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大珍 充分运用实验教学培养中学生探究性化学学习与动手能力

 昵称15221501 2022-12-12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

充分运用实验教学培养中学生探究性化学学习与动手能力 

湖北省巴东县东壤口镇初级中学   李大珍    邮编:4443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
  一、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奋斗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解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知识浮于表面,不能有效提高化学素养。所以,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善于观察与发现,主动营造实验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能积极主动开展实验活动,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爱上做化学实验,不断开展主动探究活动。例如,在化学教材中有如下实验,教师可进行课堂演练:白纸现红字、魔棒酒精灯、手帕烧不坏等。这些小实验都贴近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兴趣高涨,想要一窥究竟。教师完成实验后,可适当挑选几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练。每个学生都想上台尝试,亲自体会其中的奥秘,课堂的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
  二、通过创设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一直是按教师演示后归纳出结论的过程进行的,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只是坐等实验结果。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热情。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三、通过营造想象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营造想象实验情境,大胆创造。如学“分子”一节时,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香水瓶在讲台上喷几下,一会儿教室内便清香扑鼻,对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对尚未认识微观世界,不知分子为何物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好自通。但教师只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给予正确引导,学生从“粒子”和“粒子运动”的角度还是能作出解释的。无疑,这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再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另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两个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选择其内容时,只要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那么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通过家庭实验或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发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生产实际,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热爱和向往。
  如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或假期对当地的土壤进行酸碱性的调查,对当地农民的肥料施用情况以及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最后分析讨论本地农业的基本现状;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研究家里的洗涤剂、调味剂、日用化工产品的性质和用法,让学生知道一些日用品会对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让学生在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五、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上升成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我做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分子这一节教学中,可补充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我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
        演示结束后,我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
        3、红磷能不能燃烧?
        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让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既能理解,又记得牢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的最生动典范。化学实验中只要我们努力创设实验,努力营造实验情景,鼓励学生以积极求实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开展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就会在得到培养的同时也得到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