山,同样困难重重,甚至一不小心,还会陷入迷失方向的困境而无法自救。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诚恳地告诫人们“莫言下岭便无难”,劝告行人不要“错喜欢”,提醒人们绝对不可轻视“万山圈子里”还会“一山放出一山拦”的。

这种以下山下岭并不那么容易的情形为寄托,就能够令人产生类似的联想:在做看起来并不难的许多事情中,同样必须高度重视,绝对不能以为容易就不以为然,而应该把各种困难挫折都要充分考虑进去,然后认真对待,谨慎处理,才能把事情做好。同时又可以让人们产生另一种联想:在取得某种成功或者某个阶段胜利以后,绝对不能自以为是,过分得意,被成功或胜利冲昏头脑,而应正视前途,充分认识到今后前进道路上还会有很多艰难险阻,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战胜更大的困难,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是以所咏的事物为凭借,启发人们由此感悟出某些事理,从中受到感化和教育。例如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曾经写了《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说: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一首诗说半亩方塘的水面清澈如镜子一般,天光和云影映照在水面上,全都显得清清楚楚。而这半亩方塘的水之所以如此清澈,就是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作补充。结合诗题“观书有感”,原来作者表面上是写那半亩方塘的清水,实际上是以这半亩方塘清水作为凭借,启示人们读书绝对不能死读书和读死书,而应该不断地增长和更新知识,要不断创新,才能够克服保守思想,更新观念,就像那半亩方塘一样,想要永远保持清澈如镜,就必须具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补充。

后一首诗说一夜之间春水猛涨,平时因为水浅而艰难行驶的大船“蒙冲巨舰”,这时却像羽毛那样轻巧,以前用了很大力气来推移结果都是白费,现在因为水涨大船就能够在江中心自由自在地航行了。同样结合诗的题目,原来作者表面上也是写到船平时水浅很难航行而涨水以后就能够自由自在地航行,实际上也是以这种情形我凭借,启发人们读书或做事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实干还要巧干,并且善于借助外力,否则出力再多再大,仍然没有什么效果甚至白费力气,一事无成。

四是以所咏的事物为象征,表达或抒发诗人某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理想和志向。例如宋代名臣李纲的《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官做到宰相,在职时正遇金兵南侵,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侵略,反对议和投降,结果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挤,遭受朝廷贬斥,于是他就写了这首诗自我安慰并表明心志。他把自己比作一头病牛,辛苦劳累之后没有人同情怜悯,但是只要能够让众生吃得饱饭,也要继续保持晚节,宁可受“羸病”之痛也要“卧

残阳”,也就是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也在所不惜,从而表明了他坚决不向投

降派屈服和不害怕投降派的打击排挤,一定要始终维护民众利益,坚决主张抗金到底。因此,诗中的“病牛”形象就是诗人的象征和化身。

再如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所写的《石灰》诗,也是采用这种手法写的托物言志诗的典型例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不怕烈火焚烧和不怕粉身碎骨,也要保留自己的清白为象征,充分表明自己忠贞清白的高尚品格,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坚定志向。

五是以所咏的事物作类比,启示人们由此感悟出与诗中咏叹的现象相类似的社会道理。例如杨万里的《山溪》: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水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这首诗所写的山溪,在奔流的途中不断遇到山的阻拦,万山谷里的溪水发出日夜喧闹的声音,但是不论万山怎么阻拦,都无法挡住溪流奔腾向前,它们最终都会冲破万山的阻挡,堂堂皇皇地奔向前方,直至汇入大海。这就令人联想到类似于奔流不息溪水的人类历史,更是一股强大无比的潮流,不论哪一种黑暗邪恶的势力企图阻挡它的前进,都是无济于事的,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历史前进的潮流是任何落后倒退的势力都阻挡不了的。

阅读鉴赏古代的托物言志诗,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同一个被咏的事物,因为作者的出身、经历、处境和思想观念不同,所以诗中所蕴蓄寄发的“志”也会不同。例如同是咏花的诗,有人借花的盛开美姿来抒发崇高向上的心志,而也有人凭着花的凋谢枯败的衰态来叹息低沉颓废的思想情绪。二是同一首托物言志诗即咏物诗,对它所言的“志”,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理解。比如罗隐的《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对于最后一问,起码就可以作出两种回答:一是从赞美蜜蜂的角度去理解,得出诗人在高度赞扬辛勤劳动的人民群众、歌颂人民群众忘我精神的结论;二是从批判蜜蜂的角度去解读,得出凡是占尽风光、醉于利禄的人,最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得可悲下场的结论。

总而言之,托物言志诗的赏析,都要从诗中所托咏的事物入手,准确把握诗句的表象描述,再结合作者的出身、经历、处境和思想倾向,以及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具体情况与当时社会背景去深入研究,综合分析,才能比较准确地发掘诗中所言的“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