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研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置身于宁静 2022-12-13 发布于浙江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台湾多译为尤萨或罗萨。Mario是名字,Vargas(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Llosa(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Mario父亲和母亲的家族。201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简介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省首府亚雷基帕市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Ernesto Vargas Maldonado,母亲Dora Llosa Ureta。

    父母在略萨出生前数月即离异。其父后来承认自己与一德籍女性有染,后与之结婚,因此略萨还有两个异母兄弟。1937年1岁多时跟妈妈随祖父一家人移居玻利维亚的科恰邦巴(Cochabamba),在那里度过了幼年时光。略萨的祖父拥有一棉种植园,为略萨及其母提供的要经济支持。家人不愿对略萨解释父母离异一事,只好谎称其父已亡。

1946年略萨祖父因公被派回秘鲁皮乌拉省省政府皮乌拉(Piura)市,于是举家迁回秘鲁;略萨就读于一所宗教小学——萨莱西诺学院(Colegio Salesiano)。同年,略萨又随母亲移居首都利马。也就是在这里,略萨在出生十年后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父母随后复合,一家人住到了利马郊区,略萨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

1947到1949年间,略萨就读于天主教中学拉萨叶学校(又译萨勒学校)。略萨14岁时,父亲将其送往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就读(1950-1952);毕业前一年,又做起了报社的实习记者。最后,略萨从军校退学,并在皮乌拉省的国立圣米盖尔中学完成中学学业。此间,略萨为当地的《工业报》撰稿;作家的第一部剧本《印加航班》也被搬上舞台。

1953年略萨在拉美最古老高校——利马的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并供职两家报社。1957年第一次出版短篇小说《领袖》和《祖父》,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的开始。本科毕业后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诗人鲁文·达里奥(Rubén Dario)的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获文学(语言学)学位,同年获奖学金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深造。

1955年,19岁的略萨与舅妈的妹妹胡莉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Julia Urquidi Illanes,1926年生,玻利维亚人)相恋结婚;新娘长他10岁。

1960年,马德里奖学金到期后,略萨自信也能在法国取得奖学金继续深造,但携妻抵达巴黎后方知申奖遭拒。两人还是不顾经济窘迫留了下来。在巴黎,略萨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拾

1964年,一纸协议结束了略萨第一次短暂的婚姻。一年之后,略萨很快就开始第二次婚姻,这次的妻子是他的表妹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这段婚姻一直延续到现在。两人共育有两子一女,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分别是: 大儿子Álvaro Vargas Llosa (1966年生)、小儿子Gonzalo (1967年生) 和小女儿Morgana (1974年生)。三个孩子后来分别成为了作家/编辑、商人和摄影师,皆事业有成。

1971年巴尔加斯·略萨以研究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博士论文《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Historia secreta de una novela y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获西班牙马德里大学(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文学哲学博士学位(这个学位是研究文学的哲学博士,不是荣誉头衔的文学博士,他另有英国伦敦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颁授的荣衔,2003年英国牛津大学也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

巴尔加斯·略萨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担任教职(1977年获聘),也曾在英国伦敦大学(1967年和196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1992年)等校客座教职。

多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和研究院也常邀请他去客座讲学与研究。

巴尔加斯·略萨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

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生活

1952年,巴尔加斯·略萨读军校中学4年级时,写下他的第1个舞台剧剧本《印加王的逃遁》(La huida del Inca)。

1953年,他读皮乌拉省国立圣米盖尔中学5年级时,由学校同学组团,剧作者本人担任导演,在皮乌拉市当地剧院举行《印加王的逃遁》售票公演。这是巴尔加斯·略萨首度导演戏剧,同年,剧本参加秘鲁教育部文艺创作奖获得奖赏。

1957年,以短篇小说《挑战》(El desafío)获法国的文学奖(Premio de la Revue Française).

1959年,他的6个短篇小说(〈首领们〉Los jefes 、〈挑战〉El desafío 、El hermano menor、Día Domingo、Un visitante、El abuelo)结成短篇小说集《首领们》,本书是到目前为止读者能看到的巴尔加斯·略萨还是文学少年时期的作品集,也让他成为西班牙的雷奥波多·阿拉斯文学奖(Premio Leopoldo Alas)1959年年度得主。

巴尔加斯·略萨以1963年出版的《城市与狗》一书奠定卓著的国际声誉,这是他的第1本长篇小说,旋即有超过20种语文的翻译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也很快被秘鲁当局查禁,并将1000册以上的该书在书中故事的主要场景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广场焚毁。有评论认为《城市与狗》、《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著,1962年)、《跳房子》(Rayuela,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Julio Cortázar著,1963年,中译本孙家孟译)、《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1967年)是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Boom,或译“勃发”)时期展开的4部里程碑小说,并将巴尔加斯·略萨在内的4位作家称为主将。

1960年开始写作的《城市与狗》书稿让他在1962年得到西班牙Seix Barral出版公司举办的简明图书奖(Premio Biblioteca Breve,又译简明丛书奖或小丛书奖,巴尔加斯·略萨是第1位得主,评论者也将1962年当作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开始年),1963年出版后又成为福明托文学奖(el segundo puesto del Prix Formentor)1963年年度得主。法国的福明托文学奖(Prix Formentor)得主包括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和用英文、法文写作,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作家;诗人撒母耳·贝克特(Luis Jorge Borges与Samuel Beckett,2人于1961年得奖)。

巴尔加斯·略萨196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绿房子》,让他成为1967年首届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ómulo Gallegos,简称Premio Rómulo Gallegos)得主,委内瑞拉设立的这个文学奖是拉丁美洲文学很高的荣誉,1972年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成为第2位得主,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是1977年的第3位得主,本奖到1987年为止都是5年颁奖1次(当中还有1982年1次),从1989年这届起2年颁奖1次,1995年首次颁发给西班牙作家,颁奖范围扩大到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得奖同年(1967年),《绿房子》也让他得到祖国秘鲁的国家小说奖。

    《城市与狗》和《绿房子》让巴尔加斯·略萨在1963年及1966年先后2度得到西班牙文学批评奖(Premio de la Crítica Española)。

1975年,巴尔加斯·略萨亲自将他1973年发表的小说《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搬上大银幕,小说作者本人编写电影剧本并与José María Gutiérrez联合导演,在多米尼加拍摄,是这部小说第1次改编电影,也是他首度执导电影,同年,他1967年出版的小说《崽儿们》也在墨西哥由墨西哥导演Jorge Phons改编成电影,也是在这年,他获选任为秘鲁学院院士(Miembro de la Academia Peruana de la Lengua)。

《城市与狗》和《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出版后都遭到他的祖国禁毁,到1980年代秘鲁民主化后才解禁,他自己编导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电影版也是1981年才在秘鲁国内公开上映。

1976年8月,巴尔加斯·略萨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笔会大会中获选为第41届国际笔会会长,为出任国际笔会会长的拉丁美洲第1人,1979年他以国际笔会会长身分首次访问日本,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东京、大阪、广岛等地会晤。

大江健三郎后来曾与他通信,并公开发表自己写给他的其中2封信。

1977年,经过授证仪式,他正式出任(真除)秘鲁学院院士。同年,他发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极为轰动和畅销,以他自己和前妻做主角的这部作品也引起剧烈争议,让感觉很受伤的前妻写出《作家与胡利娅姨妈》(中文版尹承东、蒋宗曹、王治权合译,Vargvitas是Vargas的昵称;爱称,书名原文的意思是“小巴尔加斯没有说的话”)详尽记述他们的这段婚姻。

1981年,他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出版,这本书是他自认写得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排第2位的是196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酒吧长谈》,同年他也发表很受欢迎的剧本《塔克纳小姐》。

1983年,他发表喜剧《凯蒂与河马》,在多国公开上演。

1985年,《城市与狗》在他的祖国秘鲁首度改编同名电影,秘鲁作家;诗人何塞·渡边编剧,秘鲁导演Francisco José Lombardi制片、执导。1986年,由智利导演Sebastián Alarcón在苏联第2次改编成电影,片名《美洲豹》(El Jarguar)。Francisco José Lombardi于1999年在秘鲁执导《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的第2个电影版本,入围1999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1986年,他得到西班牙颁发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Premio Príncipe de Asturias de las Letras),这个奖是颁发给用西班牙语创作的作家;诗人很高的荣誉,1999年起颁奖对象扩大到全世界的作家;诗人。得主包括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Juan Rulfo,又译璜·鲁佛,1983年)和卡洛斯·富恩特斯(1994年)、1989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作家;诗人卡米洛·何塞·塞拉(1987年,巴尔加斯·略萨得奖次年)、1999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诗人君特·格拉斯(1999年,第1位不是用西班牙语创作的得主,与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获得)、英国作家多利斯·来辛(Doris Lessing,2001年)、美国作家;诗人苏珊·桑塔格(2003年,与Fátima Mernissi合得)和亚瑟·米勒(2002年)。

1990年,美国雪城大学出版他1988年在该校客座教职的讲义结集A Writer´s Reality (暂译《作家的真实》),是他仅有的1部以英文写成的著作。

1993年发表的小说《利图马在安地斯山》让他成为行星文学奖(Premio Planeta)1993年的年度得主,次年西班牙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也获得本奖,西班牙设立的这个奖与诺贝尔文学奖同属世界上奖金特别高的文学奖,欧洲货币统合前奖金是5000万到1亿西班牙币,奖金达300000欧元。在巴尔加斯·略萨从政竞选总统过程中热心支持协助他的秘鲁著名广电节目主持人;作家;诗人海梅·巴以利于2005年也获本奖。

1994年3月24日,他奉西班牙国王委任为西班牙皇家学院(Real Academia Española)院士。

1995年4月23日(这天是塞万提斯去世的纪念日),他在塞万提斯的故乡从西班牙国王手中接过西班牙语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成为1994年年度得主(本奖每年12月评出年度得主,次年4月23日颁奖)。次年得主又是西班牙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同时创下第1个先获诺贝尔文学奖再得塞万提斯奖的先例,以往得塞万提斯奖前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语作家都会变成本奖自动回避对象,比如1982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90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墨西哥作家、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则是1981年先得塞万提斯奖。

1996年,他成为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颁发的德国书业和平奖当年度得主。

1997年5月,巴尔加斯·略萨发表小说方法论《给1位青年小说家的信》(由赵德明翻译成中文)1书,剖析自己的写作技法和文学理念与经验,介绍Catoblepas(本意是一种神话里的怪兽)、连通管(Vasos Comunicantes)、中国套盒(Caja China,原意是1种层层叠叠的烤箱,通常用来烤肉)等手法。

1998年3月,他以非小说文集《顶风破浪》的英译本Making Waves这部文选成为美国的全国书评奖评论类1997年年度得主,是第1个不是美国公民的外国人得到这个奖项。

2001年,母校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出版他的大学学位(相当于台湾的硕士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并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

2004年,巴尔加斯·略萨客座英国牛津大学教职,并将部分讲义结集为论著《不可能的诱惑》。

2005年,他将1990年发表的文学评论集《谎言中的真实》,以单篇评论分别介绍和讨论25位作者的小说或散文,目前只翻译出该书书序〈谎言中的真实〉和其中6篇评论,收入同名的巴尔加斯·略萨创作论集中译本内,这部中译本另收录他与巴西记者的访谈纪录、谈他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和早期文学经验的回忆录《水中鱼》单数章节,均由赵德明翻译)改编为舞台剧在西班牙巴塞隆纳公开上演,由Joan Ollé导演,原著作家兼剧作家本人亲自登场与职业演员Aitana Sánchez Gijón联合领衔主演,这是巴尔加斯·略萨第1次主演戏剧。

巴尔加斯·略萨自称受到福克纳塞万提斯博尔赫斯(又译波赫士或波赫斯)、司汤达萨特福楼拜海明威、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阿尔贝·加缪梅尔维尔大仲马亨利·詹姆斯雨果聂鲁达等的影响,也读过中国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的作品。

 

作品年表

 

小说年表

1959 Los jefes(《首领们》或《领袖》)

1963 La ciudad y los perros(《城市与狗》)

1965 La casa verde(《绿房子》或《青楼》)

1967 Los cachorros(《崽儿们》或《幼崽》)

1969 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酒吧长谈》)

1973 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

1977 La tía Julia y el escribidor(《胡莉娅姨妈与作家》)

1981 La guerra del fin del mundo(《世界末日之战》)

1984 Historia de Mayta(《狂人玛伊塔》)

1986 Quién mató a Palomino Molero?(《谁是杀人犯》)

1987 El hablador(《叙事人》)

1988 Elogio de la madastra(《继母颂》)

1993 Lituma en los Andes(《利图马在安地斯山》)

1997 Los cuadernos de don Rigoberto(《情爱笔记》)

2000 La fiesta del Chivo(暂译《小山羊的节日》或《奇波的盛宴》或《元首的幽会》)

2003 El paraíso en la otra esquina(暂译《天堂在另外的街角》)

 

非小说年表

1971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博士论文,整理后出版)

1971 El combate imaginario. Las cartas de batalla de Joanot Martorell(《给“白脸蒂朗”下战书》,论著)

1971 La historia secreta de una novela(暂译《小说秘史》,论著)

1975 La orgía perpetua: Flaubert y “Madame Bovary”(《永远纵欲》或《无休止的纵欲》,副题名“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论著)

1981 La señorita de Tacna. Pieza en dos actos(《塔克纳小姐》,剧本)

1983 Entre Sartre y Camus(暂译《萨特与加缪之间》,研究萨特与阿尔贝·加缪的论著)

1983 Kathie y el hipopótamo. Comedia en dos actos(《凯蒂与河马》,喜剧)

1983 Contra viento y marea (1962-1982)(《顶风破浪(第一卷)》,收录1962年到1982年随笔、政论、杂文、讲稿等的文集)

1986 Contra viento y marea. Volumen II (1972-1983)(《顶风破浪(第二卷)》,收录1972年到1983年随笔、政论、杂文、讲稿等的文集)

1986 La Chunga(《琼加》或《琼卡》或《琼卡姑娘》,剧本)

1990 Contra viento y marea. Volumen III (1964-1988)(《顶风破浪(第三卷)》,收录1964年到1988年随笔、政论、杂文、讲稿等的文集)

1990 La verdad de las mentiras: Ensayos sobre la novela moderna(《谎言中的真实》,评现代小说与散文的论著)

1991 Carta de batalla por Tirant lo Blanc

1991 A Writer´s Reality(暂译《作家的真实》,论著,用英文写成)

1993 El pez en el agua. Memorias(《水中鱼》,回忆录)

1993 El loco de los balcones(《阳台上的疯子》,剧本)

1994 Desafíos a la libertad

1996 La utopía arcaica: José María Arguedas y las ficciones del indigenismo(暂译《文学乌托邦:何塞·马里亚·阿格达斯与其虚构和想像》,论著)

1997 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小说方法论随笔集)

2001 El lenguaje de la pasión(暂译《文学的激情》,论著)

2001 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大学学位论文,1958年完成,母校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出版)

2004 La tentación de lo imposible(暂译《不可能的诱惑》,研究雨果的论著)

 

获奖经历

1、1959年,他的小说《首领们》获西班牙莱奥波尔多·阿拉斯文学奖,这是他首次获文学奖。

2、1962年,他的小说《骗子们》获西班牙布雷维图书馆奖。

3、1963年,他的《城市与狗》在西班牙获批评奖。

4、1967年是略萨文学创作大丰收的一年,他共获三项大奖:西班牙评论奖、秘鲁国家小说奖和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小说奖。

5、1980年,意大利拉美研究院授给他的小说《胡莉娅姨妈与作家》文学奖。

6、1985年,他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获海明威文学奖,第二年又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

7、1988年他又获美洲金质奖章。

8、2000年,巴尔加斯·略萨获得了第13届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奖金为800万比索(约合5万美元)。该奖专门授予那些进行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卓有成就的知名人物。

9、2010年,巴尔加斯·略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107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当地时间201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其代表作有《绿房子》、《中国套盒》等。 瑞典皇家学院10月7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

 

中文译本

《略萨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000,包括《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潘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狂人玛依塔》、《谁是杀人犯-叙事人》、《水中鱼》、《首领们 替白郎·蒂郎下战书》、《继母颂-情爱笔记》、《利图马在安第斯山》、《顶风破浪》、《塔克纳小姐》、《无休止的纵欲-致青年小说家》等)

《世界末日之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绿房子》(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城市与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情爱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中国套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狂人玛伊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潘上尉与劳军女郎》(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青楼》(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酒吧长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谎言中的真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公羊的节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天堂的另外那个街角》(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坏女孩的恶作剧》(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凯尔特人之梦》西班牙语: 《El sueño del celta》(系略萨2010年新作,同时也是我国翻译大家孙家孟老先生的遗作,即将由99读书人出版。)

 

与中文世界

中国于1979年,由中国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首次撰文介绍巴尔加斯·略萨,并自1980年代初开始组织翻译巴尔加斯·略萨作品,全部都从西班牙语原文直接译出。

巴尔加斯·略萨第1部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城市与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由赵德明(当时用笔名赵绍天)翻译。

1982年,昆明的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韦平、韦拓合译的《青楼》和赵德明、李德明、蒋宗曹、尹承东合译的《胡莉娅姨妈与作家》。《青楼》是巴尔加斯·略萨名作La casa verde的第1个中文版本,孙家孟翻译的第2个中译本《绿房子》也很快在1983年由北京的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1983年,南京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初次出版赵德明、段玉然、赵振江合译的鸿篇巨构《世界末日之战》。

1986年,孙家孟翻译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由北京的十月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

1988年,王成家、孟宪臣合译的《狂人玛伊塔》(Historia de Mayta)中文译本由昆明的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

巴尔加斯·略萨的许多小说《城市与狗》(赵德明译,写利马的秘鲁(国立)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里外的故事,曾2度改编电影)、《绿房子》(孙家孟译,写妓院与社区发生的故事,以作者青少年时生长的秘鲁皮乌拉省为背景,韦平、韦拓合译的另1中译本译名《青楼》)、《酒吧长谈》(孙家孟译,写秘鲁威权时代利马市区1家叫做大教堂La Catedral的也卖咖啡的酒家兼妓院里的谈话)、《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孙家孟译,写秘鲁军方在国内热带雨林区驻地秘密试办性服务的故事,劳军女郎本意只是劳军康乐活动的女性表演者,在这里是那批军中妓女的隐晦说法,曾2度改编电影)、《胡莉娅姨妈与作家》(赵德明、李德明、蒋宗曹、尹承东合译,写他和前妻Julia的故事,曾在哥伦比亚改编电视剧;Jon Amiel1990年在美国好莱坞改编电影Tune In Tomorrow)、《世界末日之战》(赵德明、段玉然、赵振江合译,写巴西反抗军与政府军争斗的故事)、《狂人玛伊塔》(王成家、孟宪臣合译)、《谁是杀人犯》(孙家孟译,推理小说,写1个兵Palomino Molero遭杀害的刑案)、《叙事人》(孙家孟译,写1个说故事的人的故事)、《情爱笔记》(赵德明译,言情小说)等都已译为中文,主要译者有赵德明、留学秘鲁的孙家孟等人,很多部都经过多次再版,翻译者也尽心多次修订。

巴尔加斯·略萨也于1994年7月6日偕家眷来到中国首都北京,期间参访长城等名胜,并于同年7月12日早上在北京与中国西班牙语文学资深译者赵德明和尹承东会谈,并当场口述〈致中国读者〉(中文版赵德明译)1文,本文与赵德明记述这次会面的〈巴尔加斯·略萨在北京〉同时收入中国出版的第1部巴尔加斯·略萨文学评论集中译本《谎言中的真实:巴尔加斯·略萨谈创作》,同日全家转往西安,并在游历上海后才回到长住的英国伦敦。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的时代文艺出版社透过赵德明与他的版权代理人于1996年4月3日达成协议,自1996年起出版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全集,预定出版18卷。

2000年,巴尔加斯·略萨早期的2部论著《替白脸蒂朗下战书》(El combate imaginario. Las cartas de batalla de Joanot Martorell,1971年发表,朱景冬译)和《无休止的纵欲》(1975年问世,朱景冬译)出版中译本,同时,他的第1部小说集《首领们》(尹承东译)、非小说文集《顶风破浪》(赵德明译)、西班牙行星文学奖得奖作品《利图马在安第斯山》(李德明译)的中译本也出版了。

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方法论随笔集《给1位青年小说家的信》中文版在中国经百花文艺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于2000年和2004年出版(百花文艺版译名《中国套盒:致1位青年小说家》,新版译名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台湾台北的联经出版公司又于2005年出繁体版本,也题名《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青楼》、《世界末日之战》、《爱情万岁》(《胡莉娅姨妈与作家》的台湾版名称)等书已在台湾出版繁体版本,台湾出版的巴尔加斯·略萨长篇作品全部都是中国译本。

在台湾出版多部作品的香港作家西西,撰写多篇文章评介巴尔加斯·略萨的人和作品,收入《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传声筒》等书,可说是在香港和台湾介绍巴尔加斯·略萨的重要推手。

 

评论与研究

巴尔加斯·略萨与中国

中国作家网   http://www.  2011年06月17日08:20

1979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1979年第6期的《外国文艺》杂志刊发了题为《秘鲁作家略萨及其作品》的文章,这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首次“来到”中国。文章介绍了巴尔加斯·略萨的成长经历,简述了他的三部作品——《城市与狗》《潘达雷翁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以笔名“绍夫”发表该文章的北大西语系教授赵德明成为向国内读者介绍巴尔加斯·略萨的第一人。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由此首次进入国人视野。

  随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相关的外国文学刊物如《世界文学》等开始组织翻译、发表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全部都从西班牙语原文直接译出。与此同时,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中文译本陆续出版,持续近30年,巴尔加斯·略萨逐渐为国内读者所了解、熟悉和喜爱。

  中国最早出版他的全集

  1992年7月10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偕家眷来到中国。当时,他数部作品的中文版已单独出版。4年后,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全集在中国面世。

  现任珠海天沐温泉集团企业文化总监的安春海,十几年前负责时代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工作,《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全集》就属于他策划的“巨匠丛书”系列。该丛书抓住当时国内欣赏、研究外国文学的热点,引进翻译了一系列经典作家的巨著和全集。除了《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全集》之外,还包括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亨利·米勒全集》《索尔·贝娄全集》《纳博科夫小说全集》、索尔仁尼琴的《红轮》等。谈到出版初衷,安春海说,出版“巨匠丛书”的目的,是要寻找“真正的当代外国文学经典”,独占“能在文学史上站得住的作家和作品”。在作家的选择上,以“有良知、有个性、有风骨、有才华”为标准,巴尔加斯·略萨顺利入选第一批巨匠名单。

  安春海说,早在1995年,他就已经有意要拿下巴尔加斯·略萨作品全集。1996年,通过赵德明教授与巴尔加斯·略萨就《水中鱼》版权达成“免费赠送”后,时代文艺出版社立即“借势”组织全集的出版工作。全集共分两辑出版,包括《城市与狗》《潘上尉与劳军女郎》《酒吧长谈》《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狂人玛塔伊》《继母颂》《情爱笔记》等作品共17卷(不包括2000年的《公羊的节日》和2003年的《天堂在另外的街角》)。全集除了收入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外,还收入他的文学评论、散文、剧本、政论等不同体裁的作品。译者队伍包括赵德明、尹承东、孙家孟等国内西语界一流名家。在当时,国内外出版界尚无巴尔加斯·略萨的全集,是中国人最早为巴尔加斯·略萨出版全集的。

  他的获奖早在意料之中

2010年10月,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国内很多作家都感到“名至实归”,表示“他早就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曾经推出《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全集》的安春海说:“巴尔加斯·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我,对于国内许多人来说,算不上新闻。在1997年夏天吉林举办的'第三届西葡拉美文学研究年会暨略萨作品翻译、出版研讨会’上,与会者都认为,他拿下诺贝尔奖毫无悬念,只是早晚的问题。在中国,巴尔加斯·略萨的获奖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惊讶,这是因为中国对于巴尔加斯·略萨的了解和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了,国内很多作家都非常熟悉并喜爱巴尔加斯·略萨。这要感谢诸多翻译家的辛勤译介,南京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同仁的成绩也可圈可点。”(王杨)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苏童、格非、阎连科共读略萨

       

      在我们所熟知的拉美作家中,最著名的当数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第三位应该就是略萨。略萨认为,对一个准备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文学抱负是必要的起点”。这就需要作家具备源于内心的或精神的支持力量。略萨提供的答案就是“反抗精神”。反抗精神即文学抱负的起源,就是堂吉诃德的精神,也就是文学的真精神。腾讯文化“阅独”栏目将每周固定推出“他们读他们”系列,跟着当代文坛巨匠一起阅读那些影响过他们的名家名著。今天,文化君再为读者带来一篇莫言、苏童、格非和阎连科有关略萨的读书随笔。

莫言:略萨是当之无愧的“结构现实主义大师”

略萨先生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还是了不起的政治家。上个世纪他竞选秘鲁总统时我们都在为他加劲,但幸亏没有当上总统,不然我们也就看不到他后来的优秀作品了。略萨先生的小说中有强烈的政治情怀,但他把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没有让政治观点淹没作品的文学性。这值得中国作家好好学习。略萨先生有无限的创造力和非常高超的小说结构艺术,他被中国评论家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苏童:略萨风格接近现实主义

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不及马尔克斯那么匪夷所思,他的写作风格接近我们的现实主义。他有三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写作很均衡;二是创作量巨多;三是脚踏实地。

苏童是1980年代初读到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他在接受专访时曾说:“我当时读到他的《城市与狗》、《绿房子》和《酒吧长谈》,特别有震撼力。”据介绍,略萨创作体裁极为丰富,有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政论杂文等,其诡异瑰奇的小说技法及丰富多样的深刻内容为他赢得“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美誉。

格非:技法花哨不影响主题的严肃

略萨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严格地说,相对于乔伊斯、福克纳的“意识流”或西蒙的“画面叙事”,结构现实主义显得较为保守一些。他的后期作品在写法上更为保守,但视野却更加宽阔。他对政治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他的作品技法花哨,但并不影响作品主题的严肃性。

阎连科:略萨对现实的关注超过马尔克斯

拉美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影响了中国文学,当时,马尔克斯、阿斯图利亚斯、巴尔加斯·略萨和博尔赫斯是拉美最重要的作家,几乎每个中国作家都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取营养。略萨对现实的关注超过马尔克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也让中国读者重新领略拉美文学的影响力。

我的写作曾从略萨的作品中学到很多方法。比如在《潘达雷昂上校与劳军女郎》中有异地的三个人对话的情节,这种方式曾被我偷到小说中。略萨应该是国外作家在中国出版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我读了至少六七本。今天的略萨是一个成功的略萨,昨天的他不一定成功。这里边有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也启发了我们,写作是一个漫长的道路,我们永远不要奢望做一个写作的骄子,我们永远要做写作的孤儿,默默地去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