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兆惠 高中体育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教育引导方法探讨

 昵称15221501 2022-12-13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教育科学》2017年6月

高中体育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教育引导方法探讨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     丁兆惠       邮编:124100

摘要:本文以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情况以及成因为依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贯穿和渗透情绪、兴趣、合作和社会性等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手段,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与策略

良好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一个有充足的精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拼搏进取的意志且身心健康的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接受力强、可塑性高。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和谐发展。

1.当前高中体育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分析

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甚至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严重的心理问题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造成这些现象莫过于有三个原因:

1.1 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一些学校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关怀。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考试排名次,分好差班,搞题海战术,一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使得学生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

1.2  家庭教育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孩子心理行为异常。这些主要有:家庭重要成员变动,父母离异、分居、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不和谐等。

1.3  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学习任务繁重,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2.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2.1 提高自身吸引力,树立健康阳光的教师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针对现代高中生对别人有很强的判断性,对自己所崇拜的对象模仿心理特别强的特点,体育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平时,都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健康阳光的形象。体育教师平时还要不断扩展知识视野,树立敬业精神,让自己具备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优秀品质,具有高超的管理水平,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要打造过硬的业务能力,切实以“好”示范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改进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和个人行为的吸引力。

2.2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代高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习、生活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很大,随着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在此阶段更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知道心理健康对他们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也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3 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设定施教目标。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广泛、细致的了解、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行为表现及其心理、情绪的变化,与他们交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来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地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途径来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发展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稳定的情绪,提高情绪自控力等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2.4 营造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心理教学渗入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活跃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克服和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的兴趣,要突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地调整活动的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教师也要教育学生要正视困难,明确做任何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要经过长期艰苦磨难。要磨练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要加强集体团队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5 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在活动课上学生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体育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应及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自主和创新能力。使其在学练中所涉及的人、事物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同时贯穿于课外体育活动中。

2.6 寻求家长配合,构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校内体育工作之外,还应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尤其对于那些不喜欢体育活动,娇气,以及“书呆子型”的学生家长们的科学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心理教育理论。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体育教学中,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留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2]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 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普出版社,2012,3.

[4] 杨迎天.重视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1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