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分钟测试:你有患糖尿病的风险吗?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22-12-11 发布于黑龙江

糖尿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而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

糖尿病危害极大,如不及时治疗和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病人会合并心血管、眼、肾、神经系统、皮肤等多组织损伤或疾病。

糖尿病的分类

1 型糖尿病

也叫胰岛素依赖型,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型糖尿病。它的特点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

1 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尿、口渴、经常感到饿、体重减轻、视力减退和疲乏,这些症状可突然出现。我们现在还不清楚 1 型糖尿病的病因,也很难预防它的发生。

2 型糖尿病

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糖尿病患者中有 90% 的属于 2 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体重超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

症状可能与 1 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症状不明显。所以,经常会在发病多年之后才诊断出来,这时候已经出现并发症。这类糖尿病绝大多数发生在成人,但现在也在儿童中发现。

妊娠期糖尿表

症状和二型糖尿病差不多,通常都是通过产前筛查诊断出来的。

中间型糖尿病

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以及糖尿病被视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在较早阶段施以治疗可防止病程向后期发展,可以通过膳食、身体锻炼和生活方式管理。

并不是所有糖耐量受损的病人都会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因此它被视为单独一类。此外,两种情况带来的后果也略有不同。空腹血糖受损(IFG)是空腹血液(或者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但低于糖尿病诊断临界值。

糖耐量受损(IGT)属于口服 75 克葡萄糖后的 2 小时血液(或者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但低于糖尿病诊断临界值。病人通常没有症状,由于应病人要求作出检测或者由于病人被列入高危之列而获得诊断。

高血糖在短期内可引起易渴、多尿、易饿及体重减轻方面的症状。但在较长时间内,可引起眼睛(导致失明)、肾脏(导致肾衰竭)及神经(导致阳痿和足部疾患/可能出现截肢)损伤。

此外,还会增加心脏疾病、中风及腿部血流不畅的风险。心血管病造成的死亡占糖尿病患者死亡数的 50-80%。

测测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下面是一份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问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答案,记下相应得分,然后相加,得出总分。

1、年龄

< 45 岁 - 0分

45-54 岁 - 2分

55-64 岁 - 3分

> 64 岁 - 4分

2、体质指数(体重÷身高²)

< 24 公斤/米² - 0分

24-28 公斤/米² - 1分

> 28 公斤/米² - 3分

3、腰围

男 <85 厘米,女 <80厘米 - 0分

男 85-95 厘米,女 80-90厘米 - 3分

男 >95厘米,女 >90厘米 - 4分

4、每天锻炼 30 分钟以上?

是 - 0分

否 - 2分

5、每天吃水果?

是 - 0分

否 - 1分

6、每天吃蔬菜?

是 - 0分

否 - 1分

7、长期服用过降血压药?

否 - 0分

是 - 2分

8、血糖高(体检、患病或是怀孕期间查出)?

否 - 0分

是 - 5分

9、直系或旁系亲属中有被确诊为糖尿病?

否 - 0分

有,爷爷/姥爷、奶奶/姥姥、姑妈/姨妈、叔、伯/舅、表兄妹/堂兄妹(或其子女)- 3分

有,父母、兄妹、子女 - 5分

分数解析

<7分:10 年内得 2 型糖尿病可能性较低,仅有 1%。

7-11分:10 年内得 2 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轻度升高,为 4%。

12-14分:10 年内得 2 型糖尿病的可能性中度升高,为 17%。

15-20分:10 年内得 2 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较高,为 33%。

>20分:10 年内得 2 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非常高,为 50%。

如得分过高,需提高警惕,早日预防。

如何预防?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具体病因目前还未完全阐释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这并不是说具有遗传基因就一定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还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营养不平衡、长期摄入高能量高脂肪膳食、年龄增大、高血脂、高血压、肥胖、运动少、压力大等因素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多数 2 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得到预防和控制。针对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糖尿病的措施有:

1、平衡膳食,饮食规律,减少高能量、高脂肪膳食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2、经常适量的身体活动,避免久坐。

3、控制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4、减少压力,调节情绪,避免思想压力过大。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