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元蛟 新教育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若干思考

 昵称15221501 2022-12-12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基础教育课程》2017年9月

新教育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若干思考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谭元蛟       邮编:444324

      摘 要: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思维。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责任在教师;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讲究主次分明、发挥课堂作用、开展适当活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

      “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博士(Edward de Bono)提出的著名观点就是将创造性思考和把思考作为技能直接教授,而他提出的创新思维能力,即innovative thinking,其中,innovative(创新)这个词,反义词是derivative(派生的,无创意的)。从字面解释,派生,意思是一枝同源,既然同源,必无创意。所以,创新思维能力,意即是彻底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式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设疑”学生“问难”,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目前,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啊。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做到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教师不要用现成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不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第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已有知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路。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也几乎是不存在的。

        2.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3.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铺平道路。

       五、阅读理解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条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引进教法,创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大都善于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教师也应该巧妙地把他们引向实际,而不是轻易否定,一棍子打死,甚至嘲笑、讥讽,使学生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个回答,一个见解,一个讨论,一个好注意,只要新颖,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体现,否则,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的创新才能。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常识,了解作品、作家的情况,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学,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文字资料,浏览文学网络,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知的新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能很快地接受新观念。组织学生从社会上、生活中、家庭中、同学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展开讨论,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这样在向学生注入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辩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是更新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搜集或自我创造一些散文和诗歌,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开展诗歌和散文的朗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学忠 编著《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出版,第1页。

[2]袁振国 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第84页。

[3]李元功 俞军《高中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出路与困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5。

[4]张嘉玮 著《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页。

[5]郭根福 主编《高中语文新课标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30页。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织编写《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95页。

[7]蔡莱丽《语文素质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