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友眼中的稀缺核心资产(下)

 冷雨雪 2022-12-13 发布于上海


  •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谅解,我会尽量努力写文章,弥补大家在阅读体验上的缺憾。

  • 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你们是我继续坚持的不竭动力!



今天紧接着上一篇内容,继续聊聊有关中国核电的话题。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最热衷的元素莫过于“增长”二字,那么我们就从增长这个切入点入手,来看看中国核电伴随成长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图片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11-2021年中国核电累计赚取了455.14亿净利润,但是却累计创造了2128.08亿经营现金流净额。两者之所以会存在这么大的差距,主要在于电站为建设周期内一次性巨额投入,其建设成本要从后期经营收入中进行折旧摊销,而这种后期折旧其实是没有实际现金支出的,所以反映在账面上就必然是一种经营现金流量大,净利润相对较小的局面。

图片

这种局面会导致一个问题,比方说十年前建造了一座电站,后续的折旧就会以十年前的成本逐年进行折旧,直到全部残值折旧完毕。然而,当旧电站彻底报废时,为了持续经营就必须再建设一座新电站,但随着通货膨胀、土地升值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十年后新建一座电站所需要耗费的开支肯定要比十年前高得多,也就意味着过去成本基础上的折旧积累是无法完全应对未来重置成本需求的,因此现阶段净利润实际上还含有不少的水分。

这一切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上,就是公司需要不断的进行资本性支出(既为扩张,也为守住原有产能),由上面的表格可以发现,2011-2021年公司累计创造了2128.08亿经营现金流净额,但期间的累计资本支出高达2686.02亿。这是什么概念呢,基本代表着公司依靠经营净入账的钱全部用来开支还不够,还必须通过融资(股权或者债务)才能玩得转,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几乎为0。

图片

对此,网上有一些朋友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认为核电与水电相似,都是建设周期内一次性巨额投入,而后期营运成本却较低,同时电站的实际使用年限往往要长于会计折旧年限,所以一旦度过密集建设周期,公司很容易因巨额折旧减少而释放利润,从而转变为一头旱涝保收的现金奶牛,现阶段无法创造自由现金流的窘境或许只是暂时的。下图是美国核电龙头爱克斯龙与中国核电分红占比的对比,进入成熟期的爱克斯龙相对于成长期的中国核电,分红能力明显要高出一头,似乎正印证了这一观点。

图片

关于这一点,我查阅了一番相关资料,核电与水电两者的模式确实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1、讲日常运营成本,水电要更低一些,这一点从与长江电力的毛利对比中即可看出端倪,并且由于这一点的存在,长江电力的平均ROE水平也要高于中国核电。当然这种差别很好理解,核电起码还需要一定的燃料,而水电纯粹依靠大自然赐予的供水即可。

2、讲实际使用年限远高于折旧年限这一特性,核电或许会有,但不如水电来得明显。核反应堆的正常运转寿命在30—40年间,参照美国经验,核电站在投产40年后,允许部分反应堆在确保测试合格前提下继续运转20年,也就是说使用寿命当在40-60年之间。我们再看中国核电的折旧方法,专用设备按5-45年的年限进行折旧,取最高的45年,即使有便宜可赚,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图片

反观水电,从长江电力的折旧办法中可以看到,挡水建筑物的折旧年限在40-60年之间,但在实际运用中,美国许多水电站建造于上百年前,至今依然可以正常使用,主要功能与新建水电站并无太大差别。显然,这才是标准的密集建设周期过后,坐地印钞该有的模式。

图片

除此之外,核电还有一大缺陷就是可能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远的不得不提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近的有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导致的核泄露事件,都为人类带来了不小的环境灾难。坦白讲,正常的安全情况下核电是一种低排放的清洁能源,可如果一旦出事,那它立马会变成污染性最严重的恶魔,这是其他类型发电都不存在的情况。当然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间隔多少年偶尔一两座电站出现事故只是沧海一粟,但放在个股身上却是一座山,一旦出现这种事故,对股价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并且再怎么小心翼翼,谁也无法保证它一定不会发生。综合上述内容,个人认为核电模式优于火电,但与水电相比依然只是二流生意,如果非要投资电力类企业,水电依然是我的首选。(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