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亭-于宋庭之心筑起高台

 江南一鱼6jvvqc 2022-12-12 发布于江西
图片

一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梁的繁华热闹。

图片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一幅《金明池争标图》描绘了汴梁金明池的宫廷嬉戏

图片
宋 佚名 金明池争标图

然而在开封建都长达168年的北宋王朝,其国都东京汴梁城却在盛极之后又遭兵燹,历史的漫漫长河兴衰更替,而今,也唯有北京紫禁城一处正朔宫殿留存至今。

图片
北京故宫 摄影师 马文晓

北宋的皇宫会是什么样?探究北宋的皇宫的下落一直是考古工作者的目标,但开展北宋皇宫的考古工作却困难重重。

由于黄河的冲击,开封地区堆积了深厚的淤泥、以及高地下水位都将遗址深深掩埋于地下。

图片
开封龙亭 潘湖杨湖即为黄河水患后遗留的城市洼地

直至1981年的一次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北宋皇宫神秘面纱提供了契机。

这一年,为了改善龙亭潘湖的水质,开封市城建局园林处将潘湖水抽干,在清淤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淤泥下发现了大量的龙纹瓦当、滴水、筒瓦等建筑构件,有的瓷器上还印有“周府上用”题款。

图片

戗兽

图片

瓦当

图片

滴水


曾经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就这样突然浮现。

再往下深挖,在大约8米处,人们惊喜的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有空旷的殿壁走廊以及残垣断壁。

经后续的考古发掘证实,在周王府的下面,真的埋藏着一座千年皇宫——北宋东京城的皇宫。

图片

至此,“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一直流传在开封民间的传言,终于被考古证实。

如今,当我们踏上开封的土地,总是想要探究那个曾富丽甲天下、繁华冠九州的北宋东京城。

图片宣传宋文化而重建的开封府 

开封古城中心——龙亭所在,历史流传有序,在文献之中大致就是宋皇宫的位置,当我们走进雄伟的龙亭时,或许有人会问:

北宋时的皇宫就是在这里吗?
为什么这么多朝代在此定都?
当今龙亭的背后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随着龙亭厚重历史一页页的翻开,不妨和我们一起去探索开封龙亭的前世今生吧。


宋庭之变


历史上,龙亭大殿面前并没有碧波荡漾的湖水,而是鳞次栉比的宫殿建筑群。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督检点赵匡胤在开封城北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

图片
赵匡胤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太祖赵匡胤欲迁都洛阳或长安,但历经五代十国长期的战乱,唐长安洛阳旧都已然不堪再度营造宫室。

洛阳与长安在唐朝时的过度资源开发(大规模伐木与城市建设资源消耗),使得旧都的社会经济客观情况不足以支撑首都建设。

除此之外,日益发展的京杭运河带来了便利的水运交通,濒临黄河的开封便成为了定都的主要选择。

图片
《景德四图》-兴驾观汴涨
其中描绘有宋东京汴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匡胤最终放弃了迁都的打算,而是服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选择定都开封,并在后周城池基础上修建东京城。

图片
开封铁塔即为开封宋代地面遗存建筑之一
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又名开宝寺塔

经过修建后的北宋东京城共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形成了层层叠叠、壁垒森严的城市格局。

图片

外城是东京城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于后周时期的罗城基础上增修,整个外城呈一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菱形,四墙约长今29公里左右。

内城是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来的,当时为节度使李勉所筑,北宋时期,内城作为保卫皇城的第二道屏障,略呈正方形,四墙总长约11550米。

图片
开封城墙 大梁门

皇城则又称宫城或大内,最初来源于唐汴州宣武军节度使衙署,五代时期的后梁建都开封后将其改建为建昌宫、后晋改为大宁宫、后汉和后周皆沿用为皇宫。

尽管有五代时期的营造基础,但频繁的战乱使这些统治者无暇对皇宫进行营建,直至北宋政权建立后,赵匡胤对皇宫进行了大力增建,建金殿,造园林,扩后苑,一个辉煌的皇宫就此落成。

图片

《景德四图》-太清观书

图片

《景德四图》-契丹使朝聘


如今宋皇宫的遗址位于今开封龙亭大殿前的鄱、阳湖一带,皇城一共设立了六个城门:左掖门、宣德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拱辰门。

其中的宣德门较广为人知,此门正是南墙三门中的皇宫正门,宋徽宗曾作《瑞鹤图》对宣德门进行了详尽描绘。

图片
北宋《瑞鹤图》宋徽宗赵佶  辽宁省博物馆

而辽宁省博物馆中所藏北宋卤簿钟上,赫然也刻有一座城门,如今推测其上所绘也是宋宫宣德门。

卤簿钟铸于宋徽宗宣和时期,靖康二年由金人自汴京掠至燕京仰山寺,清乾隆年间运至承德,后由汤左荣从承德盗运至奉天官邸。

图片
北宋 卤簿钟 辽宁省博物馆中所藏

其门高大雄伟,威严壮丽,从绘画中后人有幸窥得其巍峨气象,而《东京梦华录》对宣德门亦有记载:

“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角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

图片
北宋 卤簿钟 宣德门细节 辽宁省博物馆中所藏

自汴梁外城南熏门一路向北,过朱雀门、周桥,三省六部至宣德门,这条近南北向的城市中轴线,正是开封城千年未变的中轴线。

图片
开封古城中轴线

当我们打开今天开封的地图时,那条笔直的中轴线依然自龙亭公园贯穿中山路。城市中轴线千年未变,这在世界上都非常罕见。

而这一条路,自唐代汴州城时就已基本形成,沧海桑田,这一条路上的光景每天都在变。当我们行走其间,恍惚间似乎走在北宋东京城的御街,这里有花光满路,也有刀光剑影……


周府宫闱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的铁蹄踏入北宋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帝姬、妃嫔、贵卿三千余人,是为靖康之变,又称靖康耻。

图片

宋徽宗

图片

宋钦宗


当高大的东京城墙被金人所破后,随着城墙轰然崩溃的还有北宋王朝,赵氏政权南迁江南定都临安(今杭州),而中原之地自此易主。

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临安府为行都,南宋王朝在此历七帝,共138年。

图片

在金人统治北宋故地期间,曾两次短时间内定都汴京(今开封),并对北宋东京城的皇宫旧址加以营建,作为金皇宫

然而随着蒙古军队的围攻,金朝终归陷落,随之衰亡的,是龙亭一带结束了作为皇宫的历史。

龙亭的再次兴盛,是在明朝。

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领地开封,朱橚在就藩之前,就开始修建规模宏大的周王府,其地址正是在宋金故宫的旧址上。

图片
周王府复原示意

公元1381年,周王府基本竣工,朱橚携带家眷前往开封正式就藩。

周王府设萧墙和紫禁城两重城墙,萧墙作为周王府的外围城墙,呈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史载周回:“九里十三步”。

图片

萧墙之内是明周王府内城,称“紫禁城”,大致在宋故宫的基础上建造而成。

周回五里,设有四门,分别为南门端礼门,东门体仁门(如梦录记载为“礼”),西门遵义门,北门承智门。

今龙亭公园南大门(午门)便大致位于周王府紫禁城南门端礼门之上,龙亭公园的龙亭大殿后墙以南‚大致为周王府紫禁城北门承智门。

图片

如今龙亭公园,包括潘湖杨湖在内的区域,都是明周王府紫禁城的范围。

紫禁城是周王的主要生活的场所,其内修有别致精美的园林,也有辉煌气派的王家苑囿,其中最出彩的,莫过于紫禁城后的煤山,《如梦录》记载:

“宫后有煤山,蓄积煤炭,以备有警中供爨,山高五丈,松柏成林。上立石碣,书'八仙聚处’四字。山下有洼池,又有湍水,内浮二球,急水冲动,上下交腾,名曰'海日抛球’。”

图片
龙亭大殿所在高台 即为周王府后煤山

周王府的豪华气派令人赞叹,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宏伟的周王府抵挡不住滚滚而来的历史车轮。

1642年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军三围开封,崇祯十五年九月十四夜,大雨倾盆,黄河上游决堤洪水自北奔腾而下,震声如雷,开封城内一片汪洋,官舍民居尽被淹没,仅余数万人出逃。

图片
潘湖杨湖下,即为洪水淤没的周王府

大水满灌全城,繁华的开封就此被掩埋地下,只露紫禁城的中屋脊、高耸的煤山、相国寺顶、钟鼓楼等几处高处建筑,开封的光景从此徒为一场梦境

图片
开封包公湖,同样为水漫漶后的淤塞湖

这场灾祸极大的改变了开封城原有的地貌格局。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在河南巡抚宁承勋记载中,我们可见当时的开封:

“由大河泛舟,直抵城下,城垣半在沙淤水浸之中”。

黄河的冲入,裹挟着泥沙将开封城内原来低洼之处淤积垫高,而明周王府紫禁城城墙阻塞来水,反成为了洼地。

图片

水漫漶过墙,倾入紫禁城内,四面坚固高大的围墙阻挡了泥沙的侵入,使得其内几近“蓄水池”一般,原本居高的城市中心,慢慢变为低洼之处。


龙亭之源


清初,顺治年间(1659年)官方在周王府旧址上修建了河南贡院,用作举人的考试场所。清康熙年间,官府修整城墙城门,建设修复官舍民居,开封城逐渐恢复生机。

图片

然而贡院虽占据周王府旧基,却依然没有解决因明末黄河漫漶导致的低洼问题,再加上城墙围堵,排水不易,久而积蓄之水无法排除。

田文镜《改建河南贡院记碑》记载:“东、西、北三面皆水塘,埒起如环墙,而以闱中为釜底,凡雨水之汇归于塘者,复于塘渗人于院,宣泄无由,垫高不易,是此永无涸期矣。”

由于水患不得已,贡院于雍正九年(1731年)搬迁至开封城东北角上方寺,也就是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

图片
河南大学即为清代贡院旧址

贡院因水患迁走,但煤山高耸,不受水患影响,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当地官员在原周王府煤山之上修建了万寿亭,亭内放置“大清皇帝万岁碑”,每逢皇帝生辰或者重要节日,地方官员便都要来此礼拜朝贺。

图片
龙亭大殿内复原的皇帝御座

皇帝一般称真龙天子,其牌位供奉在煤山亭子内,煤山也因此被称为“龙亭山”,简称“龙亭”。

在贡院搬走后,河南总督王士俊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斥巨资对龙亭山上的万寿亭进行“改造升级”,整修为万寿宫,其正殿装饰豪华,供有皇帝万岁牌,据《万寿宫碑记》记载:

“万寿宫少进为五雉端门,门以内为驰道,长一百八十丈。表以坊曰嵩呼。两旁环以碧沼,若蓬瀛焉。”

这万寿宫便是今开封龙亭大殿的前身。

图片

修筑万寿宫建筑群和门前的大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垫高,而最省力的方式便是使用周围两边的沙土,而这样一来,两边的洼地进一步拓深,就为湖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图片
清代堆高的龙亭中轴线御道

据雍正《河南通志》中《万寿宫图》推测,王士俊修建万寿宫时将低洼的水坑进行了整理,连成湖泊,在湖泊的中央修建甬道,既作为通往万寿宫的道路,也是将湖泊一分为二。

碧波荡漾龙亭湖的景色为宏伟的万寿宫更增加了一份豁然和秀丽。

图片
杨湖湖心亭

到了清末,万寿宫日渐衰败,民国时期曾改名中山公园,后受战争影响一度残破不堪。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按照清代万寿宫建筑格局逐渐修复,建成了以古建筑群体为主体,扩展为园林式的“龙亭公园”。


水心高台


龙亭大殿,为清代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

殿四周有回廊,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覆黄色琉璃瓦,瓦中上下层置菱形与“一”字形青绿色瓦式。

图片

大殿檐下用斗拱置一斗三拱麻叶头,角梁站兽下均悬挂铁马

图片

大殿建于明周王府煤山之上,煤山改为大殿台基使用,台基南北长30米,东西宽62.5米,台基高14.5米,砌以青砖,推测为周王府煤山整平山顶改造而成。

图片

龙亭大殿与高台有三十六丈高,代表三十六天罡。正南青石踏阶七十二级,象征七十二地煞,中置高浮雕云龙石壁,两侧及台上四周均有石望柱和栏板。

图片
高浮雕云龙石壁

除龙亭大殿外,高台也由三部分构成。

居中为主台,台中心大殿建筑面积约362平方米,主台的建筑面积约816平方米。主台四周环以石栏杆、望柱栏板等构件

图片

由于相较于中国现存其他高台建筑,龙亭主台过高,故而除正面丹陛外,龙亭高台又设有东、西曲行便道,依照便道,主台两翼砌造副台各四层。

副台上下均有分段的踏道供人上下,左右两台拱卫,也加强主台的稳固。在外观上,左右便道高低错落、曲折多变,使高台不至单调。

图片
龙亭大殿左右两边曲折的便道 

主台前方,也布置有一高一低两层副台,高层副台接近主台,面积不大,可视作月台作用,在观感上造成了高台前的视觉缓冲。

而低层副台宽大,原老照片中可见副台之上也有面阔三间,周置回廊的真武殿一座,作为大殿的前奏,民国时也曾在此处放置孙中山先生的雕像。

图片

现如今小殿不存,副台作为主台与正面长阶踏道的缓冲之地。它和斜面梯道形成了一组南面支撑结构体,使主台稳固美观。

主踏道采取了东、西双阶制砌法,二阶道中间饰有石雕云龙图案,尤其是主踏道上的丹陛,其规格居同省之首,宏伟壮观。

图片
云龙石陛

道边用垂带栏杆,主踏道下部砌有大小不同的三个券洞,自南向北依次变大。

图片

除了大殿本身以外,在南北轴线上也排列了其他建筑。

如今我们见到的龙亭公园是按万寿宫同一中轴线而建,这一轴线也是开封城的城市中轴线。

图片

龙亭公园轴线约500米,自南向北其建筑布局主要为:

- 午门(南大门) -

清代风格单檐歇山式建筑,坐北朝南,五间三开格局。

图片

门前东西两侧置石狮一对,形体高大,雕工粗狂,传为明代周王府门前的镇门狮,二狮所在位置也大致位于明代周王府紫禁城南门,而此二狮也同样传为宋代皇宫遗物。
图片
图片
- 玉带桥 -

沿着大道向前走,便是连接着南北御道的玉带桥。

图片

- 嵩呼 -

过玉带桥,为黄琉璃瓦庑殿顶建筑,称“嵩呼”,为清代开封地方官员在重大节庆或皇帝生日之时,到万寿宫给皇帝遥拜、三呼万岁的地方。

图片

- 朝门 -

过嵩呼,为单檐硬山形式朝门,也同为旧万寿宫宫门,与高台上的龙亭大殿构成完整的宫殿院落。

图片

- 照壁 -

照壁位于朝门内中轴线,壁正中开券门,面对朝门,过照壁直上龙亭大殿。

图片

照壁南侧有御书碑两方,列于照壁东侧。 左碑为乾隆皇帝赐河南巡抚雅尔图回任诗一首,右碑为乾隆赐雅尔图的《嘉禾诗》和雅尔图自撰的《救灾碑文》。

- 龙亭大殿 -

图片

进入朝门后,眼前雄伟气派的建筑便是龙亭大殿。

- 碑亭 -

碑亭里面的碑刻是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河南布政使马慧裕所刻,碑身正面刻有《五岳真形图》。

图片


京华一梦


当你走在这条无数个古人曾经走过的路上,闭上眼睛,仿佛能穿越时光:

清代的考生们正心怀忐忑地走进贡院的考场;
明朝穿着大袖衫和漂亮马面裙的贵族小姐们在边走边说笑;

宋朝官员们身着圆领官袍,面色凝重地一同走向庄严的大殿……

图片

龙亭公园内复原的宋皇宫沙盘

一张清明上河图,就被元明清历代画家所复刻,足见古人对故土的热爱。

图片
元 赵孟頫版 清明上河图

图片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图片
清 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 清明上河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里曾有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也曾有王安石变法时唇枪舌剑的争辩,更是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等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将自己的理想抱负施展于天地。

图片
明 仇英 赤壁图卷 图中描绘的即为苏轼赤壁泛舟

尽管,当你张开双眼一切已物是人非,昔日的繁华和欢声笑语如今尽数埋葬于脚下的土地。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即使一次次的被洪水侵扰、淹没,哪怕是变成废墟,千百年来人们依然一次次地选择在这里重建家园。

开封禹王台又名古吹台,因开封屡遭黄河水患,明嘉靖年间,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台上建禹王庙,故吹台被改称为禹王台。这也是开封人民屡次对抗洪水重建家园的见证。

图片
开封禹王台

或许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开封拥有纵横交错的水利网,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是为开封物资的输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国各地的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往京都,也形成“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地位。

而客观的来说,开封又居于中原之心,人们对“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深信不疑,特别是曾经极度辉煌的宋朝皇宫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使饱经灾难,人们依然对这片土地怀有浓厚的感情。开封城内众多的会馆即为明清商贸往来中原的见证。

图片
开封古城内的山陕甘会馆

于是这里造就了一扇门压着一扇门,一条街压着一条街,一座城压着一座城的世界奇观,每一次的辉煌都曾见证着过往的历史。

图片
开封古城,同样也是北宋东京汴梁内城的范围,历朝叠压

正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安土重迁的思维始终影响着一代一代人,股图至上,人们总还是愿意坚强而勇敢地面对灾难。

战乱、洪水毁掉的只是城池,却无法熄灭对这片土地的热情和期望。

图片
龙亭大殿遥望开封市区

一次次地重建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造就了中华民族面对命运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份对故土的眷恋,便随着尘封于土地之下的旧朝印迹,一同镌刻在中国的历史之中。


-参考献-

明周王府紫禁城的初步勘探与发掘-丘刚
清代开封城市湖泊的形成与演变-吴朋飞
开封龙亭-王府遗址上的历史坐标-刘海永
汴京故宫—龙亭-张玉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