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基础教育课程》2017年9月 新教育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若干思考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谭元蛟 邮编:444324 摘 要: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思维。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责任在教师;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讲究主次分明、发挥课堂作用、开展适当活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 “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博士(Edward de Bono)提出的著名观点就是将创造性思考和把思考作为技能直接教授,而他提出的创新思维能力,即innovative thinking,其中,innovative(创新)这个词,反义词是derivative(派生的,无创意的)。从字面解释,派生,意思是一枝同源,既然同源,必无创意。所以,创新思维能力,意即是彻底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式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也几乎是不存在的。 2.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3.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铺平道路。 五、阅读理解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条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学忠 编著《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出版,第1页。 [2]袁振国 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第84页。 [3]李元功 俞军《高中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出路与困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5。 [4]张嘉玮 著《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页。 [5]郭根福 主编《高中语文新课标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30页。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织编写《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95页。 [7]蔡莱丽《语文素质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5。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