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两千年来保持其独立性,受印度希腊影响,在装饰和雕刻上。 ![]() 自北魏迁都洛阳到再迁都邺城,中间定都洛阳四十年,洛阳佛教极速发展,《洛阳伽蓝记》就是证明。 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凿古阳洞。 景明初年,为高祖和文明皇太后修建宾阳中洞和南洞。宾阳北洞是宦官为宣武帝开凿的,主持龙门工程到洛阳变成了宦官。石窟寺是胡太后的舅舅皇甫度开凿的。 北魏末期,可能由于尔朱荣之乱的社会动荡,呈现衰落,包括莲花洞等都有未完成的痕迹。 龙门北魏石窟造像风格,变成了秀骨清像,这种中原风格在北魏陵墓神道石刻、画像石、永宁寺塔残基中均能看到。 龙门石窟有大量发愿文题记,因为有很多龛像是中下级官吏发愿,而云冈石窟是皇家石窟;同时,汉魏时期洛阳就盛行石刻,熹平石经、三体石经,龙门造像石刻表现了魏碑体。 隋唐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唐朝窟龛约占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包括宾阳南洞是唐朝完成的,后壁五尊大像是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造的。比较典型的龙门石窟唐代石窟造像都是皇帝、后妃、皇子、公卿贵族的开凿的。 佛教发展到唐代已经形成了不同宗派,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等在龙门均有造像。看经寺、擂鼓台中洞是禅宗,奉先寺是华严宗,最多的是净土宗。弥勒造像多作主尊供奉,与武则天伪造《大云经》自称米勒下世有关。 北魏龙门造像记就反映出民间有佛教组织“义邑'。唐代社会繁荣,洛阳出现了手工业者行会,并且组成以开窟造像事业为主的香火社,在龙门提克上能看到行会社团开凿的造像。 因为营造学社主要研究建筑,对龙门石窟调查不多,认为其建筑远逊于云冈。 1937年5月19日到6月30日,刘敦桢还带着赵正之等考察了河南和陕西。河南渑池鸿庆寺石窟,也是龙门石窟的卫星窟;安阳宝山县灵泉寺石窟;邯郸水浴寺石窟。 ![]() 之前西方、日本学者对西南石窟调查较少。1940年1月,营造学社在川康地区调查。 ![]() 梁思成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在调查过程中对雕塑很重视。 对文物价值的理解是变化的,比如民国时期重字画,我们看到虎食人卣等精美的青铜器流失海外,也和当时历史的局限性有关。比如对石窟文化价值的轻视,盖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石窟基本无文字,当时金石学传统重视碑拓;士大夫阶级排斥异端,以朱彝尊的《云冈石佛记》为代表。 包括近代,敦煌最早成立的保护机构是敦煌艺术研究院,重视的是艺术价值。张大千当初给洞窟编号的时候,也是挑艺术价值高的编的。 ![]() 《魏书·释老志》 《中国佛教美术考古概说》 《极简中国雕塑史:中国雕塑叙要》 文章、图片来源 / Panda说 在这里,看懂中国古建筑 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21周年,2022年又恰逢先生逝世51周年。三联中读推出了精品课程《这就是中国古建筑》,希望能以这门课程,纪念前辈学者在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筚路蓝缕与卓越贡献,带领更多人看到古建筑、感受古建筑,重新认识传统的价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