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就是中国古建筑”(七 石窟 )踏上营造学社古建筑寻访之路!

 哲齐66 2022-12-13 发布于山西

Image

营造学社对石窟的实地调查包括:
1933年9月,云冈石窟;1936年5月,龙门石窟;1940年1月,大足石刻。
大同基本位于胡焕庸线与北纬40度(农作物是否适合生长)线的交界处。大同也在交通要道上,从大同有两条路,一条向北,沿着御河通往内蒙古集宁,集宁会发现元代窖藏就是这个原因;一条往西,通过云冈石窟,往西到杀虎口,去往内蒙古和林格尔,也就是鲜卑人迁都平城之前的都城。“云冈”是明代才有的名称,汉代这地方叫武周塞,是有要塞关口的,《魏书·释老志记载昙曜开凿云冈,“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明代在云冈山顶和山下筑造云冈堡,现在上堡还基本保存完整。
西晋灭亡之后,中国进入动荡时期,不仅仅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矛盾尖锐,到了北魏太武帝消灭北凉统一北方地区跟东晋打仗的时候,也觉得打死丁零、羌、氐,都不是自己人。佛教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了发展的土壤。佛教也觉得“不依人主,则法事难举”,统治者“令沙门辅导民俗”。才会有壁画中世俗供养人行列中僧人作为前导。
云冈石窟在中国早期石窟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宿白称为“云冈模式”,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龙门石窟,就是打算“准代京灵岩寺”,准就是模仿,灵岩寺是当时云冈石窟的名字,龙门石窟就是要在新首都洛阳建一个新云冈石窟。因为这是皇家工程,自有文化辐射力,即使是先于云冈开凿的莫高窟,无不收到云冈模式的影响。(后来龙门和云冈自然条件不一样,云冈是砂岩,龙门是石灰岩,所以计划得修改,没修成小云冈。)
现在把云冈石窟分为三期,第一期即昙曜五窟;第二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但平城仍为“北台”(洛阳是南台),云冈开凿仍在继续,迁都后开凿的是第三期。

Image

第9窟前室仿木结构窟檐

中国建筑两千年来保持其独立性,受印度希腊影响,在装饰和雕刻上。

Image

自北魏迁都洛阳到再迁都邺城,中间定都洛阳四十年,洛阳佛教极速发展,《洛阳伽蓝记》就是证明。

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凿古阳洞。

景明初年,为高祖和文明皇太后修建宾阳中洞和南洞。宾阳北洞是宦官为宣武帝开凿的,主持龙门工程到洛阳变成了宦官。石窟寺是胡太后的舅舅皇甫度开凿的。

北魏末期,可能由于尔朱荣之乱的社会动荡,呈现衰落,包括莲花洞等都有未完成的痕迹。

龙门北魏石窟造像风格,变成了秀骨清像,这种中原风格在北魏陵墓神道石刻、画像石、永宁寺塔残基中均能看到。

龙门石窟有大量发愿文题记,因为有很多龛像是中下级官吏发愿,而云冈石窟是皇家石窟;同时,汉魏时期洛阳就盛行石刻,熹平石经、三体石经,龙门造像石刻表现了魏碑体。

隋唐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唐朝窟龛约占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包括宾阳南洞是唐朝完成的,后壁五尊大像是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造的。比较典型的龙门石窟唐代石窟造像都是皇帝、后妃、皇子、公卿贵族的开凿的。

佛教发展到唐代已经形成了不同宗派,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等在龙门均有造像。看经寺、擂鼓台中洞是禅宗,奉先寺是华严宗,最多的是净土宗。弥勒造像多作主尊供奉,与武则天伪造《大云经》自称米勒下世有关。

北魏龙门造像记就反映出民间有佛教组织“义邑'。唐代社会繁荣,洛阳出现了手工业者行会,并且组成以开窟造像事业为主的香火社,在龙门提克上能看到行会社团开凿的造像。

因为营造学社主要研究建筑,对龙门石窟调查不多,认为其建筑远逊于云冈。

1937年5月19日到6月30日,刘敦桢还带着赵正之等考察了河南和陕西。河南渑池鸿庆寺石窟,也是龙门石窟的卫星窟;安阳宝山县灵泉寺石窟;邯郸水浴寺石窟。

Image

      之前西方、日本学者对西南石窟调查较少。1940年1月,营造学社川康地区调查。

Image

目前所见资料,也是最早提出大足石刻136窟是转轮经藏窟,即心神车窟。
Image

梁思成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在调查过程中对雕塑很重视。

对文物价值的理解是变化的,比如民国时期重字画,我们看到虎食人卣等精美的青铜器流失海外,也和当时历史的局限性有关。比如对石窟文化价值的轻视,盖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石窟基本无文字,当时金石学传统重视碑拓;士大夫阶级排斥异端,以朱彝尊的《云冈石佛记》为代表。

包括近代,敦煌最早成立的保护机构是敦煌艺术研究院,重视的是艺术价值。张大千当初给洞窟编号的时候,也是挑艺术价值高的编的。


Image
扩展阅读:

《魏书·释老志》

《中国佛教美术考古概说》

《极简中国雕塑史:中国雕塑叙要》

文章、图片来源 / Panda说

Image

在这里,看懂中国古建筑

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21周年,2022年又恰逢先生逝世51周年。三联中读推出了精品课程《这就是中国古建筑》,希望能以这门课程,纪念前辈学者在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筚路蓝缕与卓越贡献,带领更多人看到古建筑、感受古建筑,重新认识传统的价值。


Image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在云冈石窟考察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