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与他素未谋面,却称其为“现代中国第一圣人”

 公元2012 2022-12-10 发布于新疆








































他不是共产党员,也从来没和毛主席见过面,但是却被毛主席称之为“现代中国第一圣人”,毛主席还自认是他的学生,到底是何人能够获得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呢?

这个人就是民国时期的大文豪鲁迅,鲁迅文笔犀利,特别擅长用讽刺手法描写当时社会的黑暗。很多网民调侃鲁迅是“民国第一喷子”,看他写的文章,一句脏字没有,但是读者隔着文字都能感觉到被讽刺者那种难堪。

如果诸位仅仅把鲁迅看做是一个文人,那就大错特错了,鲁迅对于中国的贡献可不仅仅是写了几本好书,他所做的事更像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

毛主席曾经评价他:“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说过:“红军有两个总司令,一个'文司令’,一个'武司令’,朱德是'武司令’,鲁迅是'文司令’。”

1938年2月,我党的领导人一致认为:“艺术是宣传工作中最有力的武器,也是贴近群众生活的一种有效途径。培养艺术工作干部刻不容缓。”

后来,延安成立了一所艺术学院,这所艺术学院就是叫做鲁迅艺术学院,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了鲁迅美术学院,是我国“八大美院”之一。

图片图|鲁迅

这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生命虽说短暂,但是他的作品就像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灯塔,始终为中国的革命者照亮前方的道路。


一、不幸的人生铸就犀利的文笔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原名周樟寿,后来改名为周树人。家里几代都是读书人,可能鲁迅后来犀利的文笔正是继承了家族的基因。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曾经是清末的一个官员,家境原本非常殷实,但是周福清在主持一次科举考试中,被小人暗算,诬陷他营私舞弊,因此他被朝廷抓捕入狱,判了“斩监候”。

家族从此也走向了没落,周家人为了保住老爷子的性命,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周福清入狱期间,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染病,

周家人请了好多医生,但是这些医生要么就是半吊子水平,要么就是打着中医名号的江湖骗子,最终导致父亲病情却来越重,年仅37岁就离开了人世。

在之后的《呐喊》中鲁迅曾说过:“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结合自己父亲的遭遇,鲁迅多少对中医有几分不满。

图片图|青年时期的鲁迅

家人的生活仿佛从天堂直接掉到了十八层地狱,鲁迅小小年纪就见识到了人性的丑陋,祖父在北京当官时,家乡人会把周家人捧得老高,家里的门生络绎不绝。

如今祖父入狱,大家都像是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周家人,自己去街上买个馍都要受到小贩的冷眼,周家也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种巨大的落差给鲁迅的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之后他的文章大多带有批判性,可能也和这段经历有关。

于是鲁迅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踏上求学之路,但是家里的钱早就已经花光了,哪来的钱供他读书。

后来他的叔父给他指了一条路:“'洋务派’创办的洋学堂你可以考虑一下,不仅不收学费,每年还补贴二两银子。”

鲁迅最开始是在南京水师学堂上学,学堂所教的东西的确都很先进,地理、天文、数学、外语,这些东西都是自己之前在私塾学不到的。

但是这所新式学堂充满了迂腐,曾经有学生游泳是溺水身亡,学校担心泳池内阴魂不散,于是就将泳池填平。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无论老师还是同学,满脑子都是封建迷信,这哪里是讲授科学的地方。

鲁迅一气之下从南京水师学堂辍学,但是很快又考上了矿物铁路学堂。当时“洋务派”派出国的一批优秀青年已经学有所成。比如严复,他翻译的《天演论》让鲁迅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书中提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也适用于国际关系。

图片图|清末留英人员——严复

鲁迅在学堂内的成绩很优秀,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赴日本留学的资格。鲁迅最开始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和基础课程,毕业后本应该按照清政府的要求去学习采矿冶金,但是他的叛逆心理总是促使他作出异于常人的决定。

鲁迅因为有过年少丧父的遭遇,所以他一直都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所以他选择了仙台医学院就读。

当时班里只有他一个中国学生,在学校里他受尽了白眼,好在鲁迅遇见了他的恩师——藤野先生。

当时鲁迅已经剪掉了辫子,但是日本同学仍然羞辱他“梳辫子的和尚”,鲁迅的学习成绩中等,同学们怀疑藤野先生考试前给他泄题。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里对此也有描述:“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图片图|“藤野先生”雕像

鲁迅在无意间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日本人正在处决一名中国人,四周的同胞虽说身体强壮但目光呆滞,任由外族欺负同胞,中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压迫的生活。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在日本接触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他时常反思自己年轻时候的所见所闻,他越来越明白为什么中国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中国人病了,这种病主要是在思想上,从此他逐渐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希望通过写文章,唤醒更多的国人

回国后的不久,周家终于气数已尽,走向了分崩离析,鲁迅将家里传了好几代的老房子卖掉,带着家人来到了北京生活。

在北京,鲁迅经常会想起童年时候,在老家绍兴的日子,于是便有了小说《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结尾这句脍炙人口的话让读者回味无穷。

鲁迅的一生,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也见多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伤害。丰富的阅历造就了他犀利的文笔。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拥护者








































鲁迅刚刚从日本回国的时候,正好赶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发动新文化运动。这些进步人士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旧文化、旧道德以及复古势力进行了猛烈攻击。

他们以《新青年》杂志为主阵地,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解放思想运动,鲁迅受到了钱玄同的鼓励,也加入到了新文化运动之中。

图片图|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了一部惊世骇俗的小说《狂人日记》,在小说中他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对旧礼教展开了强烈的抨击。

从此之后,《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作品纷纷通过《新青年》展现在了国人面前,很多迷失的国人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到了现实中的自己,鲁迅以一己之力唤醒了无数国人。

这些小说大部分都描写的是底层群众在封建社会下的真实写照,鲁迅文中只字未提革命,但是却用一个个悲惨的故事告诉人们,逆来顺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可以说,鲁迅的文章间接地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产生了分歧,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派,另一派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派。

鲁迅当时更倾向于无产阶级革命派,但是他没有加入共产党,而是靠着手中的笔杆子,走出了一条文化救国的道路。

陈独秀主张利用《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但是遭到了胡适的反对,在协商未果后,胡适最终选择和《新青年》分道扬镳。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只剩下了李大钊、鲁迅、周作人。

图片图|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之一——胡适

陈独秀后来也提到当时《新青年》的处境:“这场风波过后,别人都不来稿了,唯独周氏兄弟还来稿。”

这主要是因为鲁迅非常佩服陈独秀,他认为陈独秀的革命精神、冒险精神非常值得称赞,他把陈独秀看为是革命的先驱者。

鲁迅在1932年《自选集》中说:“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遵奉的是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不是皇上的圣旨,更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

鲁迅虽说从来没有加入任何党派,但是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不附和别人,他把自己看做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

1926年,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镇压游行学生和群众,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在军警的镇压下,游行群众死伤惨重,北京血流成河。

鲁迅见此情景,痛斥了反动政府的暴行,公开表示支持人民群众。“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篇脍炙人口的《纪念刘和珍君》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共鸣,但是也让反动政府注意到了鲁迅的政治倾向。于是把他列入了通缉名单,鲁迅不得不东躲西藏的过日子。

图片图|刘和珍

幸亏厦门大学向鲁迅发出了邀请,希望他来国文系任教。于是鲁迅离开了危机四伏的北京,从此便把战线转移到了南方,在这期间他丝毫没有停下创作的步伐,完成了小说集《彷徨》。

1927年,鲁迅有前往了中山大学任教,在这一年国共合作破裂,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屠杀共产党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鲁迅认为蒋介石的统治甚至比北洋军阀更加黑暗,“四一五广州大屠杀”事件之后,鲁迅愤然辞职。

中山大学考虑到鲁迅在学生中颇具威望,开出了多项优越条件试图挽留鲁迅。但是鲁迅一生只屈服于真理,从来没有屈服于金钱,最终他还是前往了上海。

1932年,陈赓从鄂豫皖根据地秘密来到上海治疗,他经常和上海地下党成员讲述在苏区和国民党作斗争的事迹。

地下党成员把陈赓讲述的事迹整理了出来,交给鲁迅看。鲁迅看得津津有味,接连对苏区人民的斗争精神进行赞美。

鲁迅后来还特意邀请陈赓到自己的家中见面,陈赓后来回忆:“鲁迅先生那天的兴致非常高,我们整整聊了一下午,到了深夜我才离开他的住处。”

曾经鲁迅笔下的底层人民饱受压迫,同时又麻木不仁,比如孔乙己、闰土、祥林嫂、阿Q等,无一不在“吃人”的社会中逆来顺受,即便是落个惨死街头的下场也不愿意站起来反抗。

鲁迅和陈赓聊了很多苏区人民生活的事,当听说苏区的百姓们纷纷拿起枪为了自己的生活去奋斗之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祥和的微笑。

图片

图|孔乙己

当时上海到处都是国民党军统的特务,把一个共产党将领请到家中做客,这种事情的危险系数无需多言。由此可见鲁迅是多么坚定的和无产阶级站在一边。

后来鲁迅曾经想过写一本关于红军的书,但是因为身体状况欠佳,这一计划最终没能实现。但是但是我方很多地下党成员都把鲁迅看做是最可靠的人。

1934年,方志敏在上海被捕,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没哟背叛组织。

在狱中,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在临行前他左思右想,如何才能把文稿送到党中央呢?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鲁迅。

方志敏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一名监狱的看守,这名看守把文稿交给了鲁迅,鲁迅看过文稿后也被方志敏的精神感动,帮助他完成了遗愿。

虽说鲁迅是个党外人士,但是他的所做的事堪称是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三、“现代中国第一圣人”

由于鲁迅在的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晚年的时候积劳成疾,到了1936年初,肩部、胃部、肺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他的创作习惯。从21岁开始,鲁迅就养成了抽烟的习惯,后来从文之后经常一边思考一边抽烟。鲁迅多次想要戒掉烟瘾,但是都没能成功,右手拿笔,左手拿烟已经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

1936年5月,鲁迅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家人只能把送进了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身体状况总算有所好转。

图片图|酷爱抽烟的鲁迅

当时在上海的“托派”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信中对我党领导的民族统一战线和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批判。

6月9日,还在病床上的鲁迅看完这封信后愤然找人代笔,回信痛批“托派”的言论:“你们的'理论’确实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被日本侵略者所欢迎。”

正当人们都以为这个民国时期的文豪即将恢复状态时,鲁迅在10月中旬再次病倒,这一次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19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了《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全世界人士书》:

“鲁迅先生一生的光荣战斗事业,做了中华民族一切忠实儿女的模范,做了一个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文人的模范。”

为了纪念鲁迅,我党决定将苏维埃中央图书馆改名为鲁迅图书馆,并搜集鲁迅的遗著,翻印版鲁迅著作等等。

毛主席当时非常喜欢读鲁迅的书,他认为鲁迅的小说直击社会的阴暗处,毫不留情的揭露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毛主席最早了解到鲁迅这个人还是通过《新青年》杂志,当时鲁迅经常在上面发表一些白话文小说以及杂文。

1918年8月,当时毛主席年仅25岁,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当时毛主席第一次来到北京,还特意去鲁迅的住处拜访,只可惜当时鲁迅不在家。

当时我党很多领导人或党内文人都和鲁迅有或多或少的接触,比如陈云、张闻天、郭沫若、矛盾等等。1937年,这些人从白区来到延安,经常和毛主席提起鲁迅,所以毛主席就越来越对鲁迅印象深刻,越来越觉得鲁迅对于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性。

图片图|鲁迅图书馆

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了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毛主席在大会上发表了名为《论鲁迅》的演讲。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不仅没有改,反而升了格。1971年11月20日,毛主席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党政领导人交谈时再次提到了鲁迅。

“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是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毛主席和鲁迅从未谋面,但是都对对方表达过真挚的好感,鲁迅曾经在文章中表达过“被'毛泽东们’'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长征之后,红军抵达陕北,鲁迅经常给毛主席发电报,还捎带火腿等。鲁迅曾经在蒋介石制造白色恐怖时期,坚定的站在了我党的一边,那一时期正是我党生死存亡的时刻。

毛主席也评价鲁迅:“他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助力,他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在那个“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的时代,毛主席和鲁迅都是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只不过一个侧重于武器的批判,一个侧重于批判的武器,这让他们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因此把对方视为“同志”。

周恩来在1945年的时候曾经说过:“鲁迅的很多思想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1949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期间,也曾对随行人员说:“我非常爱都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相通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一生就像是他自己所作的这首诗,他的一生都在和无产阶级站在一起。

虽说鲁迅的作品里经常把底层群众描写的迂腐、软弱、麻木,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鲁迅的文章虽说让人读完后心情沉重,但是他让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的问题所在。略带讽刺的文风的确唤醒了一批底层人民,推动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鲁迅一生最讨厌、最看不起的就是空头文学家。何为空头文学家?就是那些文字空泛,缺乏实际内容,靠文采博取名利的人。

他经常对自己的晚辈们说:“文人的职责就是唤醒沉睡中的国人,那些卖弄文采,只会夸夸奇谈的人是不能称之为文人的,你们你们以后要做个合格的文人。”

鲁迅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大师,并不只是因为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有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鲁迅精神将会经久不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