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描写升级绝招:对话描写 其他描写,共同“演活”笔下人物

 宝妞 2022-12-12 发布于河南
人物描写升级绝招:对话描写 其他描写,共同“演活”笔下人物人物描写升级绝招:对话描写 其他描写,共同“演活”笔下人物



作文素材
写作方法
名著阅读
小学范文
家校共读
初中范文

写活人物对话,除了精选符合表达者的身份、性格和心理活动的话语内容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借助“融合”的方法,即要结合其它类型的描写。下面,就融合的有关内容和方法问题谈一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融合表情神态描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个人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并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说话的表情神态也不相同。“嫩黄瓜作文”认为,若能一方面写人物的语言,一方面写出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两相结合,一个鲜活的形象往往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读了《孔乙己》,谁也不会忘记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时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的模样,从而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羞耻和争辩的可笑。

图片

下面是一位同学运用这种写法后的描写片断:

例①  “奶奶奶奶,你跟我说说你小时候的事儿嘛!”亚辉瞪大眼睛,哀求道。“唉!”奶奶的眼神突然变得凄然,嘴唇抽动了几下“那时候日子苦啊!”

上面例子中,“瞪大眼睛”与“奶奶奶奶”的急促呼喊结合,写出了一个天真孩子的热切希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眼神和嘴唇写出了人物的表情神态变化,将其作为提示语置于话语之间,极生动地表现了奶奶回忆往事的痛苦心情,为文章增色不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融合体态动作描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活中各人说话时体态动作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既展示人物的语言,又展示人物说话时的细小动作,二者搭配使用,能使读者听其言,想其行,会其意。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的话:“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哩!’”自然地“放”,随口地“说”,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有机结合,一个以苦为乐的高大形象顿时矗立在我们面前。

有位同学经过细致观察后作出了形象的描绘:

例②   “石磊,好久不见啦。你到哪里去了?”我对迎面而来的那个人说道。他抬起头:“噢,原来是你呀!”连忙伸出右手,半途中又缩了回去,两只大手兴奋地搓着。

图片

此例中,石磊的惊喜、兴奋与拘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伸出”、“缩”、“搓”一连串动作极具个性,语言、动作描写两相结合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融合音量色彩描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描写语言时,如果能描绘出表达者说话时的语气语调,音量的轻重、高低、急缓等,语言表达的形象感会更强。这是因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等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的个性和心理。用之得当,文自生辉。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这样写道:“他低声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以“低声”突出了父亲的惊慌、担忧,又渲染了对话时的紧张气氛,增添了可信可感度。

看下面一例:

例③  “谁呀谁呀?”门里头有人大声嚷嚷。“是我,请开门!”张老师说。打开门来,他的眼睛还在盯着书本,口里嘟哝着:“没见人家烦着吗?”“有什么烦的呀?”张老师笑着问。“噢……是您!”那声音变得慌乱起来,“张老师……我这题……对不起啊!”

“嫩黄瓜作文”认为,这段描写中,作者细写了人物的音量色彩变化,“大声”、“嘟哝”、“慌乱”等词将人物从不耐烦到尴尬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活灵活现。读者完全想象得到当时的情形,耳边似乎还能听到人物的声音。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