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晓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目标设计与实践运用技巧-

 昵称15221501 2022-12-12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素质教育》  2017年9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目标设计与实践运用技巧- 

湖北省巴东县东壤口镇初级中学     李晓蓉    邮编:444301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达成与落实中,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三个并列的、互为支撑的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初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那么,如何更好的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达成与落实“三维目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正确理解中学数学三维目标的内涵

    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过程与方法”是指要做到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是指要做到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怎样达成与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也是其他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和落实知识目标是首要的任务,数学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五个层次:

      1、执教者必须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必须明了围绕基础知识进行哪些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新课改培养目标着重强调,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基本技能和方法。

     2、在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地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虽然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的篇幅不可能详尽所有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但教材的编写毕竟是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的,尤其是新课标的教材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旧教材的许多弊端,都很好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尤其是教学思路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既不能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目标,看作是教学中必须贯彻执行的文件,也不能走向创造使用的极端——唯有改变才是创意的错误倾向,更不能进行盲目地“创变”,应在正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基础上,针对教材本身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创造性使用教材,从而使教师教得更为有效,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简单、扎实,是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保证。

      3、在情境创设中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 “ 同化 ” 或 “ 顺应 ” 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4、在新知探究中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5、在知识应用中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知识应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达成与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自己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传统的教学是以讲授为主,但单一枯燥的讲授方式会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活力,要保持有活力、有生命力的课堂,就必须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交回学生,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体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 “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 为 “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这就要求在新知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 “ 知识清单 ” ;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进行动手实践的体验教学。对学生发展而言,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比如,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1千米有多长、1牛顿有多重?”,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称一称、算一算,实际体验“1千米有多长、1牛顿有多重”,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后者肯定优于前者。

      4、教学内容问题化。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转变学生以往的单一的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注意的是,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对于许多单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感悟到的知识,教师还必须予以讲解。当然这里所说的讲解,是一种引导,区别于强制的和无目的的灌输。教师要把握讲解的时机,应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时候讲,要在学生感悟不出或是感悟肤浅的时候讲。

      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所长,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及缺陷。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集各种学习方式的所长,根据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地展开,将各种学习方式根据需要有机的整合利用。具体地说,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讲解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解与引导,需要学生合作、探索的,就让学生合作、探索,需要动手操作实践的,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