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老师心育 | 后疫情时期,家长如何防止学生沉迷手机?

 康老师心育 2022-12-11 发布于河南


在疫情期间,师生“停课不课学”,我们通过网络进行直播上课,学生有一个很堂皇的理由,可以暂时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了。

至于学生是不是在此期间,盯着老师的直播课堂,还是在偷偷玩游戏、刷视频、看网页、逛电商……多数家长们因无法充分监控,导致不少学生在此期间,沉迷手机游戏或社交网络。

那么,疫情过后,正常开学,学生能否远离手机,不再沉迷,学会自控,成为家长头疼的现实问题。

学生沉迷手机的心理原因

1.转移学习压力

很多学生平时在学校上课时,感觉学习任务很重,每日放学或周末放假,总想着放松一下,于是,手机就成了最便捷、最多彩、最时尚的压力释放工具,游戏就成了很多学生的不二选择,这是一种求平衡、想补偿的心理。

疫情期间,有了网课的“掩护”,手机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了把玩的工具。

2.替代真实交流

很多学生不只沉迷手机游戏,还通过社交网络与认识或不认识人交流,从而替代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

如今种种社交网络平台多如牛毛,学生正处于好奇探索的年龄,总想结识一些有趣的人,了解一些有趣的事,不免沉入其中,渐渐入迷。

3.填补精神空虚

很多时候,家长为了不扰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就把手机主动送到孩子面前,希望通过手机里的游戏、视频等内容,吸引孩子,使孩子安静,让自己清静。

这样,就造成了亲子之间缺乏交流的局面,孩子内心不免陷入空虚,手机也渐渐成了孩子的精神寄托。

4.寻找同伴归属

手机成了多数孩子的玩伴,大家都在玩一款最新游戏,平时私下里,也在交流游戏的情节和玩法,学生为了寻找共同语言,自己不免也要去尝试,以在同伴中有自己的发言权,寻得归属感。

5.尝试虚拟成功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除了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外,还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很多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在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的校园里,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功感,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无法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只好在虚拟的游戏中,体验暂时的成功,实现“英雄的梦想”。

6.缺乏自控能力

青少年本身自制、自控能力就不强,家长又因为工作原因,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控,学生沉迷手机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很多手机应用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将使用者的刷屏习惯进行记录,并智能推送感兴趣的内容,使用者渐渐就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沉迷手机的危害

疫情的“停课不课学”,在一定程度了解决了师生在家教与学的难题,缓解了师生的学习焦虑。
但另一方面却加重了家长对孩子沉迷手机的担忧
这个疫情期间的直播课,让学生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或手持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眼睛紧盯屏幕,对 孩子身心都造成不小的影响。

1.蓝光辐射

手机屏幕的蓝光可直达视网膜,造成视觉模糊,视觉疲劳,导致近视下降,还会引发眩光;
蓝光还能够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扰睡眠,加大孩子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降低孩子的抵抗力。

2.压迫颈椎

低头看手机的时间越长,角度越大,对椎间盘和颈椎椎体施加的作用力就越大,导致脊椎错位,脊椎间的空隙变小,从而压迫椎间盘;如果挤压过度,还会压迫到神经,影响青少年的智力发育。

3.伤害手指

长时间用手指打字,易得键盘手,造成手指抽筋、肌肉酸痛的现象。
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会引起肌腱炎症,增加患腕道症候群的风险。

4.闭锁自卑

如果学生长时间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中,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屏幕里,会加重青少年这时段常见的闭锁心理,自己内心的矛盾更不外露,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不愿面对,无法得到解决,会因焦虑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厌学退学。

5.攀比物质

网络曾报道:11岁小孩为攀比玩手机游戏,一个月不到花掉爷爷2.3万买药钱, “苹果”手机成中小学生攀比物。

沉迷手机游戏的学生会就游戏中的成就、级别、装备,手机的配置、品牌、性能等与同龄学生进行攀比,产生看重外在物质的价值观,不利正确品德的形成。

6.耽误学习

沉迷手机游戏的学生心中,经常想到的是怎样在游戏中取胜晋级、如何通关成功……学习的时间、精力就会被占据,成绩必然下降。

7.污染心灵

网络上时常会有一些暴力、色情的内容自动弹出,被涉世不深学生看到,好奇的心理促使他们无法拒绝诱惑,一旦点击进入,幼小纯洁的心灵就会被污染,甚至还会诱发违法犯罪。

8.扭曲三观

网络是社会的折射,一些所谓“非主流”的内容也会吸引不少孩子,在无形中向他们传递靠颜值、拼爹、要发财等不正确的思想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背道而驰,家长如不及时教导,学生极易迷失自己。



防止学生沉迷手机,刻不容缓

就学生沉迷手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出了青少年为什么沉迷手机的真相!

他说:“很多家长就是因为懒,才会让孩子去玩手机解放自己。”

这话虽乍听起来,有些不易接受,但真实情况的确如此。
就世界范围内,观念也与此类似。

iPad之父乔布斯就不允许自己孩子们使用iPad。

苹果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就表示过:“虽然我没有孩子,只有侄子,但是我不希望我的侄子去使用社交网络。”


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我们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学习,
但后疫情时期,我们还是要回归传统课堂,远离电子设备。

《纽约时报》曾报道,硅谷的许多智能设备从业者研究,得出结论:电子产品有利于学习的说法名不副实,网络成瘾的伤害也不容小觑。
现在许多为硅谷家庭带孩子的保姆也被要求签订不实用电子产品的协议。

防止学生沉迷手机,家长该怎么办?

如今,各中小学陆续复课开学,学生将回到久别的校园、坐在熟悉的教室,跟随老师、同学开始听课、学习、集体生活,
但如何防止学生沉迷手机,家长责任重大。
康老师建议家长利用复课前有限的时间,抓紧从自身开始改变。

1.多多沟通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学生躲在手机后面,不乐意与家长交流,而此时,家长反倒应该主动与孩子沟通。

家长要抱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心态,去与孩子交流。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的陪伴可以给孩子以安全感,而多多沟通可消除亲子之间的隔阂。

家长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聊天、下棋、打球、旅游……才能让孩子放下手机,融入真实多彩的生活。

浓浓的亲情,也能让孩子感到生活的美好。

2.引导有益活动,培养多样爱好

除了手机游戏,孩子还应该有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更有益的趣味活动。

家长引导孩子爱读书、喜运动、去旅游、做手工、画漫画……都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还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都比宅在家里,盯着手机看好多了。

3.了解内心需求,满足适当要求

孩子渴望得到尊重,渴望体验成功,家长要能够多鼓励孩子,去尝试生活挑战,去体验不同的经历,满足孩子适当的要求。
用真实的快乐,去取代虚拟的成功。

4.提升自制能力,学习时间管理

家长还要教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控、自制能力。
在时间上进行管理,把更多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在学业上,学会控制自己,自觉抵制诱惑,能够延迟满足,能够克制容忍。

5.增进同伴交往,回归真实世界

家长要鼓励孩子结交同龄朋友。
真实世界的朋友,更能让孩子感到友情的丰富细腻;
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原则,学会尊重他人,宽容别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6.允许适度利用,定下家庭规则

手机如今几乎成为生活的必备,从信息获取到生活购物,再到社会服务、学习提升,都离不开手机。

家长也要放平心态,认同这种社会趋势,接受孩子使用手机的现实。

家长可与孩子商议,定下家庭规则,什么时候使用手机,使用多长时间,可以干什么,都做到商定,并且双方都照此执行,这也是孩子规则意识的很好教育。

7.家长率先垂范,适度隔离手机

家长时时刻刻抱着手机刷剧、看微信,自然也会影响孩子。

家长也应该率先垂范,做了榜样。在家庭生活中,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使用手机娱乐。

可以家庭中专门划出一段亲情时间,如三餐时间,大家都放下手机,隔离手机,进行当面交流,增进感情。

8.改变教育方式,抛弃顺从溺爱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强迫购买手机,不然就哭闹发脾气,甚至做过激行为,往往束手无策。
为了息事宁人,家长最终向孩子妥协,满足了孩子的意愿。
对孩子纵容娇惯,没有规则,没有界限,这与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关。
家长一定从自身做起,抛弃顺从溺爱,与孩子商议定下规矩,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手机,什么情况下,可以拥有自己的手机,让孩子有边界意识,有控制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