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报道 | 学科核心素养下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xyf编者 2022-12-11 发布于山东

学科核心素养下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主题报告摘登

文/季 浏

本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在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内涵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理念、结构与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其中重点强调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个关键要点,提出改变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单个技术课的五种课堂教学形态,将“三无”体育课堂转变为“三有”体育课堂。

一、研究背景

首先,为什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这是符合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国家的层面和要求来说,就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每门学科都要培养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每门学科的共同发力,来培养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育与健康学科就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呢?英国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每一门学科对培养人的素养都有各自独特的贡献。网友又在培根所言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语文使人渊博,音乐使人活泼,美术使人高深,体育使人健壮。那么体育仅仅使人健壮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体育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社会发展、智力发展、道德发展,体育运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这样一个定义有三层意思:第一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不等于知识和技能,它包括知识和技能,但是远远超越知识和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念。第二,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形成的。第三,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锻炼,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随着年龄增加、岁月流逝逐渐淡忘,但是在中小学培养出来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念,会伴随人的一生,对人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发展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例如,就运动而言,中小学学的篮球知识和技能,随着年龄的增大、岁月的流逝也会逐渐的淡忘,但是在中小学通过参与篮球运动学练和比赛所形成的运动能力、体育精神、体育品格会伴随人的一生,以后不管是参加运动还是参与工作,这种运动能力、体育精神和品格都会对人产生长远的作用,这就是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凝练出中国学生未来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应该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为了体现本学科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本质特征不是传授技术,那是学科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健身育人,是通过运动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各自包括什么要素呢?其中,运动能力包括提高运动认知、学会运用技能、发展体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提及的是“运用技能”而不是“掌握技能”,这样的概念变化其实也是内涵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掌握单一的运动技能,许多教师教学生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而不是教学生运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概念的区别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我国大多数学生学完篮球课以后大部分只会双手胸前传球、原地运球,但不会打篮球;学完体操课以后只会单个的体操技术而不会连贯的成套组合动作;学完排球课后只会垫球,不会扣球、拦网,也不会打比赛。只会单个技术有什么用?要会运用这些技术,所以运动能力就是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另外,运动能力核心素养还包括发展体能,这是基于中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考虑。此外,体能也是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不好的人很难学好技能和提高运动水平,所以运动能力包括上述三个方面。

健康行为主要包括锻炼习惯。体育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最终的目的要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上好体育课以后,课外也要进行体育锻炼,要形成锻炼习惯,这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提高适应能力。所谓适应能力就是使学生学会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能力。适应人文环境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通过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就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能充分体现体育学科对培养人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要把中国的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从身体方面来说,要体重适宜、体态优美、体格强健、体力充沛;从精神和意志上来说,要意志顽强、积极进取、自尊自信、乐观开朗、遵守规则、诚信自立、责任担当、团结合作。也就是如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那样,强化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三、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我和我的团队经过十多年对国际体育课程的研究以及对国内体育课程改革的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构建的,并且有全国近50所学校的10万多名学生参加了本课程模式的实验,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把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落实好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我们近几年研究和实践的结果。

1.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

第一点,努力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近三十年来持续下降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解决,想解决问题就要有方法,既然我们找到了方法,就要持续地去贯彻执行。第二点,努力解决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活动和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意志薄弱、活力不够、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实际上也就是要解决中国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不佳的问题。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本着解决问题而构建的,这样的课程模式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特别是体质健康下降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齐心协力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只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强调说明的是,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是侧重解决某个重要问题,当然并不只是解决一个问题,它也附带着解决一些其他问题。就像国外有十多种课程模式,每种课程模式只是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另外,在本课程模式中,运动技能主要是作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手段和载体,不仅没有淡化运动技能,而且更加重视和强化,比传统的体育课还要重视运动技能,但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手段和载体。

2.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

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自己的理念。本课程模式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这一理念强调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几个单个技术,而是让学生学会一项或几项运动;学生只会单个技术是没用的,只有会一项或几项运动才有用。第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也就是说,我们的体育课要改变单调、枯燥、乏味、教条、死板的现状,要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实际上这三个理念也是针对中国学校体育存在的三大问题提出来的。这三大问题:第一是中国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第二是中国的学生上了十二年的体育课,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好一项运动。第三是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

3.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结构与内涵

每一种课程模式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模式包括哪些要素,第三解决好了问题要产生的结果是什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解决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而模式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总体要求,第二部分包括关键要点。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既符合2001年、2004年、2011年课程标准的精神,也符合国际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其中,学习目标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喜爱,能够学以致用的内容;教学方式要求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课堂氛围强调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积极向上;学习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在此重点介绍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三个关键要点。无论教师的教学风格如何,教学基础和教学经验怎样,老教师也好,新教师也罢,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三个关键要点要做到了就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能解决中国学校体育存在的三大问题,就能把中国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学生。所以,这三个关键要点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特别强调的。

第一个关键要点:运动负荷

无论是体能的练习、技能的练习,还是促进学生身心愉悦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基本保证。运动负荷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关于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定义,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解释,这都不重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有自己的定义。本模式对运动密度下的定义: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运动强度往往用每分钟心率来表示。

第一,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倡导的每一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75%是什么意思呢?一堂40分钟的体育课,30分钟必须是学生持续的练习活动。当然,对持续的练习活动的涵义,不同运动项目之间会存在差异,如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等,但总体而言,学生一直都是在运动的。其余10分钟留给教师提学习要求、示范讲解、小结等,即让学生集体停下来听教师讲的时间是10分钟,不要超过10分钟,超过10分钟就耽误了学生的练习时间。这样的时间规定主要是针对我国体育课上教师讲的时间太长,而学生练习时间太短的问题而提出的。“精讲多练”的原则没有过时,75%的运动密度一定要做到。第二,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为什么提出75%的运动密度和140~160次/分的运动强度,有几点理由:第一,我们有近50所学校经过实验,这样的密度和强度基地学校是很轻松达到的,也没有出现安全事故,学生的精神面貌、技能水平、体能水平都有显著提高。第二,国外发达国家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还要大,学生上体育课个个像小老虎,精神面貌跟我们的学生完全不一样。我们不但要求体育课达到这样的密度和强度要求,而且要求上体育课要穿短裤汗衫,这也是体现精神面貌的一面。

第二个关键要点:体能练习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求每堂体育课都要有10分钟的体能练习,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提出的。如果每堂课都这样上,再加上运动技能练习时的运动负荷要求,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怎么会下降?10分钟体能练习需注意几点问题:第一,体能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应该多样化,每一堂体育课都应该练习多种体能。体能也涉及到整体发展的问题,不要把其割裂开来,每堂课要练习速度、灵敏、耐力、力量、柔韧性等,每堂课都这样练习,体能水平将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第二,要注重“补偿性”体能练习,因为不同项目体能发展的侧重点不同。网上也有人质疑,每堂课10分钟体能练习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最大的依据就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不练怎么会提高?之前的课课练实际上也相当于10分钟体能练习,只不过后面不做了,现在要做起来了。另外,我们基地校的实验统计数据表明,每节课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事实是我们国家的体育课,运动负荷很小或几乎没有运动负荷。体能不行是学不好运动的,健康更需要体能,所以每堂课10分钟体能练习是必要的。

第三个关键要点: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在本课程模式中不但没有弱化,而且还得到了强化,比传统的每节体育课教一个单个技术的要求更高。关于运动技能的教学,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主要强调让学生学习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并以活动和比赛为主。

什么叫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举例来说,你教篮球课,就不能一节课只教一个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应该传球、运球、投篮、比赛都要教才叫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也是有依据的,纵观国际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一堂课只教一个技术,都是让学生学习多种技术和组合技术。另外,我们前年举行了一次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基地校之间的研讨活动,其中有一堂结构化的排球学习展示课,在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学练传球、垫球、发球、拦网、扣球,然后分组比赛等。当时我跟旁边的老师们说,这堂排球课下课后许多同学还会到排球场上进行排球运动。结果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下课后,所有的同学还在那里打排球,这说明什么?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吸引学生,因为我们是在教他们学习一项运动。同时只有让学生学一项运动,他们的该项运动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们也才会喜欢运动。而比赛不仅仅指正规的比赛,像篮球比赛,一打一、二打二、三打三、四打四、三打四都可以。运动的魅力就在于比赛,比赛不仅是专业运动员的“专业”,也是儿童青少年的喜好和天性,所以每堂体育课都要有比赛。每堂课学生运动技能学练的时间应该保证在20分钟左右。

由此可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一节课大体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假设一堂课40分钟,10分钟体能练习,20分钟技能练习,还有10分钟教师让学生停顿下来做示范讲解、小结等。总之,我们要明确体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运动,而主要不是学单个技术,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而且即使教学生单个技术,也要尽快让单个技术融入整体的活动和比赛当中,以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如踢足球,要先让学生体验什么叫足球运动,然后再提高他的单个技术,完整的运动都还不了解,上来就教脚内侧传接球,势必单调、枯燥、乏味,学生就可能因此而不喜欢足球。先要让学生踢起来,在踢的过程当中再慢慢提高运动技术。而且传球运球等技术需要经常练习,不要指望脚内侧传接球三节课、四节课就可以传好,要经常将其融入到整体的足球运动当中去才可能得到提高。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特别强调这三个关键要点。不管你是怎样的老师,不管教什么项目,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每堂课三个关键要点都要做到,而且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4.改变五种课堂教学形态

要坚持实施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五种课堂教学形态,因为上述的三大问题与以下五种课堂教学形态关系很大,这是几十年的教训告诉我们的。未来不改变这五种课堂教学形态,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种形态是“军事课”。体育课上军事练习的内容太多,势必导致学生的运动时间太少,如稍息立正、队列练习等。这方面内容的练习不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也不必每节课都练,毕竟学生上的是体育课。

第二种形态是“纪律课”。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长时间的训话以及提的要求偏多,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紧张和沉闷。

第三种形态是“安全课”。指学校和体育教师因担心学生受伤而不愿意让学生进行有一定运动负荷和竞争性、对抗性内容的练习,一些体育教师仅仅让学生到阳光下晒晒太阳,伸伸腿弯弯腰。我观察了大量国外的体育课,也从我们近50所基地学校、10万多名学生的实验中得出了一个观点,即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运动强度和密度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越不容易发生安全问题。通过两年多的实验,我们基地校的运动密度和强度都较大,但没有听说学生受伤。以前为什么上体育课经常发生安全事件甚至猝死现象,就是因为平时体育课的运动质量太差,没有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所以一旦学生进行激烈的运动或者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就会发生安全事故。

第四种形态是“说教课”。体育课不是语文课,即使语文课现在也不提倡教师“满堂灌”,可是不少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会让学生停顿下来说教很长时间。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精神的培养主要不是老师说出来的,而是学生学练出来的。

第五种形态是“单个技术课”。其表现形式是这节课学习双手胸前传球,严重者三四节课连续学习双手胸前传球,更普遍的情况是这节课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下节课学习足球脚内侧传球,再下一节课学习武术的马步冲拳,等等。把一个完整的运动完全支离破碎地割裂开来进行教学,这是违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也是违背学习规律的。但是我们几十年来一直麻木不仁地这样做,甚至津津乐道地这样做。这五种体育课形态必须改变,这不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问题,我们要继承的是优良的东西,而不是落后的东西,落后的东西要去除。

5.改变“三无”体育课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除改变上述的五种传统课堂教学形态以外,还要改变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今后要变成有运动量、有技战术、有比赛的“三有”体育课。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体格健美、体态强健、意志坚强、乐观开朗、团结合作、品德高尚,其实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真正解决中国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学了12年体育课不会一项运动技术,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等三大问题,以及解决“三无”体育课问题。

6.教学设计方面的改革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们也要大力改革,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解决上述诸多问题。所以今后从单元计划到课时计划都要改变。

单元计划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较为系统和连续地学练并学会一项运动项目,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某一项目和活动的由课时组成的单元,单元可大可小。单元计划不只是高中要有,初中、小学都要有。比如,初中有篮球单元教学,小学高年级也可以有,如小学篮球单元教学计划由10个学时组成,小学学好了10个学时的篮球就不学了,因为还有好多项目要学,如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体操等。如果连续学习10学时的篮球,学生篮球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小学学完篮球单元,到了初中或高中再学。另外,在单元教学计划里面,要有单元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评价;学完了一个篮球单元的课,评价什么,采取什么评价方式,这都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因为强调单元教学计划的概念,今后的篮球课应该是:篮球单元第一次课,篮球单元第二次课……而不是篮球单元教学第一次课双手胸前传接球,第二次课原地运球……这样不是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教学内容包含很多方面,而不只是双手胸前传接球一项,这样学生是学不会篮球的。课时计划主要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运动负荷要求、教学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200241)

注:本文是根据季浏教授2017年12月21日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稿整理而成。关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完整介绍,请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38卷第9期《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