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条辨浅释89——厥阴篇,条辨355-362

 与春天同行 2022-12-11 发布于青海
三五五、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多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发热和厥逆都不明显;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少阴证的症状:小便是白色的。在厥阴证的时候,因为是寒热并结的症状,小便颜色是黄色的。当小便颜色变白的时候,说明热已经排出。“欲得食,其病为愈”,病人能够吃饭,表示胃气恢复,身体能够康复;“若厥多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病人如果怕冷,还有呕吐的症状,说明胃肠还是寒冷的,阳不能入阴,会变成热,热没有宣泄的渠道,就会有大便脓血的症状。

当病毒在进入肝脏的时候,就是在进入人的最后一道防御抵抗系统。如果发现病人的热能够慢慢地回头,这是好的现象。病人在虚寒的时候,脉象弱细,表示脉证相符。病人没有元气的时候,脉象洪大,这就是内经中讲的真脏脉。脉证合表示病人的热能够慢慢回头,体力也会慢慢恢复。临床上看急性肝炎的病人,小便就变成茶色,肝病治好之后小便会变成白色。胃口恢复,手足不冷这些症状代表疾病会痊愈。
 
三五六、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人的手脚冰冷,胸中又没有疼痛的症状,小腹胀满,按到之后疼痛,可以确定是冷结到膀胱、关元的位置。可以用艾条灸关元穴、中极穴驱寒。《金匮要略》中的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都是祛寒的方剂。

关元部位剧痛,膀胱结有四种状况:
1,水结膀胱,少腹痛,小便不利,用五苓散治疗。
2,血结膀胱,少腹痛,小便不利,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3,热结膀胱,少腹痛,小便红涩,小便出来有刺痛的感觉,用猪苓汤治疗。
4,冷结膀胱,少腹痛,小便色白或小便不利,用真武汤治疗。
 
三五七、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阴病的病人发热的时间比手脚冰冷的时间多,代表病人的体能很好,“其病当愈”,一般来说自己会痊愈;如果没有痊愈,代表热没宣泻的地方,热不能从小便中排出就会进入到大肠,会形成大便带脓血的症状。
 
三五八、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厥阴病的病人发冷的时间比热的时间多,“复厥五日”,冷的时间越来越延长;“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表示病情越来越严重。
 
三五九、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经过六七侯以后,病邪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最后进入到厥阴;“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病人的脉很微弱,手足冰冷,脉很微细,还有烦躁的症状,这时候可以灸太冲穴。艾灸之后如果病人的手足还是冰冷,人就会死掉。病人手脚冰冷,里寒很盛,肠胃功能丧失,身体虚弱,如果病人有烦躁的症状,说明病人的阳要脱离身体了。很多癌症末期的患者都可以看到身体极其虚弱并烦躁的症状,尤其是肝癌。
 
三六〇、伤寒发热,下利,厥逆,燥不得卧者,死。

伤寒会有发热的症状,如果发热兼有“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这些症状都存在的话就是死证。在厥阴证里面,最危险的症状就是烦躁不得卧。肝癌或者肝硬化晚期的患者如果肝的功能没有能力把癌细胞排出体外,元阳要离开的时候,都会看到烦躁的现象。病人一直下利,表示体能一直在排出,需要尽快把利止掉。有的时候能够看到病人下利自止,其实是胃肠中没有任何的营养能够流出,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用大剂的四逆汤,下利不止还可以用赤石脂禹余粮汤,用涩剂去止利。
 
三六一、伤寒,发热,下利至厥,厥不止者,死。 

下利无法停止,体能会一直流失,手脚冰冷。如果病人发热,表示肠胃功能恢复,下利应该自止。“发热,下利至厥,厥不止者”,手脚一直冰冷,没有办法热起来,都是死证。除了癌证的末期、肝病的末期,还有霍乱痢疾的上吐下泻,好的津液都吐光了,也会有这种现象。
 
三六二、伤寒,六七日下利,又发热,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六七日下利,又发热”,如果人在很虚弱的时候,胃气恢复,会有发热的症状。如果病人汗出不止,汗血同源,汗的来源就是阳的津液,如果下利和汗出同时存在,表示津液流失得更快,这也是死证。有阴无阳就是阳脱离于身体的状态,这种情况需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用白通汤加猪胆汁和人尿作最后的抢救。
 
图片

伤寒论注释系列链接

注解伤寒论——前言!
伤寒论注解——总论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伤寒论条辨浅释2——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伤寒论条辨浅释3——条辨4-5
伤寒论条辨浅释4——条辨6-8
伤寒论条辨浅释5——条辨9-14
伤寒论条辨浅释6——条辨15-16
伤寒论浅释系列7——桂枝汤详解
伤寒论浅释系列8——桂枝汤医案
伤寒论浅释系列9——条辨17-20
伤寒论条辨浅释10——条辨21-23
伤寒论条辨浅释11——条辨24-25
伤寒论条辨浅释12——条辨26-28
伤寒论条辨浅释13——条辨29-31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2-34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5-37
伤寒论条辨浅释15——条辨38-41
伤寒论条辨浅释16——条辨42-44
伤寒论条辨浅释17——条辨45-46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
伤寒论条辨浅释19——条辨47-51
伤寒论条辨浅释20——条辨53-57
伤寒论条辨浅释21——条辨58-63
伤寒论条辨浅释22——条辨64-67
伤寒论条辨浅释23——条辨68-70
伤寒论条辨浅释24——条辨7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25——条辨74-75
伤寒论条辨浅释26——条辨76
伤寒论条辨浅释27——条辨78-83
伤寒论条辨浅释28——条辨84-86
伤寒论条辨浅释29——条辨87-89
伤寒论条辨浅释30——条辨9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31——条辨100-104
伤寒论条辨浅释32——条辨105
伤寒论浅释系列33——唐容川著《血证论》之阴阳水火气血论
伤寒论浅释系列34——三焦理论篇
伤寒论浅释系列35——水证篇(一)
伤寒论浅释系列36——水证篇(二)
伤寒论条辨浅释37——条辨106-111
伤寒论条辨浅释38——条辨112-116
伤寒论条辨浅释39——条辨117-118
伤寒论条辨浅释40——条辨119-120
伤寒论条辨浅释41——条辨121-124
伤寒论条辨浅释42——条辨125-129
伤寒论条辨浅释43——条辨130-133
伤寒论条辨浅释44——条辨134-137
伤寒论条辨浅释45——条辨138-141
伤寒论条辨浅释46——条辨142-147
伤寒论条辨浅释47——条辨148-151
伤寒论条辨浅释48——条辨152-154
伤寒论条辨浅释49——条辨155-156
伤寒论条辨浅释50——条辨157-160
伤寒论条辨浅释51——条辨161-163
伤寒论条辨浅释52——条辨164-166
伤寒论条辨浅释53——条辨167
伤寒论条辨浅释54——条辨168-170
伤寒论条辨浅释55——条辨171-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56——条辨174-176
伤寒论条辨浅释57——条辨177-180
伤寒论条辨浅释58——条辨181-182
伤寒论条辨浅释59——条辨183-186
伤寒论条辨浅释60——条辨187-188
伤寒论条辨浅释61——条辨191-193
伤寒论条辨浅释62——阳明篇,条辨194-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63——阳明篇,条辨200-206
伤寒论条辨浅释64——阳明篇,条辨207-213
伤寒论条辨浅释65——阳明篇,条辨214-218
伤寒论条辨浅释66——阳明篇,条辨219-223
伤寒论条辨浅释67——阳明篇,条辨224
伤寒论条辨浅释68——阳明篇,条辨225-230
伤寒论条辨浅释69——阳明篇,条辨231-237
伤寒论条辨浅释70——阳明篇,条辨238-242
伤寒论条辨浅释71——阳明篇,条辨243-248
伤寒论条辨浅释72——阳明篇,条辨249-253
伤寒论条辨浅释73——阳明篇,条辨254-259
伤寒论条辨浅释74——阳明篇,条辨260-265
伤寒论条辨浅释75——阳明篇,条辨266-271
伤寒论条辨浅释76——阳明篇,条辨272-276
伤寒论条辨浅释77——少阳篇,条辨277-278
伤寒论条辨浅释78——少阳篇,条辨279-286
伤寒论条辨浅释78——太阴篇,条辨287-294
伤寒论条辨浅释80——少阴篇,条辨295-300
伤寒论条辨浅释81——少阴篇,条辨301-309
伤寒论条辨浅释82——少阴篇,条辨310-315
伤寒论条辨浅释83——少阴篇,条辨316-320
伤寒论条辨浅释84——少阴篇,条辨321-327
伤寒论条辨浅释85——少阴篇,条辨328-331
伤寒论条辨浅释86——少阴篇,条辨332-339
伤寒论条辨浅释87——厥阴篇,条辨340-346
伤寒论条辨浅释88——厥阴篇,条辨347-354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