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班主任在微信群里发成绩引家长不满 做班主任,应该怎样做到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 有没有一些有效沟通的技巧呢? 
一、非暴力沟通四步非暴力沟通是美国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种沟通模式。 通过非暴力沟通,人们可以更平和的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暴力沟通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也可以叫做四步。
观察:即表述自己看到、听到的客观事实,不做任何评价; 感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需要:说出自己真实的内心需要; 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

举一个班级管理中的例子—— 每个班级在搞教室卫生时,总会遇到种种问题:地面有垃圾、窗台不污渍、玻璃不干净等等。 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懊恼。
我们批评一顿,学生就会整理干净吗?
其实,平静地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会让学生更乐意接受,更心甘情愿地去整理。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今天,我走进教室,看到地上有垃圾,还有不知谁掉的口罩。(观察) 我心里很难过。我担心我们的因为卫生不好,大家会感染疾病。(感受)
我们需要一个整洁的教室,以便让大家能够舒心的学习、健康的生活。(需要)
我希望值日生同学能够更认真地打扫卫生,也希望每个同学都能随手捡拾垃圾,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请求)
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更平和,更乐意让学生接受,并引起他们的反思呢?
二、先跟后带先跟后带是一种心理咨询的技术,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治疗中用得较多的技巧。 所谓“先跟”,就是建立亲和感,去肯定和配合对方的信念、价值观、规则,运用当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去引导当事人的一种方法。
先“跟”,其实就是找交流对象共同点的过程,在这里,“共同点”不仅仅局限于谈话的内容,也包括对对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认可和理解
而“后带”的时候,则一定首先要让其认可你的观点,提出一个对方最可能回答为“是”的回答,慢慢地,让其形成回答“是”的言语习惯,最后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对方就被“带”到你所希望的地方。 有一次学生在课堂上,叫我“康秃头”。如果是之前,我会勃然大怒。 但知道了先跟后带的技巧后,我是这样反馈的。 “还不至于全秃吧。只是脱发稀少而已。——所以,你的叫法并不恰当。——另外,你的叫法还不高级。去年学生会叫我是'地中海’,是不是高级一点!现在老师的头发脱落,可都是为了大家操劳的呀!” 说着,我右手抚了一下头发,假装手里抓掉了几根头发:“看,这一根是为了调皮的昌掉的!” 我左手又抚了一下头发:“看,这一根是为了爱讲话的怡掉的!” 我对着双手吹了口气,眼光随即向前面移动,假装头发飞到了前面。
“这都是为了教育你们而操劳的原因呀!你们觉得值不值?”我停顿了几秒,“我觉得值!”
学生听到这样的话,不仅没有触怒老师,反倒受到了教育,这也算一种教育机智吧。 三、转换环境什么是沟通的环境呢? 主要指沟通时周围的环境和条件。 它既指社会环境又指区域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教育氛围、校风班风等。 而区域环境指学习、工作、单位、家庭等社会情境及人际群落。 我们这里说的环境,也主要指后者。
我坚持开展与学生的约谈,不管是在教室里,还是在餐厅,在办公室,甚至是在教室的走廊上。 
环境的转换,让师生关系变得更轻松更亲近。 这里,我也提醒各位班主任,在师生沟通时,一旦在教室里发生师生间的冲突,一定记得不在教室与学生直接冲突。
因为教室里学生人数最多,那里是学生的主场,我们要记得转换环境,把学生叫到教室外,最好是办公室里再进行交流。
办公室里,老师最多,这里是老师的主场。
在一位老师教育一名学生的时候,周围其他的老师也可能上来帮腔,进行集中教育,这样教育的力度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