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离开家的爸妈

 广而告之公益 2022-12-12 发布于北京

“你看,妈妈,你看!”

这个朝摄像头呼唤妈妈快看的男孩今年8岁,他想让妈妈看的是1岁弟弟刚刚学会的走路

画面中,哥哥张开双臂,一边隔空保护弟弟,一边激动大喊让妈妈看。

这是前段时间发生在贵州安顺一农家院里的情景,由于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哥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向他们传达喜悦,而这份喜悦的呼唤,远在千里外的妈妈不仅听到了,而且还看哭了。

讲到这哥俩,妈妈陈女士难掩心酸,她说:“就是为了看他们兄弟才装的监控,看到这一幕眼泪就往下掉,没有陪孩子经历学走路的过程,感觉很对不起他。”

这段视频,截止发稿时观看量已突破千万。

想必远在异乡的父母,在夜深人静之时,也已看了无数遍吧。

当他们枕着画面睡去,梦里,家门前的油菜花在风中摇曳,像是在告诉他们:你牵挂的这个家,她很好。在无数网友被这段视频打动赞叹的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理解的声音,比如:

“太狠心了,就为了挣俩钱,长年累月把小孩丢家里。”

“小孩的小时候就这么几年,等过了这个阶段,拿钱也补不回来。”

更有甚者,说出了“自己啥情况没数吗,还生小孩?”

 ......

不理解父母离开孩子属正常,毕竟留守儿童父母的心酸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但一昧数落他们生孩子就属不道德了,毕竟生儿育女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啊。

书里总说世间的亲子之爱皆因陪伴,但现实告诉我们有一种父母子女间的爱是因为分离。

节后返京,有次乘公交,坐在后排靠窗位置,打磨着公交里的一切,开始幻想电视剧《开端》情节,这时,身旁坐下一位大哥哥模样的中年男子。

我的电视剧幻想自然吓不到我,但中途,大哥的视频铃声着实给我吓了一激灵。(因剧中也存在铃声)

紧接着,视频那头传来孩子奶声奶气的嘤嘤呀呀。

妈妈则在一旁说:“好巧不巧,你刚走,他就学会爬了!”

“来来来,给爸爸爬一个看看,等你再回来估计就能走了......”

爸爸盯着屏幕夸赞孩子真厉害,孩子也很配合的在那头叫着爸爸。

旁听者的我听到这,心多少有点酸,当我转头想瞥一眼时,发现这个爸爸,已经挂了视频,掩面哽咽了。

可能他想到了电话一头的孩子疑惑爸爸为啥不在身边的画面;想到了年前刚回家时孩子不敢和他抱抱的场景;想到了经过一周的相处孩子刚刚黏上他,他却又离开......

这确实是个“狠心”的爸爸,可如果他不“狠心”,谁又能来帮他养家?

我想给他点安慰,可那会的我,除了递上张纸巾,什么都说不出口。

返程的高峰期,每一站都要上好些拖着行李的人,这个城市肯定有很多离开孩子的爸妈,他们应该和这个爸爸一样,心头都有一块不能触碰的柔软。

其实那些不理解的声音,他们都懂,但这又能怎么样呢。

不是每个人都出生在繁华大都市,家门口就有薪水可观的工作,许多的人还要依靠走许多的路,才能赚到养家糊口的碎银。

试想,如果不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好,谁又会愿意漂泊异乡,谁又会愿意错过孩子成长?

很多人埋怨他们“生而不养”,可这哪里是生而不养,他们也想常伴孩子左右,但更想让孩子衣食无忧。

所以,即便重新选择,他们也会在“陪你”和“养你”间,果断选择后者。

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的父母,让一些孩子心里难免冒出个疑问——“他们是不是把我忘了?”

小时候,看到电视里有这种情节,就义愤填膺,也觉得他爸妈肯定在外面过上好日子,就把他忘了。

直到有次年前出远门,在火车站,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带一堆行李的场景,背着厚包袱、提着大麻袋还得挎个大水桶......

我就很好奇他们咋有这么多东西,我妈当时跟我说那里面有很多是给家里老人小孩买的好吃好玩的。

于是,那会把零食看作宝贝的我,就寻思他们能拿这么多好吃的,应该不会把小孩忘了。

长大后才发现,“不会忘”对父母而言绝对不是褒义词,时时刻在心尖的人,怎么可能忘?

上大学后,由于离家不远,寒假都会找个兼职,到过年前两天才回家,虽只能感受一站地的春运路,但依旧能看到许多那样的身影,对于车厢里的大包大桶,我还是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还是会禁不住猜测里面究竟会有啥美味。

但猜想总会被登场的售货员打断,记得有次她兴奋介绍着手中的一款高铁样式的玩具。

即便她介绍得眉飞色舞,四下也没怎么有人听,我嘀咕着:人家要买的早就买好装包里了,还用等到这时候。

可惜我当时忘了,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父母嫌自己给孩子的东西多。

果然,坐在对面的一大姐突然招手说她想看看,售货员立马将玩具递给她并详细介绍起来,印象里价格不是特别贵,但也不便宜。

置物架上透明大袋里的零食玩具,还是刚上车时她塞了好一会放进去的,没想到当她拿起那个玩具打量一番后,就果断买下了。

可就在刚才,她为了省下一桶泡面的5块钱,从包里掏出煎饼和榨菜。

现在想来,她能毫不犹豫买下那个玩具,大概只是因为销售员那句 “小孩都喜欢玩这个”。

离开家的爸妈,好久没见你,可能不知道你现在喜欢什么,也不敢像其他父母一样直接去问你到底想要啥。

他们也知道自己没有陪伴你,也知道你可能以为他们抛弃了你。

但你知道吗,他们会在你看不到地方,每天翻看你的照片,关注每一条跟你有关的信息,接受每一句可能会让你开心的建议,买下或许你会喜欢的东西,也会因为你,对同龄孩子格外耐心温柔。

所以他们怎么可能忘记你,你是他们远隔千里也日思夜寐的人呐。

可能有一天,他们会忘记自己,忘记一切,但就是不会忘记你。

你走过凌晨五点的街道吗?——我走过,所以想走穿这条夜路,好让你以后能睡到天亮。

你坐过十小时的绿皮火车吗?——我坐过,所以我打算坐到头,好让你以后去哪都轻轻松松。

你见过外面更大的世界吗?——我见过了,所以我还得加把劲,好让你这代也能在那生活。

每对父母都想给儿女最好的,虽然单是给孩子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就已经身心疲惫,但他们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争取。

记得去年在百货店买杯子,结账时与前面的大爷买的是同款。

结完账走往地铁的路上,大爷说这杯子就是好看,女娃娃都喜欢。

我应和着问他是给孙女买的吗?他哈哈两声说夏天在天津干环卫时,看人家城里小女娃都有,就想着等快回去了,给娃娃也买个。

我夸赞着大爷真有心,而他却开始了感慨,原来孙女的爸妈在南方打工,自己在北方干活,家里就她和奶奶,大爷说好在快熬出来了,等过了年,就能跟他爸妈去城里上学了,这杯子正好用上。

“那挺好,就不用挂念了”。

只是,我的想法终究还是单薄些。大爷告诉我们挂念是一方面,主要她爸妈觉得城里教育好,这些年好不容易打拼了个落脚地,就为了接小孩过去念书,好考学有出息。

原来,父母走的每一步棋都包含了深谋远虑。

想起之前网上广为流传的外出务工父母的两段话:

“没有办法,我也很想孩子,可是家乡都是大山,不走出来就没有活路;如果我不先从大山走出来,我的孩子就会跟我一样沦为最底层的群体,我想多挣点钱将来送孩子们去好的学校念书,如果万一孩子学念不出来,我就多存点钱给他们将来做点小生意。”

“夜里干活熬得心绞痛,想到孩子就忍不住要哭,只盼他们能出了头,再不要过我们这样的日子。”

字里行间中溢出的不仅是他们心中的酸苦,更多的是寄予下一代的热望。

 宁愿让孩子们埋怨自己的缺席,也不愿看到儿女将来和现在的自己一样,为操持生计骨肉分离。

所以,他们想通过独吞所有的苦和累,托起明天可以自由选择人生的你。

我们常说一个完整的中国视野,不仅需要看到高楼大厦,也需要看到乡村田野;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个人视野,能与留守儿童共情,也能理解他们父母的不容易。

文章转载于公益中国网:http://www./news/show.php?itemid=967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