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条辨浅释91——厥阴篇,条辨368-372

 与春天同行 2022-12-11 发布于青海
三六八、大汗出,热不去,四肢痛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病人有发热的现象,应该汗出而解,“大汗出,热不去”,如果没有其他的症状就是标准的白虎汤证。病人大汗出而热不去,表示津液受伤,“四肢痛而拘急”,关节会痛也是津液不足的表现。再有下利,厥逆、恶寒的症状,表示病人的津液一直在流失,阳也一直向外走,这时需要立刻用四逆汤治疗。

大塚敬节注:有一例缠绵不愈的阑尾炎医案,可以作为本条的参考。患者是一名住院病人,在院长的要求下我往诊治疗,现引用病案一部分如下:
第一,全身大汗出,终日不止;第二,出现散在性感觉异常;第三,右脚内侧出现轻微痉挛;第四,脉变弱,幅度变窄。并且已有的恶寒、发热、腹痛、手足烦热、口干等症状依然存在,结果很明显,病情加重了。

于是根据“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这个条文,作为最后的一张牌,决定使用四逆汤,并加上人参茯苓,投予了茯苓四逆汤。出乎意料的是,仅服药一天,病人的感觉即变得爽快,腹痛减轻,腹满消失,也有了食欲。服上方十天便痊愈出院了。

述案例诠释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无论患者被确诊为何种疾病,按照伤寒论条辨的症状,随证治之,就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三六九、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汗和津液就是中医观念中阳的表现方式,大汗出代表亡阳,阳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各种功能。“若大下利而厥冷者”,下利很多表示血的源头会受到伤害,是亡阴的表现,亡阴亡阳的时候就用四逆汤治疗。伤寒表证的时候汗出不止,用桂枝汤加炮附子治疗,炮附子有收表阳的功能。
 
三七〇、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用瓜蒂散。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脉乍紧”就是有的时候紧,有的时候不紧。“病人手足厥冷”,病人手脚冰冷的时候,应该摸到微细的脉,表示体虚掉,结果脉变得乍紧,表示邪结在胸中,病人会有“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的症状;“病在胸中,当须吐之”,要确定病人上焦有东西堵到才能使用吐法。如果是虚证,病人会虚烦,虚烦症状的脉不会紧,紧代表有东西堵到,用瓜蒂散治疗。
 
三七一、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的病人肠胃功能缓掉,手脚冰冷就表示进入厥阴证。“心下悸”,胃不能吸收水分形成的症状,水停在中焦就会有动悸的症状,像肌肉跳动、眼皮跳都是因水饮形成的症状。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要先治水,后治厥逆。治疗中焦的水饮效果最好的药是茯苓,治疗下焦水饮的药物选用猪苓,治疗上焦水饮的药物选用半夏,胸腔中的水饮用十枣汤治疗。此条辨中是水饮停在中焦,所以用茯苓甘草汤治疗。
 
三七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太阳伤寒表证的时候被攻下会变成结胸或心下痞,不会有寸脉沉而迟的现象,寸脉沉迟表示病邪直接进入厥阴。“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肝脏中阴寒盛,阳就不能入阴变成热,热上冲到咽喉,会有咽喉不利、唾脓血的症状;胃肠蠕动缓慢,会有下利不止的症状,麻黄升麻汤是专门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当看到病人有嘴巴吐血,舌苔有热,下利清谷,脉又很弱,又寒又热的症状时,就可以使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碎绵裹,白术干姜芍药桂枝茯苓甘草炙天门冬去心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麻黄升麻汤也是治疗寒热错杂的方剂,由此可见寒热的药可以同时使用。寒热药并用的时候一定要热药冷服,即药冷了后再吃。
本方之主证为表证无汗,兼咽喉溃烂而肠中虚寒下利者。
 
 
图片

伤寒论注释系列链接

注解伤寒论——前言!
伤寒论注解——总论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伤寒论条辨浅释2——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伤寒论条辨浅释3——条辨4-5
伤寒论条辨浅释4——条辨6-8
伤寒论条辨浅释5——条辨9-14
伤寒论条辨浅释6——条辨15-16
伤寒论浅释系列7——桂枝汤详解
伤寒论浅释系列8——桂枝汤医案
伤寒论浅释系列9——条辨17-20
伤寒论条辨浅释10——条辨21-23
伤寒论条辨浅释11——条辨24-25
伤寒论条辨浅释12——条辨26-28
伤寒论条辨浅释13——条辨29-31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2-34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5-37
伤寒论条辨浅释15——条辨38-41
伤寒论条辨浅释16——条辨42-44
伤寒论条辨浅释17——条辨45-46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
伤寒论条辨浅释19——条辨47-51
伤寒论条辨浅释20——条辨53-57
伤寒论条辨浅释21——条辨58-63
伤寒论条辨浅释22——条辨64-67
伤寒论条辨浅释23——条辨68-70
伤寒论条辨浅释24——条辨7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25——条辨74-75
伤寒论条辨浅释26——条辨76
伤寒论条辨浅释27——条辨78-83
伤寒论条辨浅释28——条辨84-86
伤寒论条辨浅释29——条辨87-89
伤寒论条辨浅释30——条辨9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31——条辨100-104
伤寒论条辨浅释32——条辨105
伤寒论浅释系列33——唐容川著《血证论》之阴阳水火气血论
伤寒论浅释系列34——三焦理论篇
伤寒论浅释系列35——水证篇(一)
伤寒论浅释系列36——水证篇(二)
伤寒论条辨浅释37——条辨106-111
伤寒论条辨浅释38——条辨112-116
伤寒论条辨浅释39——条辨117-118
伤寒论条辨浅释40——条辨119-120
伤寒论条辨浅释41——条辨121-124
伤寒论条辨浅释42——条辨125-129
伤寒论条辨浅释43——条辨130-133
伤寒论条辨浅释44——条辨134-137
伤寒论条辨浅释45——条辨138-141
伤寒论条辨浅释46——条辨142-147
伤寒论条辨浅释47——条辨148-151
伤寒论条辨浅释48——条辨152-154
伤寒论条辨浅释49——条辨155-156
伤寒论条辨浅释50——条辨157-160
伤寒论条辨浅释51——条辨161-163
伤寒论条辨浅释52——条辨164-166
伤寒论条辨浅释53——条辨167
伤寒论条辨浅释54——条辨168-170
伤寒论条辨浅释55——条辨171-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56——条辨174-176
伤寒论条辨浅释57——条辨177-180
伤寒论条辨浅释58——条辨181-182
伤寒论条辨浅释59——条辨183-186
伤寒论条辨浅释60——条辨187-188
伤寒论条辨浅释61——条辨191-193
伤寒论条辨浅释62——阳明篇,条辨194-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63——阳明篇,条辨200-206
伤寒论条辨浅释64——阳明篇,条辨207-213
伤寒论条辨浅释65——阳明篇,条辨214-218
伤寒论条辨浅释66——阳明篇,条辨219-223
伤寒论条辨浅释67——阳明篇,条辨224
伤寒论条辨浅释68——阳明篇,条辨225-230
伤寒论条辨浅释69——阳明篇,条辨231-237
伤寒论条辨浅释70——阳明篇,条辨238-242
伤寒论条辨浅释71——阳明篇,条辨243-248
伤寒论条辨浅释72——阳明篇,条辨249-253
伤寒论条辨浅释73——阳明篇,条辨254-259
伤寒论条辨浅释74——阳明篇,条辨260-265
伤寒论条辨浅释75——阳明篇,条辨266-271
伤寒论条辨浅释76——阳明篇,条辨272-276
伤寒论条辨浅释77——少阳篇,条辨277-278
伤寒论条辨浅释78——少阳篇,条辨279-286
伤寒论条辨浅释78——太阴篇,条辨287-294
伤寒论条辨浅释80——少阴篇,条辨295-300
伤寒论条辨浅释81——少阴篇,条辨301-309
伤寒论条辨浅释82——少阴篇,条辨310-315
伤寒论条辨浅释83——少阴篇,条辨316-320
伤寒论条辨浅释84——少阴篇,条辨321-327
伤寒论条辨浅释85——少阴篇,条辨328-331
伤寒论条辨浅释86——少阴篇,条辨332-339
伤寒论条辨浅释87——厥阴篇,条辨340-346
伤寒论条辨浅释88——厥阴篇,条辨347-354
伤寒论条辨浅释89——厥阴篇,条辨355-362
伤寒论条辨浅释90——厥阴篇,条辨363-367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