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高窟第257窟 | 《鹿王本生图》

 夕妙斋 2022-12-11 发布于上海
Image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西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包括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敦煌位于最西端,是西汉帝国的西部门户,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各地建立了寺院与石窟。敦煌因地接西域,受到佛教的影响极其深厚,自东晋以后佛教发达,高僧辈出。著名高僧竺法护被誉为“敦煌菩萨”,他的弟子竺法乘也长期在敦煌进行佛经翻译,此外见于《高僧传》的还有敦煌人于法兰、于道邃等。罽(jì)宾僧人昙摩蜜多也曾自龟兹来到敦煌,修建寺院,传播佛教。北魏时,敦煌人宋云与慧生等僧众一道去西域取经。

敦煌浓厚的佛教氛围,造就了佛教石窟的兴盛。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此后经历一千多年,历朝历代都有开凿,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至今,莫高窟还保存着700多个洞窟,其中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石窟从功用上来看,主要有:礼拜窟、禅窟(用于坐禅修行)、僧房窟(用于僧人的生活)、瘗(yì)窟(用于埋葬死者)、廪(lǐn)窟(用于贮存物品)等等。南区除了少数的禅窟外,大部分都属于礼拜窟,供人们观瞻拜佛,因此窟内造出佛像,绘制壁画。另外几类洞窟都集中在北区,大都没有塑像和壁画。用于礼拜的洞窟,北魏时流行中心柱窟,即在石窟中心建有方形的塔柱,是按印度支提窟的理念来建的,但塔的形式改成了中国式的方塔。北朝晚期到隋唐以后,方形覆斗顶形窟开始普及。这类洞窟空间较大,利于大量信众进入观佛和礼拜。此外,还有供奉巨型大佛的大像窟和供奉涅槃佛像的涅槃窟。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县境内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境内的五个庙石窟。在古代都属于敦煌文化圈内。这几处石窟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非常一致,可见其系统性。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宕泉河畔,宕泉河水源于南部数百公里处祁连山的支脉,自南向北流下。宕泉下游把地势分成了两部分,东面是三危山,山石坚硬,西侧是由沙漠形成的鸣沙山,山势平缓,常有流沙。据唐代的文献和莫高窟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一位叫乐僔(zǔn)的高僧在此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不久,另一位高僧法良在乐僔的窟旁又开凿了一个石窟。此后,石窟开凿就越来越多,到了唐代,已达一千多座。这一片石窟被称为“莫高窟”,也叫千佛洞。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Image

莫高窟 第257窟 九色鹿本生 主室 西壁

北魏(公元368年-534年)

高96厘米,长385厘米

Image

鹿王本生图

敦煌北魏石窟可能营建于北魏中期以后,大约为和平六年(465年)以后到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时期共有12个洞窟,包括第259、254、251、257、263、260、265、487、431、435、437、248窟。其中,大部分洞窟为中心柱窟,仅第487窟为多室禅窟,265窟经后代重修,已看不到北魏时代的原貌。

北魏石窟壁画的设计,窟顶前部人字披的两披,一般都仿木构建筑的样式,浮塑出椽(chuán)子,并在椽间绘出莲花、飞天等形象,第257窟和北魏晚期的248窟还把人字披顶中央变成一道平顶,在其中绘出平棋图案。洞窟后部平顶画出连续的平棋图案,四壁上部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形象。在南北两壁前部人字披下面通常都画出两铺规模较大的说法图,南北两壁的主要壁面表现佛教故事画,南北壁及东西壁较大的壁面通常画出千佛。四壁的下部及中心柱四面的下部画药叉(金刚力士)。洞窟仿佛就是一个佛国世界的缩影,进入洞窟,就像进入了佛国世界。

北魏壁画中,本生、因缘、佛传三种类型的佛经故事画都出现了。本生故事有萨埵(duǒ)本生、尸毗王本生、鹿王本生;因缘故事有沙弥守戒自杀、须摩提女请佛等;佛传故事有鹿野苑初转法轮、降魔变等。

本生故事是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的许多事迹。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传说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本生故事画多表现舍己救人的作品,在壁画上占有突出地位。

《鹿王本生》故事讲述古代印度的恒河岸边树林中,生活着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一天,有人失足落水,大声呼救。九色鹿奋不顾身地跳入急流,救起溺人,溺人感激,长跪谢恩。九色鹿说:“不用感谢,只希望不要把我所在的地方告诉别人,人们贪图我的皮毛,会加害于我。”溺人允诺发誓而去。那天夜里,王后梦见一只美丽无比的九色鹿,醒来后便要求国王去捕猎九色鹿,用鹿皮给自己做衣服。于是国王宣令:有告知九色鹿踪迹者,赏以重金。溺人见利忘义,贪图重赏,便到王宫告密。第二天,溺人带着国王的兵马,来到了九色鹿所在的树林。九色鹿正在午睡,好友乌鸦把它叫醒。这时国王的军队已将它包围,九色鹿四面张望,见到溺人,顿时明白原因。它从容不迫地走到国王面前,向国王讲述救起溺人的经过。国王听后非常感动,想到一只鹿竟有如此情义,当即下令全国不允许捕杀九色鹿。溺人遭到报应,身上长满了毒疮(chuāng)。

Image

溺人落水,九色鹿救溺人,溺人跪鹿前谢恩

Image

王后要求国王捕鹿,溺人告密

Image

国王与王后

Image

溺人

Image

国王出行捕鹿,溺人引国王军队去树林

Image

正在休息的九色鹿

Image

九色鹿遭国王军队追捕

Image

九色鹿在国王前告知救溺人始末

Image

九色鹿

Image

溺人遭报应,身上长癞且口中恶臭

Image

长卷式构图

长卷式故事画的出现,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鹿王本生》壁画的顺序是从两头开始,到中央结束。画面左侧描绘九色鹿救起溺人、溺人长跪致谢等情节,右侧描绘王后要求国王给她捕杀九色鹿、溺人告密、溺人引国王军队去树林。中央的主要位置画九色鹿向国王诉说救溺人的经过。把画面的空间与故事的时间顺序巧妙地对应起来,体现了画家的独特构思。在视觉效果上,利用了人物行动的趋向,左侧的几只鹿都向右行,右侧的人马都向左行,两边的趋向都使人的视觉集中于九色鹿向国王控诉溺人这一情节上,突出了主要情节和主要形象。

长卷式构图是汉代以来广为流行的构图形式,在汉代的武梁祠等画像石中就可以见到横长形带状布局的形式。两晋以后的画家们也常常采用手卷的形式来作画,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都是长卷画面的构图形式。敦煌壁画长卷式故事画正是以中国传统艺术来改造外来佛教艺术的典范,特别是其中以山水景物来表示特定的环境,山峦、树木在画面中占有较大的位置,反映了中国山水审美思想,这是印度、西域的绘画中所没有的。

横屏查看哦

摹本1

Image

摹本2

Image

摹本3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敦煌壁画

敦煌石窟的营建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共十一个时代,历时一千多年。清朝至民国年间,莫高窟仍有信众对石窟进行维修和补塑、补绘。

在佛教石窟中,壁画与彩塑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莫高窟现存各时期彩塑2000余身,壁画约45000平方米。敦煌壁画系统地反映了4-14世纪佛教绘画的发展演变历程,特别是唐代和唐代以前的绘画作品,传世本绘画几乎没有,而内陆的寺院及石窟壁画遗存也十分罕见,敦煌壁画便是研究这一阶段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

由于莫高窟开凿在砂砾岩上,不能雕刻,壁画就成为表现佛教内容和装饰洞窟的主要手段。莫高窟壁画按主题内容可分为佛像画、佛教故事画、经变画、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及装饰图案画等。从艺术方面则涵盖了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装饰画等。

Image

敦煌壁画变色的问题

据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专家的调查分析,敦煌壁画所用颜料中,红色有:土红、朱砂、铅丹、密陀僧;绿色有:氯铜矿、石绿;白色主要为:滑石、硬石膏、石膏、白垩(è)、高岭石和云母。现在我们看到的黑色,大部分可能是含铅的颜料变色的结果,当然,古代壁画中也同样应用黑色颜料,所以,现存的壁画颜色存在较复杂的情况,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于一部分颜料中包含了容易变色的成分,在日晒及一定湿度变化的条件下,就产生了变色,其中如某些红色和白色颜料,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现在已变成黑色。

敦煌壁画大部分都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一般来说,时代越早,变色的情况越严重。从用色的情况看,凡是用色较丰富,层次较多的壁画,变色就比较严重。北朝时期的壁画多采用西域式晕染法,用色厚重,因此变色较严重。隋代壁画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用色重的,变色也较严重;一种是用色淡的,相对来说,变色就少。另外,用色较单纯,混合色用得少,或者为了突出线描造型,而用色较淡的壁画,变色就相对较少,从而保存了相当部分未变色的壁画。唐代壁画也有不少是变色很厉害的,但由于唐代保存洞窟较多,可以找到一些变色轻微,或者变色不明显的洞窟,对比研究,就可大致了解当时壁画的原貌。

敦煌石窟有不少是前代营建之后,后代又进行了重修、重绘的。重修时,往往在原壁上再敷泥进行重绘。这样的壁画称为“重层壁画”。有的洞窟重层达三层,即有三个时代的壁画存在。而后代重修的表层壁画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底层壁画,使之变色速度减慢。因此,当表层的壁画脱落之后,露出的底层壁画往往还保持着较新的状态。长期在敦煌从事临摹研究工作的专家曾对一些壁画进行过复原临摹,他们往往参考那些重层壁画露出的底层原作,根据长期的调查和研究,进行审慎的复原。因此,他们的临摹品对我们认识古代壁画的原貌很有帮助。

还有的洞窟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变色的,如第156窟壁画是由于曾有人在窟中生火,烟熏造成了变色。

光线的照射,也是颜料变色的重要因素,洞窟中经常受到光线照射的位置,往往壁画变色严重,而洞窟后部相对受光较少的位置,壁画保存得相对较好,或者虽有变色,却不太严重。因此,不少洞窟中在不同的位置,壁画的颜色不同。

Image

敦煌壁画褪色的问题

由于莫高窟地处沙漠戈壁,时时受到风沙的影响,风化会使壁画颜料脱落、变淡。光线照射也是壁画褪色的最主要原因,同一个洞窟,在光照较强的位置,壁画往往就变淡,而在光线很难照射到的位置,壁画相对来说保存的状况要好一些。凡是露在洞窟外长期受阳光直接照射的壁画,就变得很淡,甚至消失了。通过现代科技的测定,也可知光线对壁画颜料的变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颜料本身也存在衰变的问题,在画家所用的颜料中,也可能存在某些易于挥发的颜料,画在墙壁上一段时间后逐渐变淡乃至消失。

壁画的变化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外,还包括壁画颜料层起甲;壁画地仗层酥碱、盐化;地仗层空鼓、脱落;颜料层霉变、污染;以及过去的香火和洞窟居住人造成的对壁画的烟熏等“病害”因素。各种各样的病害都在改变着壁画的面貌,使我们今天所见的壁画已不是最初建造时代的原貌。

关注公众号:古董圈

Image

Image

动画电影《九色鹿》

《九色鹿》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钱家骏、戴铁郎执导,潘絜(jié)兹编剧,丁建华、杨成纯、程晓桦等人参与配音。影片于1981年在中国上映。

1980年夏天,冯健男和九色鹿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由上海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从东到西到了敦煌。对着丰富绚丽的壁画,团队人员临摹了五大本速写。5个主创人员在敦煌的千佛洞里呆了整整23天,任务就是要完成九色鹿动画片中所有背景场景的设计。那时条件艰苦,并且需要靠手绘,只为将九色鹿形象以最真实、生动的形式呈现在电影荧幕前。整个九色鹿虽只有24分钟,但为此创作设计了200余幅场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