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橘子”和“桔子”,究竟有什么区别?很多人分不清,看后涨知识

 zjh291 2022-12-12 发布于上海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都以为“桔”是“橘”的简写字。其实是不对的。
之所以大家有这样的误解,可能与一次文字改革有关系。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曾明确把“橘”简化为“桔”使用。
但是,到了1986年又在《<二汉简案>和纠正通知》中被废止。所以橘和桔二者其实是单独存在和使用的,并不存在简繁的依附关系。
橘和桔,这两个字,在古代是单独存在的。但橘字应该要早很多。
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词典《说文解字》中指出,“橘”的含义就是我们说的“橘子”;但文献中并没有(桔(jú))的词条,有的只是(桔(jié))的词条。
可以看出,“桔子”应该是后来才有的说法。
关于“桔”的演变,历史上有着这样的说法:
在湖南长沙有个地名叫做橘子洲,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写《水经注》的时候,将“橘子洲”写作了“吉子洲”。可见古时候“桔子”的前身,很有可能是“吉子”。吉,有吉祥的意思,也代表了古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
宋人周必大在《平园续稿》中有云:
“橘洲在湘江中,巨浸不能没,膏润宜橘,是以得名。橘,诀律切;吉,激质切,本作两音,比人混而为一。故郦道元注水经,橘洲或作吉字。近世伪传东坡录《橘传》,亦指为吉。”
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将“橘”写作“吉”,已经非常流行了。那么,“吉”又如何演变为今天的“桔”呢?
文史君之见,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古人将水果“橘”写作“吉”后,从视觉上看也是比较别扭的。
由于橘树木本,所以人们便给“吉”字加了一个木字旁,从而成为木旁表意、吉字表音的形声字。且古代汉字90%以上都是形声字。
如今的“橘”和“桔”早已经混为一谈,多数人无法分辨其用法。
有的人说:“橘”是南方人的叫法,“桔”是北方人的叫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很早的时候老祖宗就叫“橘子”,所以南方人也就懒得改,流传至今了。
而北方人则比较喜欢叫它“桔子”,虽然发音是一样的,但是更简单的笔画足以看出北方人直率豪爽的性格。
还有的人说:皮薄的那种叫桔子,皮厚一点的叫橘子。另外还有说法说:桔子没籽,橘子有籽。吃到有籽的就是橘子。
其实这些说法都没有依据。本质上讲,橘和桔,表意和所指都是一样的。指代的是同一种水果。
说到这里,文史君还想起一个故事。历史上有个人超级喜欢橘子,甚至到了痴狂的境界,他就是明朝末期大文学家张岱。
史书记载:“其性好啖橘,橘熟,堆砌床案间,无非橘者,自刊不给,辄命数僮环立剥之”,最后吃到手脚都呈现黄色。
在他死后著名的《自为墓志铭》中更是为自己留下了四个字——“茶淫橘虐”。好茶爱橘到了癫狂的境界,也可算作文史界的一件趣事。
读者们,关于“橘和桔的区别”,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呢?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