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丽 新时期高中英语创新教育与有效性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

 昵称15221501 2022-12-10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基础教育课程》2017年11月

 新时期高中英语创新教育与有效性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袁丽       邮编:445000

       摘 要: 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从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 ,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拓宽教学时间与空间,多角度质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高中英语创新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以崭新的教学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创新教学      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目前高中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从2011年开始,高中课程改革我省进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始终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余地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推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贯彻新课标,践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教”,忽略了“学”,而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更多时候,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接受与否。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应只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美国的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教学生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所以,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像挖掘宝藏一样,将藏在每个学生心底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美好的心灵挖掘出来,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学习新课时,教师可对课文作简单介绍,设置悬念,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SB3A,L5 Captain Cook为例,教师可先介绍:Captain Cook is a great and skilled navigator. He is preparing for his first great expedition to the Pacific. Now he is talking to a seaman about their preparations. If you are Captain Cook, what do you think are necessary to prepare for the expedition? 问题一问出,学生马上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老师可将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的右边。比如:food, fresh water, beer, medicine, compass, weapon, clothes, etc . 老师再提出:Now let’s read the dialogue and see what Captain Cook wants the seaman to prepare. Why?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完全文,找出答案。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对照一下黑板上的答案,并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加以鼓励,学生一定会兴趣大增。这时老师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Why don’t they take fresh vegetables or fruits? How does Captain Cook deal with the problem? 学生既要联系实际,又要回想课文内容。通过思考,他们会了解海员生活的艰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习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学生的求知欲会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广。
  二、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应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形式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具有依附性,也就是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追随和效仿的对象了。“亲其师”而“重其道”。学生从教师方面所得到的赞许、认可和关爱中获得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又将促使他产生自我提高的渴求和欲望;这样的学生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师长的标准和期望,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励,多支持。教师还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既给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注意呵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引导他们去质疑,去探索未知领域。作为学生,他们会从自己的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发展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对学生要有耐心和宽容心。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也许因受到心理、知识、语言、思维、情绪方面的障碍,很难准确回答问题。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谅解和宽容,并适时启发引导,理顺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的机会。即使学生做得不好,只要有可取之处,有进步,应先予以肯定和表扬,再指出需改进之处,避免学生产生受挫感。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又可使学生因自己终于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满意足,良好的课堂气氛自然形成。
  三、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教无趣,则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入门的向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兴趣,会使他们感到从学习过程本身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从而达到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表情,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尽可能多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理应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教师可以较为灵活地采用游戏、猜谜、唱歌、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利用简笔画、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式”、“结对子”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创设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拓宽教学时间与空间,多角度质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要告诉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分析“At the Shop”一文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hop owner and his assistant?”(2)“What can we learn form the story?”有些学生会就事论事地回答:“店主和店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 当老师再问及“Why did they change the attitude to the customer after he showed them the million-pound note?”时这些学生便会无言以对。这时,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创造”的基石。“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思疑―学生释疑―核对答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特别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设疑―析疑―释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巧妙地设疑,创设刺激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提问可以围绕五个W(即“What”“When”“Where”“Why”“How”)。如在教Fun with English中的“Detective Stories”的Reading部分的时候,我就采用这种方式。我问学生:“If a murder happens,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然后我叫学生就文中的谋杀案提问。经过短时间的考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When did the murder happen?”“Where did it take place?”“Who was the victim?”“How was he killed?”“Why was he killed?”“Who was the murderer/suspect?”“What did the murderer look like?”等。最后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回答,通过边提问边释疑的方式,学生很快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在整个过程中,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思维活跃。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只要更新思想观念,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我们的学生必将是新时期的一代创新新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